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美祿也」,談談中國古代藥酒的起源與歷代發展

一更歷史 發佈 2020-01-19T22:01:44+00:00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演繹著許多與酒相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武松景陽岡打虎,魯智深醉打山門,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等等。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演繹著許多與酒相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武松景陽岡打虎,魯智深醉打山門,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等等。

酒是宴享活動、宗教儀式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古人對於情感的一種表達方法。無論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是如此。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酒,向來有「百藥之長」的稱號。由於酒具有行血脈、散寒氣、通陽氣的功效,因此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發展史上,有「醫」源於「酒」的說法,也就是醫者酒也。

除此之外,漢字有義寄於形的特點。「醫」的古代繁體「醫」由「醫」、「殳」和「酉」組成。根據資料《說文解字》對「酉」的解釋「八月黍成,可爲酎酒」。我們可以認為,在甲骨文時代,酒和醫學已經有著不解之緣,甚至更加密切。

距離今天已經有接近兩千年歷史的《黃帝內經》就有「湯液醪醴論」的說法:「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在這裡面的湯液,就是今天的湯藥煎劑,而」醪醴「就是藥酒的意思。明朝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曾經在《本草綱目》中盛讚:藥酒是「天之美祿也」。

那麼在中國古代,藥酒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呢?

一、 甲骨文時期出現了最早的藥酒「鬯其酒」

近代著名的考古學家羅振玉曾在《殷墟書契前論》記錄,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記錄。漢代班固認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釀之,成為鬯。」

「鬯」是甲骨文時代用於祭祀的一種酒,而「鬯其酒」極有可能是一種既可以用於祭祀,同時也可以用於醫療的藥酒。同時這段資料表明,在殷商時期,古代人們已經知道了製造藥酒的方法,並且這一時期的大夫將酒與藥結合起來用於治療病人。

在馬王堆漢墓中,曾經出土過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這裡面記載著三十多個藥酒方,用以治療疽、蛇傷、疥瘙等疾病。

其中,《養生方》這本書中詳細地記載著中國古代關於製作藥酒的各種藥材,以及服用藥酒的劑量等等,這也是人們所知道最早的關於釀製藥酒的藥方。

「為醴:細斬漆、節各一斗,以水五浚,以汁煮紫葳……又浚。麴、麥麴各一斗,卒其時,即浚。黍、稻水各一斗。並,沃以麴汁,滫之如恆飲。取烏嚎三顆,干薑五,焦杜,凡三物,㕮投之。先置罌中,即醸黍其上,汁均沃之,又以美酒十斗沃之,勿撓。塗之。十一熟矣,即發,勿釃,稍清汁盡,又以酒沃,如此三。以晡時飲一杯。已飲,身體癢者,摩之。服之百日,令目明,耳聰,末皆強,病及偏枯。」


二、 漢朝時期藥酒使用開始普及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這本著作詳細的記載了藥酒的相關信息,並且在《素問·血氣形態》中,還曾經詳細的記載著這樣一條病歷:「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醪藥」。所以早在先秦時期,藥酒就已經在醫術治療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發展到漢朝時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藥酒的使用逐漸普及起來。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曾經在《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描繪過許多藥酒的藥方或案例:「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

在《傷寒雜病論》中,除了有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瓜蔞薤白酒湯之外,還有很多藥方都是以酒煎煮,或者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用來加強藥效。關於製作,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也有記載,採取的煮服方法,類似如今的熱浸法。就是將藥物搗碎,按配方規定加入適量白酒,然後加熱浸泡,最終沉澱過濾即可。

在上述提到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等,就是藥酒的命名在最早時期,藥酒的應用和其他中藥方劑一樣,都沒有命名。最早的藥酒命名,現見於先秦及漢代。如《內經》中的「雞矢醴」及《金匱要略》中的「紅藍花酒」等。

漢以後,藥酒命名的方法逐漸增多,但大概總結也就那麼幾類。比如以藥配製命名的,如羌活酒、五精酒、五枝酒等等;也有以人名命名的,如史國公酒、北地太守酒等;還有以主治功能命名的,如安胎當歸酒、腰痛酒等。這類命名方法在傳統藥酒命名上占據一定的主流。

也就是說,漢代時,藥酒已經成為中藥方劑的一部分。

三、 隋唐時期,藥酒得到廣泛使用

藥酒發展至隋唐時期,它在社會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但用於醫療疾病,還用於保健身體,並且藥酒在各大庭宴以及祭祀的重要場合,出現的愈加頻繁。由於釀酒技術的提高,藥酒的質量以及醫療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被稱為「藥王」的唐朝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寫的《備急千金要方》一著作中,就詳細論述了藥酒的製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

除了製法之外,孫思邈寫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記載著八十多個關於各類藥酒的應用案例,涉及到婦科,內科等多方面。並且孫思邈還提到了過度服用藥酒的危害副作用:「凡服藥酒,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達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全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藥酒不但能治療內科、婦科疾病,而且治療外科疾病也獨具風格。唐代著名醫家王燾在《外台秘要》里就有「治下部痔瘡方」的記載。即「掘地作小坑,燒赤,以酒沃之,納吳茱萸在內,坐之,不過三度良。」

所以在唐代時期,藥酒在民間季節性疾病的預防中,應用非常廣泛。孫思邈在《干金方》曾說過:「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可見,在唐朝時,人們就已經知道飲用藥酒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 宋明清時期,藥酒發展盛行,甚至進入宮廷,成為御製藥酒

宋朝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科學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所以釀酒技術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相比前代,藥酒的種類和應用範圍也有明顯的擴大,而且當時宋朝也比較重視醫藥事業,遍求精於醫術之人。

比如人稱朱奉議的朱肱,曾因當官諫言被罷官,後來無意為官,退而釀酒著書。其間對《傷寒論》深有研究,於是被征為醫學博士。他寫的《北山酒經》,部分記載了藥酒的內容。

包括宋人集體編著的《太平聖惠方·藥酒序》中就明確指出:「夫酒者谷 櫱之精,和神養氣,性唯剽悍,功甚變通,能宣利腸胃,善引藥勢。 今則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疴恙必治,效力可憑,故存於編簡爾。」

這本《太平聖惠方·藥酒序》還詳細了藥酒達數百種之多,裡面不僅講了酒的健體功能,還突出講述了「兼之名草,成彼香醪」的藥酒保健功能。

到了明代,釀酒工藝得到發展和提高,藥酒開始進入宮廷。當時明代建有御酒房,專造各種藥酒,並且還成為宮廷御酒,比如「御製藥酒五味湯、真珠紅、長春酒等等。當時名噪金殿的「滿殿香」,就有白朮、白檀香、縮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種藥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釀製而成。

民間作坊也有不少藥酒製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等。包括普通百姓釀製的椒柘酒、菖蒲酒等等。

到了清朝,藥酒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醫學家又創造出了許多新的藥酒配方。但是此時的藥酒除了用於治療疾病,更大的用處是用於養生保健。尤其是在宮廷里,具有補身益處的藥酒需求量十分大,得到了空前的興旺發展。

清朝皇帝經常飲用的一種藥酒名為「松齡太平春酒」,這種藥酒對老年人身體虛弱,睡眠不實以及骨質疏鬆,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這款能夠養生保健的藥酒,在皇宮中十分流行,後來逐漸傳播到民間,得到了廣泛傳播。

除了這款「松齡太平春酒」,還有一款「夜合枝酒」,也是清官御製之一大藥酒。夜合枝即合歡樹枝,酒之藥物組成除了合歡枝外,還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治中風攣縮之症。

清朝中後期,藥酒在宮廷亦或是民間都十分流行,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保健作用,我們都能夠看到藥酒的身影。

發展到宋明清時期,釀酒技術已經與當今無異,相比前代而言,釀酒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與提高,所以藥酒的普及也就變得十分盛行。

一更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藥酒在人類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高的地位。酒從「小飲酌情,大飲傷身」到逐漸成為了能夠強身健體、保健的藥酒,也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發展到如今,藥酒甚至成為了各大宴席以及人情交往中的飲品,這也逐漸體現出它的社會價值。

藥酒釀製,不僅繼承了傳統製作經驗,還吸取了現代科學技術,使藥酒生產趨向於標準化。現代社會,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藥發展的愈加迅速。而作為中藥一部分的藥酒,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藥酒的發展前景逐漸廣闊。

藥酒作為酒文化的一分子,更是中國的國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具有中華傳統特色和文化歷史悠久,又符合現代科學水平的中國藥酒,必然和整個中醫中藥的發展一樣,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資料:《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藥酒序》《北山酒經》《中國藥酒大全》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