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寫給一代人的一封喚醒青春的「情書」

文城觀點 發佈 2020-01-11T06:23:07+00:00

讀者看到的是在失敗和錯誤中成長起來詩人,他們行走在「垮掉」和「迷茫」的邊沿上,他們感受著現實帶給他們的失望,同時,他們也在現實中尋找著他們所期待的幸福。

情書往往是最真摯的,大都帶著強烈的感情,而寫給一代人的「情書」,具有豐富而深沉的內容,有令人震撼的氣勢。有時,回過頭去重新閱讀名著,再結合當今時代進行思考,會有深刻的感悟,比如,重新閱讀波拉尼奧(Roberto Bolano,1953-2003)的《荒野偵探》就是這一樣一種感覺。

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當羅貝托·波拉尼奧把自己關在巴塞隆納附近的一間屋子裡,整天足不出戶地寫作時,他一定是沒有能預知到,他的小說能影響當時的一代人甚至好幾代人,他寫的《荒野偵探》(Los Detectives Salvajes)引起了轟動,並已譽滿全球。

1998年,《荒野偵探》的出版使波拉尼奧成為一位備受關注的作家,而他的這部作品獲得了西班牙語文學最重要大獎——「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2007年,這部小說出版了英文版的小說,同年。這部英文版小說成為《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十佳圖書,並被列為美國亞馬遜網絡書店年度編輯選書、讀者最愛十大書籍之一;2009年,又獲美國書評人協會獎。後來,《荒野偵探》也有了中文版。波拉尼奧曾經說過:「《荒野偵探》是寫給我那一代人的一封情書。」他在其詩作《一條通往文學的小徑》中表達過:「我夢想我是一個年邁多病的偵探,去尋找那些已經迷失了很久的人們。有時我偶然看向鏡中,認出了羅貝托·波拉尼奧。」當小說獲得了國際大獎時,波拉尼奧在獲獎詞中說:「整個拉丁美洲撒滿了被遺忘的青春的骸骨。《荒野偵探》要再次喚醒了這些青春的生命。」這就是他說的寫給他那一代人的情書的含義。

《荒野偵探》包括三大部,第一和第三部是斷開的日記,而第一部終結於1975年12月31日,第三部起始於1976年1月1日,這中間是跨越1976年到1996年這整整二十年,而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所謂「本能現實主義者」們的逃亡史和相互關涉的各色人物的成長史」。

值得注意的是,《荒野偵探》所描寫的那一群人,很像二戰後出現的所謂的「垮掉的一代」,西方當時的那一代人,經歷了毒品、濫交、出走、犯罪、極端放蕩等等,這些人以他們的大肆發泄作為首選的狂歡方式,用叛逆之舉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和性格。在他們看起來是淺薄和輕浮中,卻反映了那個時代他們的無奈和悲哀。

而且,《荒野偵探》似乎也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短暫存在過的「迷惘的一代」的影子,在那個時期,曾經樹立的信仰被現實無情擊潰,而他們著力於尋找能表現自己存在的特殊方式,只是,他們陷於迷茫之中,僅剩絕望中的一點點希望,用以保留著繼續探索的勇氣,所以,迷茫中仍有些許兒堅韌,對生活依然留有點點溫情。

小說名為《荒野偵探》,其實,所講的故事並非是推理破案的偵探情節,小說的敘述者作為「偵探」,所探尋的是詩歌、詩人和詩人的生活。在小說中,找不到刺激的、懸念迭起的通俗偵探小說的那些驚險情節,作者在小說所展示的是大量關於詩人、詩歌、作家和文學的內容,當然,小說在表現那一代人的內心生活時,也不乏火辣赤裸的性描寫和激盪情感的表現。

在小說中,兩位主人公是混跡於墨西哥,後來又輾轉於世界各地、過著流浪生活的落魄詩人。這兩位詩人曾經像偵探一樣尋找過一位已經銷聲匿跡的前輩詩人,只是,他們既是在尋找前輩詩人,又是在尋找著某種心靈的依託。

小說的作者用平靜的語言,平淡親切地講述著詩人的故事,但是,這平淡的敘事卻不露聲色地給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染上一層神秘、夢幻的色彩。尤其是在小說的中間部分,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方式讓讀者感似乎存在著一位隱形的偵探,多年以來一直在世界各地的角落裡監視著這兩位詩人,關注他們漂泊不定的行蹤,關注他們被遺忘的青春,並呼喚著他們已逝去的青春和曾經很旺盛的青春活力。

細心研讀這部小說的讀者一定能感覺到,小說的神秘感和夢幻色彩顯然與作者的經歷是有密切關係的。波拉尼奧是一位曾經漂泊不定的詩人,他於1953年生於南美的智利,1968年隨父母搬家到墨西哥。波拉尼奧早年輟學,迷上了文學。他雖不上學但卻常常在書店裡「偷書」看。等他成年之後,他對左翼政治活動開始產生興趣,1975年,他和好友桑迪耶戈在墨西哥發起了地下詩歌運動,宣揚他們的主要觀念,他們認為,他們所主張的是「現實以下主義」(Infrarrealismo)。其實,他們是在詩歌藝術上追求「法國超現實主義」與帶有墨西哥風格的「達達主義」的結合」。波拉尼奧和桑迪耶戈等寫詩、出版雜誌,大膽地批評他們所討厭的作家的文學集會,包括攻擊諾貝爾獎得主、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等。

1977年,波拉尼奧離開墨西哥,獨自到國外漂流,在法國、西班牙和北非等各國旅行,他曾在巴塞隆納定居過一段時間,此後,他又到地中海沿岸各地週遊。波拉尼奧很能吃苦,他靠洗盤子、摘葡萄、撿垃圾、扛貨袋和開小店掙錢養家餬口。

然而,他沒有在困難中放棄追求,他抓緊空閒時間寫詩,稱自己是「詩人、流浪漢」。而這種經歷培養了的反傳統精神,也使他在小說中有了神秘感。波拉尼奧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界的叛逆者,他反對當時的文學現狀,拒絕受暢銷書影響,拒絕參與文學機構,憎恨虛偽的名聲。

小說的神秘和夢幻的色彩也與作者寫作時的壓抑心態有關。1992年,他得知自己的肝病已經日趨惡化,感到所剩時日不多。四十歲多歲的他放棄了詩歌寫作,決定開始集中精力寫小說,他希望能靠出版小說掙錢來改善家庭狀況,為兒女們留下一點遺產。於是,他把自己關在巴塞隆納附近的一間屋子裡,閉門不出,瘋狂寫作,他不幸於於2003年去世,留下了幾百萬字的小說,其中有短篇,也有長篇。身患重病閉門不出的瘋狂寫作,使他把神秘、鬱悶、隱秘的風格帶進了《荒野偵探》。

他的小說出版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可能是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他在拉丁美洲文學界掀起一陣狂浪,讀者和評論家們把他和馬爾克斯、略薩、科塔薩爾等文學大師相提並論,稱他為「當今拉美文壇最重要的作家」。有人把他和博爾赫斯相比較,認為他的小說有類似博爾赫斯作品一樣的書卷氣和遊戲趣味,但有著博爾赫斯作品所不具備的風格,在「後現代」的外衣之下,透出了強烈的感情和強大的氣勢。有人還把他和馬爾克斯相提並論,認為自從四十年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橫空出世以來,再也沒有哪一位拉美作家能夠在文壇掀起這麼大的文學巨浪。
中國讀者熟悉羅貝托·波拉尼奧的名字是從欣賞他的《荒野偵探》開始的,波拉尼奧把他的這部小說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以「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為標題,開始了他對年輕詩人的敘述。作者通過他的小說,描述了年輕詩人到1975年的墨西哥,參加大學校園的詩歌研討班,進入醉鬼和詩人出沒的酒吧,光顧常常有詩人來偷書的小書店,漫步在黃昏時燈光暗淡的街道上,走進樓上窗簾後仿佛隱藏著陌生人的大宅子,追蹤詩人的文學朋友們的足跡……。小說敘事者結識了一批自稱「本能現實主義者」的年輕詩人,並很快加入其中,對「本能現實主義」還莫名其妙的年輕詩人,成為詩歌團體的現實一員。

其實,這裡透出了波拉尼奧早年創立的「現實以下主義」的意趣。而在這一部分的結尾,小說的敘事者和「本能現實主義」的兩位創始人烏里塞斯·利馬和阿圖羅·貝拉諾一起,在1976年的第一個凌晨,駕駛著一輛汽車,帶著被他們保護的妓女向墨西哥城的北方狂奔而去,在他們身後,妓女的皮條客和打手們駕駛著另一輛車緊追不捨。作者寫至此,第一部分的敘述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驚訝和期待。
  在小說的第二部分,作者突然筆鋒一轉,丟開了前一部分所講的內容,把懸擱在半空的故事擱置不顧,出人意料地另起爐灶,開始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敘述。作者用白描式的類似於採訪記錄的描寫,以一位身份不明的採訪者的視角,記錄著從1976年至1996年長達二十年間,幾十位詩人與書中主人翁烏里塞斯·利馬及阿圖羅·貝拉諾兩位詩人的交往,以及與詩人來往的各色人士,其中有墨西哥的老詩人,詩人的往日情人,文學雜誌的編輯,詩歌團體的成員,巴黎的落魄詩人,來自倫敦的漂泊者,法國的漁民,維也納的搶劫犯,羅馬的律師等等,讓人想起波德萊爾筆下的各色人物。作者描寫了飄泊與流浪,感嘆青春消逝,惋惜那些漂泊者遠離了詩。

其實,小說的第一、二部分並非沒有聯繫,只是作者設計了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的巧妙跳躍,其內在的邏輯線索還是清晰的。如果說小說的第一部分描寫的是一群年輕詩人在詩歌夢中的肆意瀟洒、縱情狂歡,那麼第二部分寫的則是詩夢的逐漸消褪和青春的最終褪去。詩人們在不知不覺的緩慢變化中,告別了洒脫,告別了青春,失去了當年的活力和銳氣。小說的氣氛也由狂歡轉變成為哀傷。

經過了奇妙的跳躍,小說的第三部分又接過第一部分懸隔的話題,以「索諾拉沙漠」為題,繼續講述1976年的故事,回過頭去重新講述十七歲詩人胡安·加西亞·馬德羅的日記。小說由緩慢的變化轉變成發展迅速的情節:詩人馬德羅、利馬、貝拉諾和妓女魯佩在索諾拉沙漠躲避皮條客的追蹤,同時尋找隱居的前輩女詩人蒂納赫羅。女詩人終於被找到,但追蹤的避皮條客也尾追而至,於是,一場槍戰即將讀者的眼前展開。小說講的詩人和詩人生活的故事,最後卻突然演變為激烈殘酷的槍戰,有荒誕的色彩。而在全書的結尾,特別安排了一幅迷一般的畫,謎面是一個簡潔抽象的圖案,謎底誰也不知道,留給讀者以巨大的猜想空間。


波拉尼奧作為詩人,窮困潦倒,折騰了半輩子,沒有正真的成功。波拉尼奧作為小說家,他關起門來瘋狂寫作,把作為詩人的經歷和感受寫進了小說中,以一個病重病危的單薄身體,寫出了十部小說、三本短篇小說集。他在小說中訴說詩人,訴說詩人經歷的時代,描寫那一代人的青春,感嘆那一代人青春的遠去。他的最著名小說《荒野偵探》,既不是說荒野悲涼,也不是講都市偵探,而是以獨特怪異、神秘強烈的方式,講述著詩、詩意、詩人和與詩人交往的各色人士的故事,對那個時代青春詩人的感嘆,確實猶如是寫給那一代人的一封情書。

波拉尼奧以寫作抗爭病魔,取得了輝煌的文學成就,但病魔還是帶他遠去了。慶幸的在於,他留下的小說,改變了拉美文學的圖景,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讀者和評論家的持久喝彩。

也許讀者會發現,在《荒野偵探》中,主要的人物都沒有一個有美好的結局,他們最執著,很能堅忍,但也都為他們年輕時代的荒唐、淺薄、叛逆、放縱付出了代價,可是,這是這樣的不理想的結局,成了那失敗、垮掉、迷茫的一代的一種解脫和救贖。
讀者看到的是在失敗和錯誤中成長起來詩人,他們行走在「垮掉」和「迷茫」的邊沿上,他們感受著現實帶給他們的失望,同時,他們也在現實中尋找著他們所期待的幸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