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行甲,到清華大學「講課」,講了三個故事

三人隨筆 發佈 2021-09-26T23:23:05+00:00

我一直寫一些有關作家的文章,「公益人」陳行甲也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協會,算得上是「作家」了。這不,「作家」陳行甲發了消息,到清華大學蘇世明書院去「講課」了,講了三個「故事」。

我一直寫一些有關作家的文章,「公益人」陳行甲也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協會,算得上是「作家」了。也許是因為寫過他的原因,只要他有新的消息,平台總是會讓我看到。其實他忙他的「公益」,我做我的事,是兩不相干的

但消息看多了,便不免有些話想說,猶豫之下還是寫了這篇文章。這不,「作家」陳行甲發了消息,到清華大學蘇世明書院去「講課」了(沒錯,他說的就是講課),講了三個「故事」。作家好像都挺喜歡講故事的,莫言講故事,閻連科講故事,這也是我把陳行甲歸於「作家」的原因

陳行甲把他的「講課內容」全部貼了出來,題目叫《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普通人》。這三個故事,第一個是他大學畢業在礦山工作的故事,第二個是到「國家級貧困縣」巴東當縣委書記的事,第三個是辭去巴東縣委書籍職務,開啟「公益之旅」的事。

在最後,陳行甲回到了在《峽江轉彎處》,將這本書的「跋」分享給了大家。所以,整個「講課」,陳行甲將自己的過往「捋」了一遍,將三個關鍵節點作為「故事」講了出來。有點意思的是,以前他無論在哪裡去講,總有一些照片發布。但這次,一張現場的照片也沒有。

清華大學這個蘇世明書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恕我無知,只好藉助萬能的網絡了。美國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明向清華大學捐贈了一億美元,就有了這個「位於清華大學中心位置」的蘇世明書院了。

蘇世明書院的原則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每屆學生中,美國占50%,中國占20%,其他國家占30%左右。從學生的數量來看,應該是「立足美國,面向世界」才對。當然,從蘇世明書院所在的地方來看,也可以說是「立足中國」的。

對於這樣一個「國際化十足」的書院,為何要請陳行甲前去「講課」呢?難道因為他是「深圳特區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或者是因為他是「清華大學高才生」,亦或是因為他是「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再或者是因為他是「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

蘇世明書院的首任院長是李稻葵,現在的院長是薛瀾。在陳行甲的這篇文章里,他說了前去「講課」的兩個原因,一是「一個作為二十年前薛瀾老師的學生」,由此看來,薛瀾正是陳行甲的老師。這也就不難解釋,陳行甲能夠在這裡「講課」的原因了。

我不知道那些占80%,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聽了陳行甲的「這堂課」,會有何感想?他們找到了「立足中國」的「根基」了嗎?他們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嗎?估計有點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對陳行甲的了解一定是「更深入」一些了的。但陳行甲,並不能代表「中國」。

也許,在這堂課的最後,又會出現陳行甲簽名售書的「忙碌景象」?如果說,請「作家」陳行甲去做個非正式的演講,講講自己的「故事」,應該還是可以的,相當於學生的「第二課堂」嘛。但是,如果是請他去「講課」,這就有點不妥了,並不是誰都能站上講台去講課的。

「講課」,是一件很神聖很嚴肅的事。講課者,以及講課的內容那都必須都有嚴格的規定。作為「國際化」的蘇世明書院,不會不知道這一點。當然,也可能他們是太「國際化了」,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認識,那就另當別論了。

有時我在想,一個人老把自己的「往事」搬出來,翻來覆去地講,甚至寫成書,讓別人去讀,這樣的人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應該是極為「自信」的。他對自己的過去感到自信,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自信。這種自信,貫穿在他的生活的始終。

其實,我們的身邊,並不乏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講著自己以前怎麼怎麼樣,那口氣,那感覺,我想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樣的「故事」,聽一次兩次還行,聽多了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