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拒絕別人嗎?只有學會主動拒絕,才有真正心理成長

心平氣和在路上 發佈 2020-05-26T15:21:11+00:00

朋友要給孩子報幼兒園興趣班,徵求大家意見,其實所謂徵求,已經暗含了自己傾向性想法。如果能在約定時間段里,關掉網絡,扔下手機,學會拒絕,把無效時間變成有效利用,會是一種怎樣體會。

朋友要給孩子報幼兒園興趣班,徵求大家意見,其實所謂徵求,已經暗含了自己傾向性想法。

我的建議是,「為何不問問孩子的意見?」

不要覺得孩子小,沒有主見,或者不用尊重,其實「大孩子小大人,小孩子大智慧。」

既然是孩子去學習,就必須徵求孩子意見,否則,無意中剝奪了孩子體驗選擇的經歷。



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談到人際關係中的親子關係時,給出的一條建議就是家長「不包辦替代」。

小孩子很多事情希望自己親自去做,往往家長出於省心考慮,順手給了包辦替代。

人生就是不斷經驗的過程,知識與道理必須化作經驗才有效,讓孩子參與就是增加成長的經驗。孩子成長要從家長有意識拒絕包辦開始。

這樣,小孩子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學習減弱依賴性,學會獨立思考,這不是不聽話,而是成長的標誌。愚笨的家長試圖控制孩子,凡事包辦代替,拒絕孩子成長,本質是拒絕自己的長大。

很早就知道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女士事事聽從母親安排,工作生活大小事,沒有任何拒絕。

據說,曾經談婚論嫁,好不容易談成一個,結婚當晚被母親闖進新房,三天後男方宣布拜拜。

後來,年齡大了,別人問起生活如何,回答「俺媽說了,以後父母老了就跟著俺哥一家過。」

類似的例子,康有為的外孫女兒,跟著自己母親康同璧生活,經歷著49年以後的風風雨雨,伺候母親,言聽計從,極少拒絕,終身未嫁,母親去世後,生活淒涼。



這種極端的事例或許很少,平常的生活里,習慣與拒絕之間的挑戰卻並不少見。

比如習慣了拿手機看微博,刷微信,搜新聞。如果能在約定時間段里,關掉網絡,扔下手機,學會拒絕,把無效時間變成有效利用,會是一種怎樣體會。

比如高中學生喜歡打籃球,放學後瘋狂的跑向操場。如果學會安排時間,拒絕超越計劃,時間到人就走,拒絕暫時的痛快,該是一種怎樣的鍛鍊。

比如不是自己範疇或者能力範圍的事情,少些勉強,多些拒絕;不是自己樂意的活動,少去摻和,多些堅持;這樣,會減少很多不快,以及哀怨的無奈。

比如心理諮詢中,堅定的拒絕回答求助者急切的「怎麼辦」,更多是「啟發引導,支持鼓勵」,從積極關注加共情入手,從概念內涵外延入手,從澄清是什麼入手,從方法就在例外中入手,從思維發散新思維新方法入手。

比起來直接給個無聊的答案,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才會真的起到長遠效果。

拒絕,是「抗拒慣性,絕地反擊」。

拒絕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習慣於惰性的慣性思維,當把鍛鍊身體作為藉口推遲,當把終身社會化作為笑談了之,當把智慧看得遙遙無期不去思考行動,這就是心理學大師所說的,「學會了不學習」。

換個說法是,「習得性無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