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曾是世界強國,實力堪比英法德俄,為何最後分裂成8國?

文史磚家 發佈 2020-01-12T03:36:22+00:00

從13世紀末期開始,哈布斯堡家族開始長期占據帝位,由此使得奧地利成為帝國內部最強大的成員。法國大革命期間,哈布斯堡家族因參加反法同盟而遭受重創,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被解散。

文/格瓦拉同志

奧匈帝國最初的起源,是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奧地利公國,成立於1156年,1278年開始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從13世紀末期開始,哈布斯堡家族開始長期占據帝位,由此使得奧地利成為帝國內部最強大的成員。法國大革命期間,哈布斯堡家族因參加反法同盟而遭受重創,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被解散。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發展成為帝國,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奧地利帝國境內非德意志民族(奧地利人、普魯士人都屬於德意志民族)要求自治乃至獨立的呼聲日漸增長,再加上普奧戰爭慘敗的巨大衝擊,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被迫對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因此,從1867年開始,奧地利帝國改稱奧匈帝國,並實行二元制君主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匈牙利在法理上成為獨立國家,但仍需接受奧地利皇帝的統治。

雖然國力被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削弱,但作為奧地利帝國的繼承者,奧匈帝國依舊是歐洲列強之一。僅就疆域而論,經過數十年的擴張,到1908年吞併原屬奧斯曼帝國的波赫地區後,奧匈帝國的版圖達到鼎盛期,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國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沙俄和奧斯曼帝國。

​奧匈帝國的強大不僅體現在疆域遼闊上,在其他各個領域也都是佼佼者。它不僅人口眾多(約5135萬)、資源豐富(尤其是石油)、經濟發達(世界第6),而且軍事工業發達(世界第4)、兵力龐大(歐洲第4),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一流強國。正是藉助著強大的綜合實力,奧匈帝國取得與英、法、德、俄四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成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

然而,奧匈帝國看似強大的背後,卻隱藏著重重隱患。首先,它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國家,由於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不僅給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製造了大難題,而且在作戰時也無法有效地實現軍令統一;其次,奧匈帝國是在征服、吞併其他國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始至終都面臨著被征服地區和民族的反抗,一旦發生大動亂,勢必會走向土崩瓦解。

​正因如此,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對帝國的前途甚是憂心,曾在私下對心腹重臣講到:「我的帝國是一個紙房子,只要有人使勁踹上一腳,就會轟然坍塌」。而事實也證明了老皇帝的擔心,奧匈帝國的版圖雖然在1908年達到巔峰期,但僅僅過了10年時間便走向崩亡,而「導火索」便是震驚世界的「塞拉耶佛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視察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事後,奧匈帝國遂以此為藉口,於當年7月28日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盟國德國、義大利(同盟國)隨即採取同樣的動作,而塞爾維亞的盟國英法俄(協約國),也針鋒相對地對德奧意三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一戰之初,奧匈帝國在德國的幫助下,尚能取得一些戰績,但隨著義大利叛投協約國集團、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後,奧匈帝國在戰場上便開始連吃敗仗,而先前被征服地區也掀起要求獨立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準備暗中跟協約國集團媾和、停戰,並將帝國改組成聯邦制政體,給與被征服地區高度自治權,以此來挽救搖搖欲墜的帝國。

然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尚未實施這些計劃便駕崩,侄孫卡爾一世在1916年11月繼位後,為完成伯祖父未竟的事業,便派使者跟協約國集團接觸。然而,卡爾一世的和談請求遭到義大利的刁難,同樣也招致德國的責難,最終無果而終。不僅如此,將帝國改造成邦聯制的設想,同樣遭到被征服地區的反對,最終「胎死腹中」。一切努力歸於失敗,預示著奧匈帝國的「崩盤」已不可避免。

​果不其然,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跟協約國集團簽訂停火協議,僅過了8天時間卡爾一世便被革命推翻,帝國由此滅亡。在奧匈帝國的故地上,除部分地區劃歸鄰國羅馬尼亞、義大利外,如今已建立起8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而其核心區域-奧地利只保留了約8.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僅有全盛期的12%,損失可謂極端慘重。

資料來源:《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奧地利與奧匈帝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