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宋朝,通過詩情畫意的美食探究農業在宋代的發展盛況

遨遊史海 發佈 2020-03-05T18:45:17+00:00

導言: 宋代飲食文化基本奠定了我們現在飲食的基礎,在宋代也開始了主食和副食之分,我們今天有的麵食、米飯、稀飯、燙類、點心以及餐後的水果等,在宋朝已經開始慢慢格式化。宋代可以稱作我國歷史上飲食文化的一個巔峰,不僅是因為飲食的品類繁多,而且是把飲食由俗變雅,大量走進詩歌之中。

導言:

宋代飲食文化基本奠定了我們現在飲食的基礎,在宋代也開始了主食和副食之分,我們今天有的麵食、米飯、稀飯、燙類、點心以及餐後的水果等,在宋朝已經開始慢慢格式化。宋代可以稱作我國歷史上飲食文化的一個巔峰,不僅是因為飲食的品類繁多,而且是把飲食由俗變雅,大量走進詩歌之中。而這一切的發展都根源於宋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以及農產品的豐富和商業交流成為飲食文化以及飲食詩情畫意的物質基礎,才得以出現舌尖上的宋朝之盛況。


宋代美食與詩詞著作的結合:

古往今來,縱觀歷朝歷代的詩詞發展,宋代大概是「最好吃」的詩壇了。飲食類題材的詩歌雖然在宋代以前有所體現,但是始終未能成為言志類詩歌的重要題材。比如先秦《詩經》、《楚辭》中寥寥幾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等。


第一、宋代飲食類詩詞比重增多的原因:

到了宋代,因偃武修文的政策,重視科舉的習慣,使得讀書人增多,讀書風氣濃厚,但罹家國破碎山河動搖之難後,南宋偏安隅,文人普遍沒有唐時「氣來,神來,情來」的志氣,反而開始關注日常生活,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做為創作題材。而飲食作為一種日常生活行為,涵蓋範圍甚廣,與人息息相關,又有著形、色、味的諸多變化,還可與交遊宴飲、田園生活等行為聯繫起來,因而在詩壇倍受青睞。



另外宋代官員的待遇比較優越,尤其是走上仕途後,生活更是順心順意,而這種情況下,飲食具有形狀氣味、色澤口感的主體,成為詩詞作者的關注焦點,大量進入詩詞之中,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飲食文化。

第二、飲食文化在詩詞中的盛況:

宋代飲食大量進入詩歌之中並形成作者自己的飲食詩歌風格,比如其中知名詩人如蘇軾、黃庭堅、梅堯臣、王禹偁、張耒、周紫芝等等,均創作了許多飲食題材詩歌。這些詩人甚至還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如蘇軾,因愛吃豬肉而著稱,而梅堯臣則好多在詩歌中寫魚,張耒則對對「飢餓」的比較側重,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周必大等則以長江中下游的飲食為主,形成了長江中下游飲食文化圈。其中陸遊有記載的寫作飲食的詩作就有121首之多。我們就從宋代詩詞作者的著作中分類分析一下飲食在詩詞中的描述:


【祭祀飲食類】范成大的《祭灶詞》中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詞中把當今的豬頭肉這種世俗的美食讓非常文雅的豬頭爛熱形容出來。豆沙甘松粉餌團,講了我們今天的豆沙餅,把做法和美味豁然呈現給大家。通過這篇詩句,能把宋代祭祀的飲食文化一目了然呈現出來。


【清淡健康飲食類】陸遊的《山家暮春二首》:繞屋清陰合,緣堤綠草纖。起蠶初放食,新麥已磨鐮。苦筍先調醬,青梅小蘸鹽。佳時幸無事,酒盡更須添。

描寫了美景配合著美食,更增添了一份酒興,詩中已經出現了苦筍蘸醬和青梅蘸鹽的飲食習慣,我們看到陸遊的飲食多是清淡養生為主,很符合現在的健康生活習慣。


【新奇美味飲食類】楊萬里的《食雞頭子》:三危瑞露凍成珠,九轉丹砂鏈久如。鼻觀溫芳炊桂歇,齒根熟軟剝胎余。半甌鷹爪中秋近,一炷龍涎丈室虛。卻憶吾廬野塘味,滿山柿葉正堪頭。詩中把雞頭從各個立體面描寫的惟妙惟肖,又通過回憶想起廬野塘味的新奇美食,最後用滿山柿葉正堪頭一下給整個美食加上了紅彤彤的背景畫,真是如痴如醉。




品類繁多的飲食,經過詩詞作者的修飾,已經形成了一股飲食文化。除了上文中講到的祭祀飲食、清淡健康飲食、新奇美味飲食等,通過寓情於物把習以為常的飲食寫的優雅情深,我們姑且稱之為詩情畫意的飲食文化吧。

而這一切前提則得益於農業經濟的發達,豐富的農產品與便捷的農業貿易是宋代飲食題材詩創作的客觀條件,農業經濟在宋代達到一個歷史性的巔峰,也成為飲食文化的詩詞盛況的必備條件。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宋代農業發展的盛況如何。


宋代農業發展盛況:

伴隨著宋代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宋代的農業發展為其提供了物質保證。而飲食文化的進入詩詞,本身就是物質水平豐富的表現,詩詞中提到的所有美食以及美食的多樣性都離不開宋代農業發展盛況。宋代農業發展盛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產量大幅提升。

宋代的農產品產量不斷提升。高斯得在《寧國府勸農文》中稱,江浙一帶的稻田甚至有「一畝收五六石」的產量。一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00公斤,也就是說宋代的稻田畝產已經達到5、6百公斤的水平,這放在建國後也屬於高產了。


1、宋代統治者推行了很多發展農業的措施

【由官方統一推廣良種種植】

官方統一研究適合耕種的良種,並大面積推廣種植,這種強制性措施,短期內為農作物產量的增加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在宋仁宗時期,為促進水稻的種植,「張鄧公鎮許,召襄漢佃戶教種公田」,記錄了官方教授和推廣水稻的栽種。

頒布許多勸農政令】

宋代專門任命各路的典獄官員為勸農使和勸農副使,並且制定出《農田敕》為農業發展的法令。同時各州的郡守親自擔任各州的勸農使,把農業發展提高到更高的政治地位上。每到春耕的時候,都有勸農使親自到田間勸課民事,體現了宋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也正是宋代統治者從中央到路州各級官員自上而下的重視農業發展,對農作物產量的增加起到一定的作用。

宋真宗於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下詔,「始詔諸路提點刑獄朝臣為勸農使、使臣為副使」,並賜《農田敕》。


【統治者重視興修水利】

在古代,天氣對農業的發展極為重要,很多災荒之年都是因為大旱或者大澇造成的,看天吃飯成為歷朝歷代的農業發展打不破的枷鎖,而到了宋代,由於財政收入的增加,就有了興修水利的財源。而南方的水稻本身就對水利有著獨特的需求,所以宋代興修水利是農業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

陸遊在《賽神》一詩中,曾描述山陰地區「概水渠成千耦耕」。講的就是宋代水利的發達。


綜上,宋代統治階層一直秉承農業為治國根本的方針,自上而下的為促進農業發展,做出各種各樣的舉措,對當時農業保產增量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為農作物的產量的提高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質基礎。



2、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宋代農業的發展不單純是單位產量的提高,同時農業新技術的發展也就是科技的力量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歷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對產量的推動和產品的豐富都起道決定性的作用,而恰恰在宋代,農業科技有了飛速的發展。宋代推廣了套種、輪種,使同樣的土地產出兩種或者多種農作物。

【桑田間種法開始推行】

我們通過宋代詩詞作家的作品以得知,在宋代桑田不在單純種桑,而在桑樹的中間,夾雜著小麥的種植,而且成為一種普遍現場。

蘇軾在《東坡》第五首中寫道:「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梅堯臣在《和孫端叟蠶首十五首其三桑原》一詩中有「原上種良桑,桑下種茂麥。雉雊麥秀時,蠶眠葉休摘」的詩句。

陸遊的詩中對於「桑麥間作法」也有表現,如「桑間葚紫蠶齊老,水面秧青麥半黃」(《殘春》)「麥隴青青桑鬱郁」(《山南行》)、「繞麥穿桑野徑斜」(《春日》)等等

通過眾多詩詞作者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桑田中間種植小麥已經成為宋代的普遍現場而已推廣。



【 麥稻複種法」逐漸成型】

隨著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建立,北人南遷,同時給南方帶去了小麥的種植技術,並革新了水稻和小麥的輪種法,就是這邊剛剛割完麥子,那邊稻秧已經插上,使南方形成了一歲兩熟的種植技術,並在南方得以普及。

陸遊的詩中也提及這一種植方法,如《小憩前平院戲書觸目》:「稻秧正青白鷺下,桑椹爛紫黃鸝鳴。村虛賣茶已成市,林薄打麥惟聞聲。泥行扶犁吒新犢,野饈燒筍炊香杭」,描述的就是前平院附近景象,這邊還在場裡打賣,那邊田裡已經插上綠油油的秧苗。

總之,宋代統治者的重視和政策上的扶持以及農業科技技術的發展,都極大促進了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在北宋時期兩淮、江浙等六路運往京師的糧食已經多達600萬石,比唐朝增加了一倍還多。

3、宋代糧食產量增加在飲食文化中的詩詞映襯:

而正是擁有充足的糧食,宋代人在食材上不在滿足於溫飽,而開始尋求花樣和創新。在宋代人們的飲食已經分為主食和副食,饅頭、餅餌、各色面飯紛紛登上人們的桌席。單是餅,便分為燒餅、環餅、蒸餅、籠餅、炊餅等多種不同類型。



比如,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對於飲食的記載光餅就有蓮花肉油餅、白肉胡餅、棗餶子、隨餅、白鬍餅、環餅等。

「集英殿宴金國人使,九盞:第一,肉咸豉;第二,爆肉、雙下角子;第三,蓮花肉油餅、骨頭;第四,白肉胡餅;第五,群仙炙、太平畢羅;第六,假圓魚;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魚;第九,水飯、咸豉、旋鮓、瓜姜。看食:棗餶子、隨餅、白鬍餅、環餅。」

而隨著飲食文化的興盛,詩詞作者們經過酒足飯飽之後開始了精神層面的創作需求,也這些美食佳肴也就被記錄在詩詞之中流傳下來。如蘇軾贊玉糝羹「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更是把糧食做成美味的香羹。


第二、 農作物品種的增加

宋代外來物種的引入和本地新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使宋代農作物的品種大幅增加,就以稻米為例,宋代就出現了十里香、大青色、雪裡揀、占城稻、新羅黃粒粳和箭子稻等等三十多個品種。各種新奇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則為飲食的豐富提供了更多的食材,大大豐富了文人士大夫們的飲食生活。



1、 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入

許多優良品種的國外稻米被引入國內,從印度引入綠豆品種。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從福建調取的越南的占城稻,後在江南地區廣泛種植。而自新羅引入的「黃粒粳」、「箭子稻」等也種植較多:

「真宗深念稼檣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譴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綠豆種二石」

宋代把之前引入中國的蔬菜開始推廣種植,如絲瓜、南瓜、西瓜、銀杏、蘆荀、茄子、黃瓜、石榴、葡萄等等。陸遊晚年隱居于山陰,亦可在農村的草市上購得這些食物, 可見有些食材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中了。

2、本地優良品種的培育

宋代自己也培育了許多優良的水稻品種,如洛陽的「和尚稻」,蘇州的「師婆粳」以及十里香、大青色、雪裡揀等,新培育的「箭子」稻直接上貢京城。


宋朝還優化了很多本地的蔬菜品種,如白菜、茭白與韭黃。白菜,古多稱為菘,唐代開始選育良種,宋時培育「白菘」,因而有了「白菜」這一俗稱並一直沿用至今。而對於茭白,宋代之前人們只是食用茭白籽,到了宋代茭白染病後莖部膨大,色澤黃白,味道爽口,就把茭白當成菰菜食用多了起來。韭黃在北宋時也開始栽培,梅堯臣有《聞賣韭黃寥甲》詩曰:「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詩中描述的就是韭黃的栽培情況。


3、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在飲食文化中的詩詞映襯

農作物種類的增多,為宋代繁榮的商業飲食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正是食物種類的基本定型,文人士大夫可選擇的食物日益增多,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飲食,以其豐富性與美學性逐漸成為文人墨客書寫的對象。運用文人墨客獨有的文雅手筆把這些美食形象優雅的表現出來。

比如陸遊在《新蔬》中對黃瓜的描述: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莫擬將軍春薺句,兩京名價有誰知。把黃瓜和翠苣搭配起來一起烹飪的美食景象。

又如《素飯》一首中描寫茄子:放翁年來不肉食,盤著未免猶豪奢。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在詩中把茄子蘸醬描繪出美輪美奐的景色。



露濃壓架葡萄熟,日嫩登場櫻椏香」和「安石榴房初小坼,南天竺子亦微丹」則是描述的葡萄和石榴成熟時的景象。

第三、農產品成為商業流通產品,並且走進商業飲食之中。

到了宋代,由於農產品的數量和品種都極大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而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飲食交流,加上宋代商品貿易的發達,農產品慢慢進入到商業流通領域。而隨著瓦肆和店肆等在宋代的興盛,農產品製造而成的商業飲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御街「上有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商業飲食已經把農產品變成了各式各樣的肉餅、包子等等美食

相比城市發達的飲食業經濟,鄉村地區的商業活動也隨 著草市、鎮市的發達而深入到每個地方。商業活動對農產品的流通起到極大的作用,農業的發展已經為不再是單純是百姓的吃飯問題,而滲透到商業活動中來。這也為農業產品的增產增量提供了巨大的消費途徑。從而反過來更加促進農業產品的發展。

從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農業科技技術的發展到農產品進入流通行業,宋代的農業發展已經是全方位的發展,進入了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盛世和巔峰。


總結:

宋代農業經濟的全方位發展,非常符合商品經濟下農業發展的特徵,萌芽中的宋代商品經濟加速豐富了宋代的農產品品類和交流。同時宋代的商業稅賦充足,給以了統治者更好的財力發展農業經濟,也同樣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進了宋代農業發展的盛況。

而這些盛況我們卻通過飲食在詩歌中美妙優雅的呈現出來。給了我們視覺和心境上的享受。讓我們在研究歷史的同時也感慨古人文化的深厚。舌尖上的宋朝讓我們看的如痴如醉,宋代農業發展盛況讓我們心中尤為自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