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與齊白石篆刻風格的形成

翰墨書道 發佈 2020-02-24T04:40:41+00:00

【一】《祀三公山碑》賞析《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齊白石在《白石印草》序文中敘述刻印的經過:「余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之印,友人黎松安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


【一】《祀三公山碑》賞析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清翁方綱考為東漢元初四年(117年)作。該碑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元氏縣令王治岐在元氏縣城外訪得,現存於河北省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








《祀三公山碑》以方筆寫篆書,開篆法用筆新境界。在結字上一改篆書縱向延伸、修長的特徵,易之為方折、緊斂的結字方法。通篇古茂拙樸,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呈現出一種寬宏浩大的氣象。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中評價此碑:「碑凡十行,每行字數參差不齊,字勢長短不一,錯落古勁,是兼篆之古隸也。」

《祀三公山碑》的字體在篆隸之間,又稱「繆篆」,與漢印文字有相同之處。齊白石的篆刻深受此碑影響。




【二】齊白石篆刻風格的形成

齊白石(1864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書畫家、篆刻家。其篆刻雄強剛毅,章法變化多端,形成獨特的「齊派」風格。

齊白石在《白石印草》序文中敘述刻印的經過:「余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之印,友人黎松安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後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

其篆法受《祀三公山碑》影響有三:一是以隸入篆,使篆刻的字形變得豐富起來,方正大氣又活潑靈動;二是大膽地在篆刻中使用直線,顯示出一種堅挺的力量之美;三是章法以自然為美,布局不講究對稱得失,在不齊中求整齊。


(圖為齊白石篆刻「奪得天工」)

【三】臨《祀三公山碑》

我在臨習時,著重表現其線條的圓融與通達,結構的方整與開張。用筆以中鋒圓筆為主兼參隸書方筆,求其渾雄婉通、生澀沉稚之勢。起筆方截,轉折處連斷兼施,以顯古拙生辣之質。結字上,忠實於原帖的布置經營,如實表現原字的體與勢,盡顯其寬綽雄強、穩重方博、寬宏浩大的氣象。並有意識地對弧形圓線加以運用,使其渾穆中不失靈巧生動之姿。章法上,注重正側、疏密、橫勢和縱勢的對比,在斂縱隨心、縱橫開合中追求整體拙樸無華、古茂肅穆和雄勁爛漫的氣息。

作者:王增雲,山西沁水縣人,齋號見山精舍。現為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西省書協隸書委員會秘書長。


(圖為王增雲臨《祀三公山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