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牛舌,一口小酒,才是下酒的最高境界

叨叨故事的小宅 發佈 2020-05-25T02:24:32+00:00

以牛舌為原料的菜式,不僅在古今中外的菜譜中不多見,而且在當今的館子中也不多見。記得小時候,老家酉陽每到街上趕場時,擺在服務社館子大門口柴火灶上的牛雜湯鍋,就會突突地滾沸著麻辣,飄香整條街道。

以牛舌為原料的菜式,不僅在古今中外的菜譜中不多見,而且在當今的館子中也不多見。記得小時候,老家酉陽每到街上趕場時,擺在服務社館子大門口柴火灶上的牛雜湯鍋,就會突突地滾沸著麻辣,飄香整條街道。牛雜兩角五分一碗,每碗裡面除了有牛腸、牛肚、牛腩、牛肺、蘿蔔,有時還會吃到一兩片軟彈腴香的牛舌,那是我對牛舌最早的美妙記憶。

下酒的最高境界——————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從重慶遷居到成都,在玉林小區一茶園裡開了一個館子叫川東老家。旁邊便有一家陳姓專做清真滷菜的鋪子,只賣牛身上的部件,耳朵、肝、腸、臉、舌、蹄筋等,噴香油亮,應有盡有。每當黃昏到來,總會有些在茶園喝茶玩鳥的人,三三兩兩去鋪子上切些牛肚及腸之類的下水,直接拿回家下酒,盡享帶有濃郁鹵香味的天倫之樂。我也常隔三差五地跑去鋪子切些滷菜,邀三五朋友在露天壩壩擺張桌子喝將起來。我最喜歡的便是老陳的牛肚、牛舌和牛蹄筋,這也是我長大成人之後,吃到的最巴適的牛舌了。一片酥沙牛肝入口,一邊細嚼,一邊喝一小口白酒;緊接著一片脆彈牛舌入口,又一邊慢嚼,一邊喝一口小白酒,那才真是下酒的最高境界哪!

牛舌宜下酒。現在回味起來,牛舌之所以好吃,完全靠牛肚、牛蹄、牛腸等一大鍋混鹵而相互得味,單獨滷煮牛舌就達不到那種味道了。這正與袁枚老先生的牛舌「入肉中同煨」如出一轍。對牛舌的處理,我的得意之作是臘牛舌,是臘豬舌給我的靈感。有一年冬天回老家,去市場閒逛偶得兩根牛舌,拿回妹妹家,先用白酒、炒鹽、炒花椒搓擦後醃七天七夜,然後掛在晾衣杆上讓霜風吹三天三夜,之後用柏香樹枝、花生殼、穀殼、老蔭茶等又熏三天三夜,就可以洗凈拿來煮熟切片下酒啦。當我把熟臘牛舌從中間對剖開來,那紫紅香艷的味道,即刻證明了袁老先生的「極似好火腿」。

給吃貨的牛舌食單——————雖然牛舌這個東西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我收藏的1984年版的人民大會堂《國宴菜譜》中,我發現了一款絕妙的「鹽水牛舌」,值得我們當今喜歡做菜的吃貨們學習。做法是:一、牛舌1斤洗凈後瀝水,用排針扎一下(便於醃製入味),置於容器內。二、鍋置灶上,將精鹽放入炒透,散熱後和花椒、硝拌在一起,灑在牛舌中搓擦均勻,再灑上白酒翻拌一下,遂用重物壓緊,醃六至七天(隔兩天翻動一次);醃透後放置陰涼處保存。三、醃好的牛舌用涼水洗凈,再放入沸水中焯透,撈出再次洗凈。煮鍋置火上,添入適量清水、蔥段、薑片、紹酒、精鹽,沸後,撇去浮沫,下牛舌,移至小火煮熟;撈出牛舌後,趁熱撕去外皮,晾涼後改刀裝盤。其特點是色澤紫紅,清香美味。這道菜的關鍵,是用了一系列的手工活:排針扎、用手搓擦鹽和花椒、用重物壓等。如今有許多急功近利的大廚,已經拋棄了許多傳統的手工活計,這也是我們當下的菜餚為什麼沒有從前的菜餚美味的真正原因之一。

其實西餐中也能找到幾款拿牛舌來做的菜式,比如咖喱牛舌、紅燴牛舌、猶太燜牛舌等。已離世的最後一位民國美食元老王世襄先生,有一款私房燉牛舌,便是根據西餐的罐燜牛肉做法發明的。他將新鮮牛舌除去外膜,切厚片,入砂鍋。先用猛火,後轉文火,燉燜六小時。其間依次加入黃酒、精鹽、醬油、薑片、蔥頭,以及切成滾刀塊的胡蘿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