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書法家來說不讀書,對歷史採取不知者不怪的態度就是非常幼稚的

書法微評 發佈 2020-01-01T01:03:59+00:00

近期,某平台舉辦了一個活動,讓推薦5本適合20歲以下讀者閱讀的圖書,筆者看了一下,在所推薦的幾十種包括《紅樓夢》、《史記》、《傅雷家書》、《道德經》、《普通語言學教程》、《憂鬱的熱帶》、《歷史研究》、《政府論》、《罪與罰》、《百年孤獨》等圖書,可謂是一個人成長的靈魂指南、精神食糧

近期,某平台舉辦了一個活動,讓推薦5本適合20歲以下讀者閱讀的圖書,筆者看了一下,在所推薦的幾十種包括《紅樓夢》、《史記》、《傅雷家書》、《道德經》、《普通語言學教程》、《憂鬱的熱帶》、《歷史研究》、《政府論》、《罪與罰》、《百年孤獨》等圖書,可謂是一個人成長的靈魂指南、精神食糧,關乎著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對世界的認知。(配圖與正文無關)

可是,作家、學者們推薦的圖書,為什麼沒有一本有關書法的書或字帖?難道書法與20歲以前的人不應該形成緊密的聯繫,難道書法對人來講僅僅是一門手藝?

  

顯然,書法不是一門手藝,它對人的內心世界的影響,對人文精神的建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僅僅把書法看成一門手藝,不是無知,也是短視。推薦圖書的作家和學者們,其中不乏海歸派,知道西方的事情比知道中國的事情要多,缺乏書法的基本常識,更談不上揮毫的雅興。

因此,他們推薦圖書,有關書法的圖書不在其列,是情有可原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作家、學者有一點急功近利,與評職稱無關的書不讀,無關的書不寫,無關的事情不做。被視為「末流小技」的書法,更進不了他們的視線。興趣的狹窄,治學範圍的局限,功利思想的作怪,使中國大多數的作家、學者沒有建立起對書法的文化判斷,漠視了書法在中國人審美意識之中的積極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作家、學者犯著同樣錯誤的是書法家。他們也在幹著凡是與寫字無關的書不讀,與寫字無關的事情不做,有時為強調書法的技術屬性,還對讀書表示一種輕蔑。


如果說現代學科的分類,使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丟下了對書法必要的理解和認識,不會影響到他們在自己的學科內取得最好的成績。

但是,對於書法家來說,不讀書,不看報,對歷史與現實採取不知者不怪的態度,則是大錯特錯了,而且是非常幼稚的。筆者曾與一位知名度頗高的書法家聊天,他談書法,基本上停留在書法的技術層面,言談話語間,流露出自己是書法的技術能手,如果排名次,也該是冠軍的位置。此等人物在書法界並不少見,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自己是冠軍。


我搞不清書法家們憑什麼都如此的自信。我不禁要問,書法的技術冠軍,就是書法藝術的冠軍嗎?難道真的不了解書法藝術的屬性和書法對一個書法家的文化要求是什麼嗎?正是書法家對技術的過度強調,也讓人們產生了對書法家的誤解。於是,在人們的眼睛裡,書法家就成了雜技團、舞蹈團的一員,只要會翻跟頭,拿大頂,完全具備了混飯吃的資格。

在知識界、讀書界、文學界看來,書法家們沒有能力推薦出具有哲學意趣、歷史深度、文化價值、審美品質的圖書,一些天天叫嚷著技術第一的書法家們,實在不知道他們所強調的,正是他們所失去的。其實,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技術」。


寫文章容易嗎,想一想,小學的語文課中作文該是何等的重要,它在高考中的分數讓任何考生都垂涎三尺,直到大學畢業還不算結束。學器樂更嚴格,對手的要求,就使一大批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唱歌、跳舞、表演、畫畫,對技術的要求都不比書法差。僅以技術來強調書法的不同凡響,應該說是書法家自殘、自虐、自殺的非理性行為。

  

作家、學者沒有推薦有關書法的圖書,是他們知識的局限;而書法家們技術第一的論調,又是書法家們無知的表現。在新的世紀,我們需要既具備系統的書法專業知識、敏銳的書法感受力和創作能力的書法家,更需要具有宏大的文化視野、哲學思辨能力,以及對公共事物的關懷與介入的書法家。


文化是沒有邊界的,書法藝術作為綜合藝術,它需要汲取各種文化的能量,才能使自己一天天強大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