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如何開啟量子信息學?

墨子沙龍 發佈 2020-02-27T15:41:45+00:00

他說:「科學是我們時代最大膽的形上學,是人類的創造,相信如果我們有夢想,堅持去發現,解釋,再夢想,從而不斷進入新的領地,讓世界顯得更清晰,我們就能掌握宇宙的真正的奇異之處,而這些奇異之處將會被證明是互相聯繫,有意義的。」

​ 數學家說:物理學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給物理學家。物理學家說:信息和計算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給計算機科學家……

(圖源:文章頭圖及封面圖片版權所屬:NASA/Sonoma State University/Aurore Simonnet.)


撰文 | 施郁

編輯 | 邸利會


量子信息學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

美國生物學家Edward Wilson有一段話,很好地說明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意義。他說:「科學是我們時代最大膽的形上學,是人類的創造,相信如果我們有夢想,堅持去發現,解釋,再夢想,從而不斷進入新的領地,讓世界顯得更清晰,我們就能掌握宇宙的真正的奇異之處,而這些奇異之處將會被證明是互相聯繫,有意義的。」(引文由作者譯自英文,下同。)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給交叉學科帶來各自的特長。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有句幽默的名言:「物理學如此重要,不能留給物理學家(Physics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physicist)。」希爾伯特對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形式做出過貢獻,當時讓愛因斯坦感到很大壓力。

我們也可以說,生物學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給生物學家。事實上,正是物理學家協助開啟了分子生物學。

我們還可以說,信息和計算是如此重要,不能全留給計算機科學家。

本文回顧物理學家是如何開啟了量子信息學。在此道路上,物理學家也對經典的信息科學做出了貢獻。

當然,物理學對信息技術提供了硬體基礎。電子計算機的器件(電晶體、存儲器等)中的電子服從量子力學。但是,量子信息並不是指信息技術的量子物理基礎。量子計算也不是指關於量子力學的計算問題,不是計算物理。這些固然是重要的領域,但不是所謂的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信息是什麼?


信息的英文是information。顧名思義,Information is that which informs(信息是被告知的東西)。

信息是訊息(message)的內容,是對我們在獲得該訊息之前對它的無知程度的度量,是對不確定性的降低。當我們對於某件事的不確定性越大,就需要越多的信息來消除這個不確定性。

信息的一個性質是,它可以編碼成各種形式。比如,同樣的思想可以用不同語言來表達。資訊理論中,信息用一個字符串來表達。


信息不僅是個抽象的數學概念。信息離不開物理載體,又可在不同物理載體之間轉換。信息處理過程是物理過程,受物理規律主宰。

比如,由聲音傳遞的信息取決於空氣和耳膜的振動,由文字表達的信息取決於粉筆灰或墨水的分布;磁存儲的信息取決於磁疇的狀態;生命信息取決於遺傳物質中四種鹼基的分布;神經網絡中的信號取決於神經元的狀態。

1991年,德裔美國人Rolf Landauer提出一個口號:「信息是物理的(Information is physical)」,倡導從物理的角度研究計算和信息。

1990年,美國人John Wheeler提出一個口號:「物質來自比特(It from bit)」。Wheeler和Landauer的思想影響了最早研究量子信息的一批人,可以稱他們為量子信息學的祖父。

順便提一下,1972年,Phil Anderson曾提出一個口號:「多者異也(more is different)」,是說多體系統會展現出少體系統沒有的新性質。

綜合這些思想,從信息和量子信息的角度考慮物理定律的層展(emergence),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方向。


麥克斯韋妖


最早進入物理學的信息問題,可能是麥克斯韋妖佯謬。

1867年,麥克斯韋在一封信里提出了這個佯謬。在1871年出版的《熱的理論(Theory of Heat)》一書中,他做了詳細論述。

考慮封閉容器內處於恆溫的氣體,他寫道:「假設這樣的一個容器分成兩半,A和B,隔板上有一個小洞,有一個有意識的存在(being)能夠看到單獨的分子,能夠關閉或打開這個洞,從而讓較快的分子從A運動到B,讓較慢的分子從B運動到A。因此他不需要做功,就能提高B的溫度,降低A的溫度。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

1879,開爾文勳爵(William Thomson)將麥克斯韋假想的being稱為麥克斯韋妖。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


利奧·西拉德的歷史性貢獻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有幾位匈牙利猶太人從德國移居美國,包括數學大師馮諾伊曼、物理諾獎得主維格納和伽博、氫彈之父特勒(這些頭銜是後來成就的),利奧·西拉德(Leo Szilard,1898年2月11日-1964年5月30日)是另一位,雖然不及前幾位有名(維格納為此感到痛苦),但是他對於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影響不一定在他們之下。

原子核裂變發現後,西拉德就想到鏈式反應和原子彈的可能性。為了敦促美國製造原子彈,他找到柏林時期的老朋友愛因斯坦,為他起草了致羅斯福總統的信。原子彈造出來後,西拉德又致力於制止使用原子彈。戰後他從事生物學研究,是Salk研究所創建人之一。

一戰時,20歲的西拉德在奧匈軍隊當兵,但是在上前線之前,染上了西班牙流感,被送到醫院,而他所在的部隊後來幾乎被全殲。或許是西班牙流感救了他的命。

1929年,作為博士論文,西拉德研究了麥克斯韋妖問題。他用比特(容器的左右,他沒有用比特這個名詞)表示分子的位置狀態,涉及到了信息(也沒用這個詞)。他提出麥克斯韋妖測量分子狀態時,消耗能量,熵增加了ln2,抵消了氣體分子的熵減少。這裡代表玻爾茲曼常數,ln是以2為底的對數。

西拉德還提出一種利用信息的熱機,也就是說,可以從信息提取功。我們用美國物理學家、信息理論學家Charles Bennett在1987年提出的版本來討論——

考慮一個恆定溫度的熱庫接觸的小車,以及一串小隔間組成的傳送帶,每個小隔間裡面有一個分子。假設事先知道每個分子的位置狀態(信息),也就是在小隔間的左半部或者右半部。相應地,就可以設計機械,利用活塞向右半部或者左半部移動,分子所在的空間增加到整個小隔間。從而分子總是對外做功,驅動小車運動。也就是說,信息轉化為了功。

如果事先不知道分子的位置,平均做功為零。


資訊理論


1948年,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6日)藉助熵的概念,提出了資訊理論。

考慮一個字母表,由a1,a2, ⋯, an組成,每個字母出現的機率分別是p1,p2, ⋯, pn,p1+p2+⋯+ pn=1。

香農定義了信息熵: =-p1log_n(p1) -p2log_n(p2) ⋯-pnlog_n(pn)。這裡log_n代表以n為底的對數。香農證明了這個字母組成的訊息可以壓縮到n比特。也就是說,信息熵代表平均每個字母的信息量,定量刻畫了信息存儲與傳輸所需的資源。

我們可以看出,如果1=1, 其他的pi=0,也就是說只有a1這一個字母出現,那麼=0, 也就是說沒有信息量;如果每個都等於1/n, 那麼=1,這是最大值。


Landauer原理


從1930年代開始,計算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有很多發展,本文後面將簡述。

1961年,Rolf Landauer在IBM工作時提出了Landauer原理:每刪除一個比特的信息,環境的熵至少增加ln2,也就是說,至少需要耗散能量ln2。我們知道熵乘以溫度T就是熱量,也就是耗散到環境的能量。

1973年,Bennett提出可逆計算的概念,指出原則上不需要能耗。雖然很多邏輯運算是不可逆的,比如2+3和1+4都等於5,因此從輸出結果5,不能唯一確定輸入。但是不可逆運算可以嵌套在可逆運算中,也就是將輸入信息也當作輸出結果的一部分。1982年,他提出可逆圖靈機模型。圖靈機是最簡單的計算模型。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1987年,Bennett給出了麥克斯韋妖佯謬的解決方案——對分子狀態的測量本身可以不消耗能量,測量結果存儲在妖的記憶中,氣體的熵減少由妖的記憶的熵增加補償。但是妖的記憶有限,為了存儲新的測量結果,需要刪除舊的記憶,因此必須將熵轉移到環境,也就是說,必須耗散能量到環境中去。

因此耗散的能量不是來自測量信息,而是來自刪除信息。當然,如果將氣體、妖、環境一起考慮,總熵總是不減少的。


信息與能量


作為對前述若干概念的消化,我們看一下信息與能量的關係。

如果事先知道某訊息(message,一串比特,如各分子的位置)的內容,刪除這個訊息不需要消耗能量。

例如,考慮一個盒子中有一個分子,如果知道它在盒子的哪半邊,可設法用一個小盒子包住它,它對小盒子的每個壁都有碰撞,平均做功為零,因此我們在不做功的情況下將它轉移到事先選好的盒子的一半(事先選定左邊或者右邊),也就是刪除訊息。因此,知道信息後,可以不費能量將其刪除。而且,前面說過,還可以利用它,讓分子對外做功。

但是,如果不知道分子位置時,我們只能統一地將將盒子體積壓到一半(事先選定左邊或者右邊)。這需要付出能量。


計算機極簡史


19世紀的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1年12月26日-1871年10月18日)設計了兩個機械計算機,雖然都沒能實際完成。

19世紀20年代,Babbage設計了計算多項式函數的差分機。

1837年,他又設計了可編程的機械計算機Analytic Engine,包含了計算機的主要元素。1941年,有人實現了他的設計。

Babbage製作的AnalyticEngine的模型。(圖源:Wiki)


詩人拜倫的女兒Ada Lovelace為Analytic Engine寫了程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Babbage和Lovelock的照片曾經放在一起,作為英國50英鎊新鈔票上的候選人物。但最終,另一位候選人圖靈(Alan Turing)勝出。



1937年,圖靈提出了圖靈機、普適圖靈機和圖靈假說,嚴格定義了計算和程序的概念。圖靈假說是說,存在普適圖靈機,可以模擬任何圖靈機。這就是說,存在普適計算機,用程序就可以實現任何計算。

1939年,物理學家John Vincent Atanasoff與他的學生Clifford Berry建造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這是一台特定目的的計算機,不能編程。它用2進位和布爾代數,能計算29個聯立方程。硬體上,它由電子真空管實現計算,用電容器作內存,沒有中央處理器(CPU)。

物理學家 John Mauchly 和 J. P. Eckert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通用計算機,即ENIAC (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1946年建成。ENIAC的第一個用途是馮諾依曼和烏拉姆的氫彈計算。

Machley多次訪問過Atanasoff,但是1944年之前,沒有告知後者,自己也在造計算機。這使得Machley後來沒有獲得專利。

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1950年代,每秒做1000次浮點運算。而現在的速度是148.6PFLOPS(P = 10^12)。1965年,Gordon Moore總結出所謂的「Moore定律」:單個集成電路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翻一番。從下圖可以看出,Moore定律延續多年。


電晶體越來越小,越來越快。如此下去,單個比特只需要原子尺寸。但是在原子尺寸,量子效應將起支配作用,適用於經典計算機的Moore定律也就不能延續。

所以,一個思路就是,變不利為有利,乾脆用量子力學作為新的計算(邏輯)原理。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特別是量子態疊加原理,完成計算任務,處理和傳遞信息,這就是所謂的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


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又與量子力學基本問題密切相聯。

量子糾纏是超越任何經典關聯的量子特性,研究始於愛因斯坦等人,經過戴維·玻姆(David Bohm,1917年12月20日-1992年10月27日)等人,後來由約翰·貝爾(John Bell,1928年6月28日-1990年10月1日)取得突破。

單量子系統在這些研究中體現出重要性。以前,正如薛丁格所說,「我們從來不用單個電子或原子或小分子做實驗。在思想實驗中,我們有時候假設能夠做,這不可避免導致奇怪的後果……」事實上,當年的思想實驗今天已經成為真實的實驗,對於奇怪後果的探究導致量子物理基礎和量子信息的進展。


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的興起


1982年,費曼提出,用經典計算機模擬量子過程需要指數級資源,而量子計算機則可以有效地模擬量子過程。

1985年,英國物理學家David Deutsch提出量子圖靈機和普適量子圖靈機的概念。1989年,他又提出由量子門組成的量子計算的線路模型。

作為一個有實用意義的突破,1994年,美國人Peter Shor提出有效解決素數因子分解(尋找奇數的素數因子)的量子算法。在經典計算中,這個問題是一個NP問題,也就是說,需要的時間不是數字的二進位位數n的多項式函數。事實上,需要的時間是exp(O(n^3(log(n))^(2/3) ))。而Shor的量子算法需要的時間只是O(n^2 log(n) loglog(n))。f=O(g)的意思是,|f/g|介於兩個有限正數之間。

量子計算的算法基於糾纏態的運用。量子糾纏也導致量子通信,比如量子隱形傳態。而量子密碼的某些方案基於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某些方案基於量子糾纏。

2017年,義大利的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將狄拉克獎授予Bennett,Deutsch 和Shor,以表彰他們用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解決計算和信息的基本問題,從而將量子力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聯繫在一起。


小結


信息是物理的。因此經典計算和經典信息基於經典物理,而量子物理導致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突破「Moore定律」的需要,經典信息和經典計算的量子推廣,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探究,形成合力,催生了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


(延伸閱讀:施郁,揭開量子的神秘面紗。)


註:

本文作者施郁是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文章是作者的課程《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緒論講稿。從2月27日起,每周四9:55開始,他將在嗶哩嗶哩直播該課程。直播間連結:https://live.bilibili.com/21868825

直播間二維碼:

(除頭圖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關於「墨子沙龍」

墨子沙龍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及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協辦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論壇。沙龍的科普對象為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熱愛科普的普通民眾,力圖打造具有中學生學力便可以了解當下全球最尖端科學資訊的科普講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