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零售老闆內參 發佈 2020-01-03T02:35:55+00:00

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里,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作者:楊亞飛,零售老闆內參經授權轉載

核心導讀

•湊湊過去一年高歌猛進,呷哺「平價」品牌定位要失靈?

•高端火鍋定位,跨品類創新是湊湊脫穎而出的關鍵;

•呷哺密集升級2.0門店,多品牌創新將成「新常態」嗎?

12月末,位於上海陸家嘴華潤時代廣場,湊湊火鍋完成全國第100家店開業。這個由呷哺呷哺推出、定位高端的子品牌,自2016年在內部孵化以來擴張迅猛,幾乎每13天就開出一家店。

剛剛過去的2019是湊湊的擴張大年,他們在這一年門店數再次實現翻倍,尤其進入下半年,擴張更是全面提速,至第100家店為止的近六個月里,合計新開出39家店,是上半年新增門店的三倍之多,平均每五天就有一家新店落地。

「湊湊是呷哺呷哺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在湊湊百店慶活動上表示,百店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顯示出市場對湊湊模式的認可,也驗證了呷哺呷哺集團戰略的成功。

賀光啟所言不假,湊湊的確已經走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湊湊2019年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餐廳收入達到4.9億元,相較於2018年同期大幅增加150.2%,經營利潤同比2018年同期增長更是高達201.8%。從過去的業績「拖油瓶」,搖身一變成為呷哺呷哺營收重要來源。

這與呷哺呷哺同期慘澹業績表現形成不小的反差。2019年上半年,呷哺呷哺經調整純利同比僅微增2%,餐廳同店銷售較2018年同期減少1.9%,呷哺餐廳經營利潤增速幾近停滯,僅錄得0.7%的微弱增長。

一高一低做對比,加上外有海底撈等強敵環伺,湊湊正試著講述呷哺呷哺發展新可能。

「快火鍋之王」轉型在路上

湊湊在呷哺內部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這個「快火鍋之王」轉型過程的一個縮影。

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呷哺是國內吧檯式小火鍋的「引路人」:不同於過去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講究氛圍的吃法,呷哺創新性引入「一人一鍋」火鍋分餐模式,使用U形吧檯就餐桌面提升單位面積客座數以及服務效率,採用更高效的電磁爐加熱,而非傳統煤氣加熱方式。

呷哺標誌性的早期門店

由於「比正餐快捷,比快餐正式」,在「快火鍋」這一定位上,呷哺逐漸獨樹一幟,被業內稱為「快火鍋之王」。上市前的2013年,呷哺單餐廳坪效更是做到了逾2萬元/每平米。

呷哺的快節奏也體現在門店擴張上。至2014年末,呷哺全國已合計開出452家直營餐廳,並於同年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火鍋連鎖第一股,一時間風光無兩。此後呷哺呷哺高歌猛進,門店數逐漸更新至2018年末的886家。在近期舉行的上市五周年慶上,呷哺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

五年門店數翻倍增長的亮眼表現,難掩經營業績的尷尬。2016年至2018年期間,呷哺呷哺凈利潤同比增速持續放緩,分別為39.74%、14.2%、10.1%;以衡量餐飲行業經營效率的翻台率來看,呷哺呷哺2015年~2018年期間,翻台率同樣呈下滑態勢,分別為3.4、3.4、3.3、2.8,對比來看,海底撈同期翻台率則在持續上升,分別為4、4.5、5、5。

對比2019年中期報告,海底撈全部593家門店上半年餐廳經營收入達113.31億元,而同期呷哺呷哺955家門店凈收入僅為21.99億元,單店收入貢獻能力僅為海底撈的1/8。同期客單價方面,海底撈接近於呷哺的一倍,分別為104.4元、57.4元。

在二級市場,呷哺股價已從2018年8月的17.08元高點,跌至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的9.73元,對應市值約105億港元;而上市一年多至今,海底撈股價則上演了截然相反的劇情,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31.30元,市值逾1600億港元,是呷哺市值的近16倍之多,穩居火鍋連鎖品牌第一交椅。

呷哺與海底撈走的是兩種不同的經營路線,一個主打低客單價的大眾市場,一個定位中高端,但呷哺非但沒有在平價市場討得多少便宜,反而陷入低端火鍋激烈廝殺當中,坐看海底撈則在中高端市場一枝獨秀。

服務花樣繁多的海底撈,還長期活躍在抖音、快手等社交短視頻平台。其中在抖音平台上,「呷哺呷哺」話題播放量為1711.3萬,與「海底撈」49.2億的話題播放量相距甚遠。也與其20多年的品牌發展歷史並不相襯。

或許是意識到品牌力的不足,近些年呷哺逐漸在品牌端發力,於2016年啟動品牌升級計劃,對LOGO、店面形象、產品種類以及體驗進行全面升級,並將2018年作為「品牌推廣策略年」,推出了「重回1998年」的品牌營銷活動,還在中、北部省份及直轄市,推廣錫盟羔羊推等高品質食材產品,以迎合品牌升級需要。

湊湊正是呷哺品牌升級中的關鍵一個落子,並且如今回頭來看,儼然成為呷哺轉型過程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項目。

火鍋+茶,湊湊的品牌差異化主張

在整個餐飲行業,火鍋是為數不多可以滿足全國人味蕾的品類,並且多以四川火鍋最討消費者喜愛,36氪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一項行業報告顯示,川渝火鍋占火鍋和行業高達64%的市場份額。但伴隨而來的問題體現在,四川火鍋已然成為一片火海,消費者品牌辨識難度較大。

海底撈所代表性的「服務為王」,為火鍋行業差異化樹立了一個榜樣,但同樣也面臨「過度服務」的爭議,並在近期推出「請勿打擾」的台卡,給予消費者更多安靜就餐的空間。

湊湊的品牌差異化在這方面也有體現,其主打的是家庭聚餐以及商務宴請火鍋場景。不同於呷哺緊湊型座位設計,湊湊更強調私密性,門店光線調暗,在中式裝修風格點綴下,尤其顯得幽靜。

在產品端,湊湊也在嘗試融入更多創新元素進行品牌傳播。呷哺呷哺總裁趙怡曾分享稱,海鮮棒棒糖正是針對女性傳播特點而研發的。原因很簡單,吃火鍋有55%的女性,「大部分選餐廳的決定權在女士」,女性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看到一會後自然會拍照傳播。

引入茶飲產品是湊湊的另一個重要差異化所在,並推出了茶沙冰、茶拿鐵、茶奶茶等系列茶飲產品,定價從16元到26元不等,大體與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飲客單價相當。茶飲與火鍋,一向是「最佳搭檔」,既可以解膩解辣,也頗討年輕女性消費者喜歡。

茶飲的高毛利,也能幫助增厚湊湊的利潤空間,做到1+1>2的效果。但如今年湊湊在這方面也面臨著壓力,外部原因來看,伴隨近些年新式茶飲在全國的快速擴張,並且與湊湊選址類似,多落地於一線城市購物中心商圈,可替代性較高。

但終歸來說,湊湊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呷哺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布局缺失,同時也幫助分散單純依賴主品牌進行漲價,可能隨之帶來的高價格敏感度客流流失難題。

當然,無論是茶飲還是裝修,都在其次。湊湊之所以能夠取得今日體量,最核心還是可以享有呷哺成熟的生鮮供應鏈資源及資金支撐,從而「贏在起跑線上」。但湊湊多省份擴張的打法,包括2019年上半年新開的13家餐廳,仍以做大現有覆蓋地區密度為主,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效率。

呷哺對於湊湊的成長空間有著極高期待。趙怡近期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湊湊接下來擴張會進一步提速,並且湊湊整體營業額未來定然會超過呷哺,並且會與呷哺進行交叉布局,「呷哺先走,螺旋上升,然後湊湊發力。」

湊湊會讓呷哺更好嗎?

從定位、客單價來看,湊湊與海底撈不無相似之處,儘管沒有「海底撈式」的服務,湊湊仍然憑藉其差異化的品牌主張,在國內中高端火鍋市場占得一席之地。但湊湊似乎並不打算對標海底撈,而是另有其它發展方向。

對於對標海底撈一事,趙怡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湊湊從未對標過海底撈,而是部分消費者或投資者習慣於這樣比較,但是雙方在定位、服務方式、客單價上都有區別。

在趙怡看來,呷哺呷哺未來未來某種程度會類似優衣庫,客群範圍廣,通過系統性管理,用優勢價格輸出高品質和設計能力。趙怡坦言,這種模式首先是節省人力,後續帶來物流成本的下降以及運營效率的提高。

同為火鍋連鎖代表品牌,呷哺與海底撈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落差,長期是業內討論的重點。但趙怡認為呷哺顯然是被低估了,她在百店慶上拿湊湊舉例,「湊湊今年年底才100家店,資本市場看好但是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湊湊快速擴張同時,呷哺近些年也在陸續進行門店2.0版本的升級。不同於1.0版本的橙色U型門店設計,2.0版本新門店回歸新中式裝修風格,同時用自助蘸料區取代過去的醬包,升級菜品來改善火鍋到店體驗。目前呷哺已經完成大多數門店的升級,截至2019那年上半年,有超過700家餐廳升級到2.0版本。

呷哺升級後的2.0門店

此外,呷哺還試著擴大外賣市場,擴大呷哺小鮮業務,同時推出即食產品呷煮呷燙。不過外賣業務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2018年上半年,呷哺為「呷哺小鮮」進行大量市場投放,並取得立竿見影效果,外送總體業務收入同比提升近120%。在這之後,儘管呷哺小鮮城市覆蓋面從2018年上半年的55個,提升至2019年同期的73個,但外賣業務同比增幅僅為19.0%。

除此以外,呷哺呷哺還在今年推出子品牌「inxiabuxiabu」,從定價來看,定位有點類似「湊湊單人版」,提供」一人一鍋+茶飲」的組合設計。

湊湊讓呷哺在品類跨界,以及火鍋新場景上嘗到了足夠的甜頭,而在這之後,呷哺也正試著將這種創新成為集團「新常態」,這種業務場景的創新未嘗不是一個好事,但在同店銷售端增長乏力當下,呷哺創新面前仍面臨不小的難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