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慈禧太后寵愛的兩種山西麵食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發佈 2020-01-02T19:35:20+00:00

山西麵食是我國麵食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在山西,有據可查的麵食就有280種之多,其中有兩樣連倉皇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都讚不絕口。


山西麵食是我國麵食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在山西,有據可查的麵食就有280種之多,其中有兩樣連倉皇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后都讚不絕口。


黃米麵油糕

吃油糕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山西做油糕,特指是用蒸熟的黃米麵,包了餡料之後炸出來的。這種黃米麵是用黍磨出的麵粉、山西很多地方稱黍為大黃米或者軟米。黍,乃是五穀之首,在山西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是炎帝在長治羊頭山鞭百草時所得。

商周時有「角黍」粽:秦漢時,便有了黍糕;到了唐代,更是有了油炸糕。唐朝的北方地區,小麥並不常見,人們吃的主食基本是黃米麵黍子、小米(粟,通稱穀子)、蕎麥、莜麥。尤其是黃米麵(黍子),最為常見。直到今天,山西大同、忻州、呂梁一帶,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糧食品種,可以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時包粽子,可以做黃米蒸糕,還可以磨成黃米麵,做油炸糕。


這裡招待貴客時,喜歡做雞肉蘸糕,這糕就是用黍米麵製成。把黍子去皮,磨成麵粉,用水拌成粉團狀,然後在鍋里蒸製,再用手揉成塊兒狀,最後可在糕塊兒上面塗點食用油,黃糕就做好了。客來的時候,把黃糕蘸上肉湯配上肉吃,尤其是用雞肉蘸黃糕,是最講究的吃法。孟浩然詩中說的:「故人具雞黍」中的雞黍,實際上就是雞肉蘸黃糕。

到了清代時,油糕因其有「壽意」入滿漢全席。有一道油炸糕叫太后泡泡糕,深得慈禧太后歡心。製作前,需用人參、黨參、黃芪等泡水和面,用玫瑰、青梅、櫻桃、核桃仁、白糖等調餡,當包好的油糕入鍋之後,便會膨脹開花,故而被稱為「泡泡糕」。當年慈禧西逃時,隨駕備膳的御廚許德盛半路生病,無法與大隊人馬繼續西行,便留在了山西侯馬地區,病好了之後就做起了飲食買賣,將這門手藝傳了出去,如今成了侯馬地方名吃。


蕎面碗團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受到西晉統治者壓迫。匈奴貴族劉淵打起了反晉旗號,派兵進駐山西柳林地區。由於軍糧不足只能就地籌糧,但購回的糧食不多,且多為蕎麥,兵士們只能把蕎麥磨碎熬粥喝。一次幾個士兵外出晚歸,蕎面粥已冷卻成塊,飢餓的士兵把蕎面粥塊切成條,隨便撒了些鹽,感覺味道還不錯。

這個意外發現迅速在軍中傳開,越來越多的士兵喜歡把蕎面切成長條,調以鹽、醋、蒜泥當作軍食,柔韌筋滑、香辣爽口。這種吃法也很快被當地百姓所模仿,吃過以後果然味道不俗,於是代代流傳,從此柳林碗團千年不衰。


除了柳林碗團久負盛名外,平遙碗團、保德碗團也都非常有名,其中平遙碗團多以白面為料。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途經平遙時,就吃過平遙碗團,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使得平遙碗團在京城名聲大振。

|��#�ku���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