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 胸部淋巴結分區、腹部淋巴結位置

朱文約副主任醫師 發佈 2020-04-13T06:00:16+00:00

√頸部淋巴結分區頸部淋巴結分區:第I區:頦下及頜下淋巴結第II區:頸內靜脈鏈上組第III區:頸內靜脈鏈中組第IV區:頸內靜脈鏈下組第V區:頸後三角區淋巴結,即胸鎖乳突肌後緣、斜方肌前緣及鎖骨構成的三角區內的淋巴結第VI區:中央區淋巴結,包括喉前、氣管前和氣管旁淋巴結第VII區:上


頸部淋巴結分區

頸部淋巴結分區:

第I區(level I):頦下及頜下淋巴結

第II區(level II):頸內靜脈鏈上組

第III區(level III):頸內靜脈鏈中組

第IV區(leveIV):頸內靜脈鏈下組

第V區(levelV):頸後三角區淋巴結,即胸鎖乳突肌後緣、斜方肌前緣及鎖骨構成的三角區內的淋巴結

第VI區(levelVI):中央區淋巴結,包括喉前、氣管前和氣管旁淋巴結

第VII區(levelVII):上縱隔淋巴結


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應從淋巴結的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1)大小:淋巴結的大小是評價頸部淋巴結的最基本的標準。CT在測量淋巴結大小方面具有優越性,尤其對強化明顯的淋巴結。大多數學者以以Ⅱ、Ⅲ、Ⅳ區腫大淋巴結直徑≥15mm,其他區域直徑≥10mm為診斷頸部淋巴結腫大的標準。但是任何以大小作為診斷標準均有假陽性、假陰性可能。有學者提出不論淋巴結的大小,只要淋巴結內部密度有改變且邊緣較清晰者均應判定為轉移淋巴結。

(2)部位: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為頸部最常見的淋巴結病變,以中、老年男性多發,可發生在單側或多側,雙側多見,頸部Ⅱ~Ⅳ區為好發區,此區發生率約92%,與原發腫瘤有關,最多見為鼻咽癌、口咽癌和甲狀腺癌,其中咽後、頸後三角區為鼻咽癌的特徵性部位;甲狀腺癌常見於Ⅲ、Ⅳ區,且可發生氣管食管溝、上縱隔淋巴結轉移;淋巴瘤在頸部淋巴結病變第二位,發病年齡、性別無差異,以非霍奇金病常見,常以雙側或多側、多區、多個淋巴結受累為主要表現;頸部淋巴結結核多為結核桿菌經淋巴通路感染而成,好發於年輕女性,常位於單側或多側多區,可以侵犯頸靜脈周圍和後三角區,以Ⅲ~Ⅴ區受累多見,尤其Ⅳ區+鎖骨上區明顯,約占75%;淋巴結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往往合併咽喉炎、扁桃體炎和頭面部皮膚炎症,Ⅰ區為好發部位。

(3)形態:有學者提出增大淋巴結的最長徑與短徑之比>2為正常反應性增生的淋巴結,而<2時則提示為淋巴結轉移。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易融合;淋巴瘤常多個融合成團塊狀,鈣化少見;淋巴結結核鈣化常見,呈斑塊或蛋殼樣鈣化;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往往呈單個腫大淋巴結,融合、鈣化少見。

(4)邊緣:轉移性淋巴結輪廓表現為清晰或模糊,活動期淋巴結結核周圍可見炎性滲出性改變,周圍間隙模糊不清,具有特徵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因長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已與周圍軟組織發生炎性粘連,出現邊緣模糊。

(5)強化特徵:轉移性淋巴結癌、淋巴結結核及化膿性淋巴結炎在CT圖像上均易表現邊緣強化,中央壞死呈囊狀改變。文獻報導,不規則環行強化伴中央低密度影為鱗癌轉移淋巴結的CT特徵性表現,如有原發腫瘤時此徵象的特異性幾乎為100%。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特徵性改變為淋巴結囊性變及壁內明顯強化的乳頭狀結節,而多環狀強化或分房樣強化、中心壞死,可伴有周圍肌肉膿腫,周圍脂肪層模糊,內部見點狀鈣化為頸部淋巴結結核的典型表現。化膿性淋巴結炎大多為單發,環狀均勻強化、壁厚,無明顯壁結節和鈣化。淋巴瘤常為均勻強化,邊緣環狀強化少見。


1.髒層間隙 2.頸動脈間隙 3.頸後間隙 4.椎旁間隙 5.咽後間隙 6.頸前間隙


I a 區是一個位於中央的三角形區域,包括頦下淋巴結。引流頜、下唇中部、舌尖和口底前部的淋巴結。是口底、舌錢、下頜骨前牙槽突和下唇腫瘤發生隱匿性轉移的高危區。


I b 區包括下頜下淋巴結,位於二腹肌前後腹、莖突舌骨肌和下頜骨體之間,接受來自頦下淋巴結、內眥、鼻腔下部、更軟齶、上下頜骨牙槽突、頰、上下唇和舌前部淋巴管。口腔、前鼻腔、面中部軟組織和下頜下腺腫瘤易發生這一區域淋巴結轉移。


II a組 頸內靜脈周圍淋巴結 II b組 頸內靜脈後方淋巴結


鼻咽癌伴雙側咽後組淋巴結轉。轉移淋巴結形態規則,邊緣清楚,中等強度化,內部密度大致均勻(↑)


鼻喉癌伴雙側頸下深組、頸後三角區淋巴結轉移。轉移淋巴結以右側明顯,形態規則,邊緣清楚,中等度強化,密度大致均勻


鼻喉癌伴雙側頸上、中深組、左側頜下淋巴結轉移。轉移淋巴結形態規則,邊界清楚,中等度強化,內部密度較均勻


下咽癌伴右側頸上、中深組織淋巴結轉移。轉移淋巴結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楚,不均勻環狀強化,內部呈低密度區,侵犯右側胸鎖乳突肌


喉癌伴雙側頸上深組淋巴結轉移。轉移淋巴結部分融合成團,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楚,向內推壓頸內靜脈,淋巴結不均勻環狀強化,內部可見不規則片狀低密度區

小結

頸部腫塊的診斷與鑑別診斷非常重要,以下幾種情況需鑑別:①非特異性淋巴結炎:急性炎症初起,腫大的淋巴結柔軟、有壓痛,表面光滑、無粘連,腫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時,淋巴結較硬,最終淋巴結可縮小或消退。

②淋巴結結核:頸部淋巴結結核是發生於外周淋巴系統的慢性結核桿菌感染性疾病,頸部、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多見。初期,腫大的淋巴結較硬,無痛,可推動。隨後,發生淋巴結周圍炎,淋巴結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各淋巴結也相互粘連融合,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淋巴結髮生乾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後,流出豆渣樣或稀米湯樣膿液,最後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

③惡性淋巴瘤:頸部一側或兩側淋巴結腫大,分散、稍硬、高彈性、活動、無壓痛。淋巴結腫大發展迅速,伴輕度疼痛,互相粘連成團,伴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結增大;50%患者伴肝、脾大,不規則發熱,有白血病血象及貧血;超聲波檢查可明確淋巴結性質及病變範圍;頸淋巴結整個切除活檢可準確定性。

④轉移性腫瘤:頸部惡性腫瘤中,轉移瘤占83%左右,頸部的轉移瘤可來源於頭面部、頸部、縱隔、呼吸道,應根據轉移瘤部位的淋巴分布區域、腫瘤特點、病史及檢查具體分析和診斷。有些惡性腫瘤原發灶可能小而隱蔽,但轉移瘤卻先發生。






















腹部淋巴結圖解













































整理:朱文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