劉封之死:前蜀漢時代新舊鬥爭下的個人悲劇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1-27T03:12:44+00:00

在《三國演義》中,因為劉封的懦弱和孟達的挑唆,二人硬生生看著關羽殞身荊州,最終孟達叛逃,劉封被殺。但是在實際的歷史之中,劉封之死卻並非是因為關羽一事。

提到劉封,大家都不會陌生。他作為劉備的義子是一個忠誠且老實的人。在《三國演義》中,因為劉封的懦弱和孟達的挑唆,二人硬生生看著關羽殞身荊州,最終孟達叛逃,劉封被殺。但是在實際的歷史之中,劉封之死卻並非是因為關羽一事。實際上劉封之死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蜀國的立儲問題,一個是蜀國的派系衝突問題。小小的劉封之死,實際上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背景。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劉封之死

劉封本是寇封之子,後來被劉備收養為義子。之後劉封隨劉備入蜀,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劉封又被劉備派到了上庸和孟達一同守衛上庸。此時正值關羽攻打樊城、襄陽,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援,結果被拒絕了。後面關羽身死,孟達叛逃,劉封被殺。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劉封被殺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及時援助關羽才被殺的,我認為這個是原因之一,但並非主因。

要為劉封說一句公道話,其實劉封不援助關羽其實是有著自己的苦衷的。為什麼兩人不去救援關羽呢?兩個人的理由是這樣的: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那麼劉封孟達的話可以當真嗎?我認為其實是可以當真的。當時原來的上庸太守申耽剛剛歸順蜀國,申家屬於上庸的本土力量,勢力根深蒂固,本來申耽以為自己可以繼續擔任上庸太守的。但是空降的孟達劉封卻搶占了原本屬於申耽的位置,這一做法勢必會引起申耽的反感。加上申耽的弟弟申儀和孟達的關係不好,兩人之間多有互相攻訐的現象發生。此後申耽、申封兄弟背叛蜀漢,更加看出兩人的居心叵測。申氏兄弟實在是不可靠之人,劉封因為要警惕申氏兄弟而不能出兵也說得過去了。

既然劉封有了自己的苦衷,那麼我想以劉備、諸葛亮之德也能理解。可見關羽之死並非劉封身死的最終原因。劉封之死還因為其義子身份以及蜀漢內部的派系鬥爭。我們先來說劉封的義子身份吧。

二、「螟蛉之子」的災禍

劉封作為劉備的義子,對於劉封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好事。

劉封為什麼被劉備收為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備剛剛進入荊州的時候沒有孩子,面臨著絕嗣的危機,因此在進入荊州之後便收了劉封為自己的義子。當時劉備過著動盪的生活,也沒有什麼基業。可能劉備的目的是為了讓劉封繼承自己的基業和復興漢室的夢想。

要知道,劉禪出生的時候已經是207年了,此時劉備已經是個46歲的人了。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劉備想要兒子的急切心情,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的行為我們也可以理解了。但是後面劉備有了兒子,劉備這個義子的價值就大大下降了。畢竟義子也是孩子,在名義上享有繼承權,劉備便十分擔心劉封日後會威脅到自己兒子的統治。

孟達叛逃之後曾經給劉封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阿斗被立為太子,然後就有人感到寒心了。劉禪作為劉備的嫡長子,繼承劉備的位置是眾望所歸,誰會寒心呢?答案很明顯,那就是原本有機會繼承劉備遺產結果被截胡了的義子劉封。我們試想一下,即便是劉封心中無愧,難道劉備、諸葛亮就不會懷疑他嗎?

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一席話正是點出了劉封被殺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

在這裡面,諸葛亮所焦慮的一點是劉封的「剛猛」。古人寫史書很有意思,往往都會採用「春秋筆法」,對於當時人進行適當的修飾而不是直接指出他們的缺點。例如說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事明明是路人皆知,但是在史書中偏偏要寫「北狩」;例如說司馬衷是個傻子,但是史書中要寫他「不智」。這裡說劉封「剛猛」,恐怕也不是誇他。

我們結合劉封之前與孟達交惡一事可見,劉封的「剛猛」可能說得是他這個人性子急、一根筋、衝動、容易被人騙、做事不過腦子。劉封這種性格很好對付,但是令人擔心的是,他這種性格很容易被別人哄騙去做出錯事。因此劉備和諸葛亮便擔心劉封可能會被曹魏或者是孫吳所利用,上演一出分裂蜀國的鬧劇。正如同孟達在信中所說的:

「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

劉封可以被利用的,正是當年劉備所賜給他的「義子」的名義。通過劉備義子這個名義,恐怕孫吳和曹魏會大做文章,上演一出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的故事。

因此在劉備有了後嗣之後,劉封身上劉備義子這個頭銜便成為了劉封背負的沉重負擔,這個是劉封擺脫不掉的。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諸葛亮只得殺掉劉封以終結此後可能引起的蜀國內亂。這是「螟蛉之子」所帶來的災難啊!

三、性格缺陷與孟達叛逃

劉封被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被捲入了蜀漢內部的新舊鬥爭之中。而這場鬥爭的主角正是劉封和孟達。很明顯,劉封作為蜀地的後來者,屬於新勢力;孟達作為原本的劉璋屬下,屬於舊勢力。關於兩個人的矛盾的來源,《三國志》中如此說的:

「又封與達紛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

也就是說,劉封和孟達不和的原因是因為劉封奪了孟達的鑼鼓隊。讀到這裡的您是不是覺得太兒戲了。這簡直就像兩個幼兒園的小孩子在搶玩具,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新舊之爭嗎?不,並非如此,《三國志》只看見了表象,卻沒有看見裡面深處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來源正是劉備在人才任用方面的問題。劉備在人才任用往往偏向於新勢力而疏忽了蜀地舊勢力的感受。

最初進攻東三郡的任務是劉備派給孟達的,之後劉備擔心孟達孤木難支因此派劉封去幫助孟達,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劉備卻讓劉封去統率孟達。劉備這種做法很明顯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用人不公,不顧才能,可以說是「以親統疏,以新統舊」,這一點就觸碰到了蜀地舊勢力的痛點了。

劉封和孟達兩人相比較,劉封僅僅是個「有武藝,氣力過人」的武夫,而孟達則是被人稱為「有樂毅之量」。因此在軍事才能上的孰高孰低我們一眼可見。但是劉備卻因為劉封與自己的親密關係而讓劉封統帥孟達,這便是不公的做法。

劉封統帥孟達,倘若劉封是一個謙遜友善的人還好說,就像周瑜素有雅量,因此程普黃蓋等人都服氣他。但是劉封偏偏是一個「剛猛」的武夫,處處與孟達作對,甚至公然奪走孟達的鑼鼓隊。劉封的底氣何在?我想一方面是因為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一方面是因為劉封是劉備的嫡系。而孟達呢?非親非故,自然也得不到劉備的公正對待了。

孟達僅僅是蜀地舊勢力的一個縮影,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其他蜀地舊勢力面對著劉備帶來的新勢力的時候所面臨的艱苦的境地了。孟達在叛逃的時候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其中有這麼一句話:

「臣委質已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

孟達這句話,與其是在說自己的心聲,不如是在說無數蜀地舊人的心聲:你劉備偏向於自己的新勢力,導致我們一批劉璋的舊臣不得重用,戾氣沖天,這一點人人都知道,你劉備為什麼還要裝糊塗!

在孟達叛逃之後,可以說蜀漢內部的新舊矛盾又到了一個爆發點,劉備必須要做一些什麼來疏散這些矛盾,不然新生的蜀漢政權又會面臨分裂危險。在這種時候,諸葛亮便建議劉備殺了劉封以向蜀地舊勢力表達歉意並且平衡新舊勢力。

說實話,這不是諸葛亮第一次這樣做了。蜀國內部曾有廖立與李嚴的爭鬥之事,廖立代表的是劉備的新勢力,李嚴代表的是劉璋的舊勢力,兩相爭鬥不下。最終諸葛亮廢廖立為民而偏袒李嚴。這恰恰是諸葛亮平衡新舊勢力的重要做法。我們可見廖立之事與劉封之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後劉封被賜死,劉封之死也安撫了蜀人的內心,這一場矛盾再次化為烏有。

這一場矛盾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我認為是劉備,正是因為劉備用人不明,平衡不立,因此才激起了這一場矛盾,最終以孟達叛逃,劉封自裁而結局。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此時劉備雖然身為蜀地之主,但是尚不能獨斷專行,需要依賴劉璋舊勢力的幫助。這一局面的徹底終結需要到諸葛亮廢李嚴之後才能被打破。

四、總結

綜上而言,劉封之死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蜀漢的悲劇。

首先來說,劉封之死在無形之中平息了蜀漢內部可能發生的一場內部權力之爭,避免了劉禪即位後劉封被曹魏、東吳利用的可能。對於蜀漢穩定來說有著重大意義。

但是劉封之死也反映出此時的劉備在蜀地內部尚不能一言九鼎,往往需要平衡好各個勢力之間的關係,仿佛在多個雞蛋上跳舞。因此劉備只能犧牲掉自己的義子劉封以換取蜀地舊勢力的安心,彌補孟達出走留下的禍患。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