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難道都是醬油做的?

廣東發布 發佈 2020-01-03T00:23:21+00:00

圖/網絡在廣東人的眼裡,所有廣東以北的地方,都算「北方」;而幾乎所有的「北方人」,都無法理解廣東人對醬油的情有獨鍾。

好醬油,才不會辜負一碗煲仔飯。 圖/網絡

在廣東人的眼裡,所有廣東以北的地方,都算「北方」;而幾乎所有的「北方人」,都無法理解廣東人對醬油的情有獨鍾

對北方人來說,炒菜的時候用「生抽」調個味,「老抽」上個色,已經算講究的了。逢年過節吃餃子,一大碟醋少不了,憑個人喜好放幾滴醬油,說不定還被人視作「異端」。就連以「濃油赤醬」著稱的上海菜里,醬油也只能堪堪與糖並駕齊驅。

「濃油赤醬」的代表作,紅燒肉。 圖/圖蟲·創意

但到廣東,醬油又被喚作「豉油」,且豉油的品質也有高下之別。黃豆經過漫長時間的發酵後,第一道提煉出來的豉油叫「頭抽」,最為香醇濃郁,是廣東人鍾意的味道;而「頭抽」有「先拔頭籌」的意蘊,在講究吉利的廣東人眼裡更是珍貴。

腸粉的成敗,往往取決於豉油的質量。 圖/圖蟲·創意

「豉油」靚不靚,足以決定菜品的成敗——各家早餐店裡的腸粉,大多憑豉油的配方一較短長;焦香滿溢的煲仔飯,貼著邊澆上一圈秘制豉油,堪稱點睛之筆;就連普普通通的一盤青菜,也要淋上幾滴靚豉油才能閃亮登場。

澆了醬油,蔬菜也好吃起來。 圖/網絡

廣東人對於醬油的追求,幾乎達到了孔夫子「無醬不食」的地步。

如何讓一碗飯變得活色生香?

醬油對廣東的征途,首先從一碗白米飯開始。

祖籍廣東潮州的美食家蔡瀾,外出時候總會隨身帶一瓶醬油,旅途中遇到飛機餐、高鐵餐難以下咽(往往都是如此),在飯上隨意淋灑幾滴,就變出一道無數廣東人味覺記憶中的「醬油拌飯」,一碗白米飯猶如畫龍點睛,頓時生動起來。

廣東美食雖然多,但有時候醬油拌飯才是家的味道。 圖/網絡

如果還能添上一勺豬油,就成了蔡生《死前必食》名單中令人「吃了感激流淚」的豬油撈飯——白米清香,熱騰騰盛在瓷碗裡,冒著氤氳霧氣;豬油躺在米飯的餘溫中,被「感動」被融化,悄然下滲;這時候醬油登場,暈染出一片墨色,讓味道肆意揮發。穀物的清甜、油脂的芳香、醬料的醇厚纏繞在一起,有種「大道至簡」的滿足感。

在豬油撈飯面前,胖又算什麼? 圖/圖蟲·創意

而廣東人的煲仔飯,同樣需要醬油來「收官」。

在砂鍋中歷經小火慢煲,食材中的油脂、湯汁浸入米粒之中,使得米飯變得滋潤、豐腴起來,無論上面蓋的是腊味還是排骨滑雞還是燒鴨,都在一鍋之間與飯打成一片;鍋底則在廣東人精細的火力加持下,催生出金黃焦脆的鍋巴,成為了煲仔飯的精髓所在。

最是那一勺醬油的溫柔,恰逢煲仔飯出鍋時的嬌羞。 圖/網絡

待到一飯煲成,連鍋帶蓋端到食客面前,交由老饕們完成頗具儀式感的最後一步——趁熱開蓋,在一片氤氳霧氣中,將由生抽、老抽、砂糖等調配而成的秘制醬油,仔細地沿著砂鍋邊緣澆淋在煲仔飯上。濃香黝黑的醬汁,切入焦香的鍋巴與尚帶餘溫的砂鍋之間,在一片鑊氣中滋滋作響。這樣經由廚師與食客攜手製成的煲仔飯,鍋巴處接受了香油的潤澤、湯汁的入侵、醬油的洗禮,才最是「黯然銷魂」。

廣式腊味煲仔飯。 圖/圖蟲·創意

到最會吃醬油的潮汕人那裡,別說米飯,連白粥都可以放醬油!咸香的醬油經白米粥的稀釋,留下一片鮮甜,使得原本寡淡的白粥也頗具風味。這種吃法據說來源於舊時的拮据生活,老一輩潮汕人用這種方式,讓一碗熱粥變得滋味豐富,在過去的歲月里不知安撫了多少副轆轆飢腸。

我出雞,你出醬油咯?

廣東人的燒臘店里,一般會掛兩種大小一致、顏色各異的雞:大名鼎鼎的白切雞,以及它的同胞兄弟醬油雞

廣東燒臘館,中間的兩隻即為醬油雞。在廣東話里,「我出雞,你出醬油」有「我都出了大頭,你不要吝嗇出小頭」的意思。 圖/視覺中國

廣東人對雞肉有特別的偏好。白切雞自然是「雞有雞味」的代表,經「三提三放」和「過冷河」後的雞,雞骨四周略顯桃色,骨髓里猶帶著幾分血絲,而外皮金黃順滑,皮肉之間還夾著一層透明啫喱,本身已夠鮮美。

骨中帶血,皮肉之間帶著透明啫喱,才是一流的白切雞。 圖/圖蟲·創意

因此蘸料直接用沙姜剁成蓉,加以油、鹽調製,入口時不會喧賓奪主,反而帶出了雞肉本身的鮮甜,回味無窮;也有向其中倒入醬油,把素凈的雞肉暈染出一層「咖啡色」,醬油的鮮美包裹著雞肉的鮮嫩,同樣是味蕾的狂歡。

醬油雞。 圖/圖蟲·創意

醬油雞則直接將後者發揮到極致——在完成用蔥、姜、料酒「浸雞」的環節後,直接將整雞泡入由醬油、糖和各色香料製成的滷水當中,保持80℃左右。雞肉熟而不柴,滲入滷汁的咸香,雞皮則掛上了一層焦糖色,尤其在放涼後呈現出一種暗金光澤。相比白切雞的白皙細嫩,醬油雞更像一位賽場上的「健美選手」。

揭陽官碩景星廟會前夕,滷鵝作為貢品獻給神明。 圖/圖蟲·創意

潮汕人的滷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鵝,是個大肉緊的「潮汕名媛」獅頭鵝,用精鹽做個「鹽浴」,腹腔中塞入姜、蒜,關鍵步驟在於滷水的調製——汕頭人用的滷水偏咸香,潮州人則多放了,澄海的滷水甜咸適中,每種滷水都要用13味以上的藥材熬制。糖與醬油的比例,展現出了不同地區的特色。

咕嘟咕嘟,大鍋滷鵝。 圖/網絡

在滷水中歷經四次提放,琥珀色的鵝肉光彩動人、香氣馥郁,再以原汤滷汁澆灌,整隻鵝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魅力,從肥美的鵝肝到緊緻的鵝掌,全在醬油調配的滷汁中,「醞釀」得恰到好處,讓人「食過返尋味」

水果蘸醬油?甜鹹的和解

如果說廣東人對於醬油的迷戀,足以讓「北方人」瞠目結舌;那麼潮汕人「水果蘸醬油」的吃法,連其他地區的廣東人都要被嚇到。

荔枝?蘸醬油!芒果?蘸醬油!龍眼?蘸醬油! 圖/網絡

在潮汕地區,水果加「滷汁」本就是極為流行的吃法。甘草水果的「滷汁」,可以細分作甘草汁、酸梅汁和甘草梅汁,甘草汁偏甜,往往用來拯救酸度高的水果,如青芒;酸梅汁則長於搭配甜味重的水果,用以解膩。這麼看來,還算蠻誘人的。

往菠蘿上灑甘草汁,相比醬油來說,一點都不黑暗。 圖/網絡

然而,當第一個潮汕人,發現醬油其實也可以作為「滷汁」,對水果進行調味,整個果盤的畫風就為之一變——菠蘿蘸醬油,可以替代食鹽水,分解一部分有機酸,讓菠蘿變得更甜;荔枝蘸醬油,能起到消食、去膩的效果,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荔枝病」;楊梅蘸醬油,主要是用醬香的醇厚,來中和楊梅的酸澀感,使味道更豐富。

潮汕黑暗料理之荔枝蘸醬油。 圖/網絡

而且,潮汕人水果+醬油的組合,還能產生一些「玄學味道」。西瓜蘸醬油,可以喚起腦海里對壽司的回憶;草莓蘸醬油,可以誕生類似楊梅的口感;牛油果蘸醬油,再抹上一點芥末,仿佛是在吃油肥肉厚的三文魚刺身。在潮汕人的手裡,水果和醬油,達成了甜與鹹的和解。

你還知道什麼配醬油好吃?

來源:地道風物

編輯:洪鑫 鄒關琳

校對:牟元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