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抗戰時的「工合」嗎?看看「工合」怎麼為前線生產軍毯吧

hr風彩 發佈 2020-01-08T02:33:44+00:00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大片國土淪陷,民族工業遭受大挫。為支持前線抗戰,1938年8月5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漢口成立。「紅三角」是「工合」的標誌。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大片國土淪陷,民族工業遭受大挫。為支持前線抗戰,1938年8月5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在漢口成立。「紅三角」是「工合」的標誌。

「工合」旨在組織失業工人、難民,以及小手工業者,從事日用工業品和軍需品的生產,在生產自救的同時,支援抗戰。 「工合」運動在抗日大後方以及解放區蓬勃發展,到1943年底,全國工作合作社已經達到3000多個,社員達30000人,20多萬人以此就業,它們生產紡織、軍毯、造紙、彈藥、機器等20多種工業產品,為抗戰提供物資。

1939年,「工合」在甘肅蘭州、天水、平涼等地成立了事務所,建立了棉毛紡織、皮革縫紉等38個合作社,採取「社員集資、民主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原則,充分調動民力,為前線生產各種用品。

據說,光是1939年冬天,蘭州工合辦事處的700名職員,就生產出了14萬條軍毯。產品上交後,國民政府軍需總署又委託他們加工100萬條軍毯。這個任務主要由蘭州、平涼、天水三地的合作社完成。西北的「工合」為戰時經濟提供了巨大保障,穩定了後方形勢。

抗戰時期,「工合」承包了大量的前線軍用物資生產,這裡僅以軍用毛毯為例說明」工合「的工作。下面讓我們看一組拍攝於1941年的珍貴老照片,生動再現當年西北「工合」組織生產軍毯的忙碌情景:

怎麼樣?看這如火如荼的生產場景,分明是」工合「在後方的抗戰呀!由此也可想見當年前線的戎馬倥傯歲月和激烈戰鬥場景……

我們今天的幸福實在來之不易,所以我倡議:向這些為前線生產軍用毛毯的勞動者們致敬!!!

「工合「運動是抗戰時的時代產物,是抗戰時我國在經濟上的一種救亡運動,為抗戰做出很大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