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余秀華的詩歌能紅?

梧桐樹邊羽 發佈 2020-01-03T02:01:13+00:00

我不否認余秀華的才氣,也不否認生活給她帶來的痛苦歷練,但是詩歌之所以打動人,能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形成思想連接,共同的社會觀、價值觀、是非觀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余秀華的詩歌能紅?

這位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卻又在後面附加了一大段話,表明了他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的目的。

這不像要尋求答案,而像自問自答的推廣文章。這沒什麼不可以,只不過你既然自問自答了,我們就用你自己的文字回答就好了。

我們看看題主自己是如何寫的。

題主觀點一:余秀華的詩有生命力

有些詩歌是有生命力的,她有一股衝擊力,像是從胸膛里吼出來的吶喊聲。 余秀華的詩就有這樣的衝擊力,濃縮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讀起來特別有味道。 悠閒的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美景花開花落人人,是寫不出那樣的詩的。

肉眼可見題主對余秀華的詩的推崇。我不否認余秀華的才氣,也不否認生活給她帶來的痛苦歷練,但是詩歌之所以打動人,能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形成思想連接,共同的社會觀、價值觀、是非觀是非常重要的。

我只能說,余秀華的詩契合這一部分三觀高度重合的人,同時還具有一定文采。

題主觀點二:余秀華的成功源於堅持和不放棄

​當然,她的紅不是一夜之間催化出來的,而是長期的積累,出名之前她就已經寫了二十多年的詩,二十多年默默無聞的時光如果不是熱愛,那是堅持不下來的。 根深底厚,那開出來的花才能經久不衰,一年復一年的開啊!

所以,如果你熱愛文字,現在又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寫,那就先積累素材吧,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先記下來,等到有一天空了,再厚積薄發也是可以的。 別找藉口放棄,放棄的不是真正的熱愛。

這就是雞湯味道了。才情是個人化的,而努力是全社會的,努力的詩人一大片,為什麼獨獨余秀華成功走紅?

這是題主被對余詩的愛蒙蔽了眼睛。

現實往往這麼殘酷,堅持和不放棄從來不見得會有回報。

基於題主對余的推崇,回答別的估計也不愛聽。但既然相邀,權且聊聊。

小情調詩人的崛起

余秀華的才氣是可見的,不用否認的。首先確定一點,她當然是詩人。

詩人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稱號。

詩歌有向內和向外之分。向內,就是詩人關注自我,寫個人的內心世界;向外,就是詩人關注社會,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更多的表達對社會的看法。余秀華就是一個典型的向內的詩人。她的詩是典型的向內的詩,是用才情支撐起來的小情趣,甚至低俗情緒。余秀華是有才的,她的作品是小情調中的佼佼者,也是詩壇百芳園中的一朵,但是並不適合成為詩的主流。

至於她為什麼會紅,這其中有她個人的原因,但是和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競相追捧有關。

放大一點說,當今社會對小情調的、才氣凸顯、有生命衝擊力的文字作品需求很大。

需求決定了市場,但市場是有風向引導的。

大眾文化方向的迷失

就好像納蘭性德,為什麼在當代如此受歡迎?與整體社會文化導向有關。

那些追捧的人,只不過眼界太窄,真正的好詩詞讀得太少罷了。

於余秀華這裡,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謂身體缺陷、經歷悽慘,這些只不過是在捧紅她時候的魅力加成。

關鍵是大眾欣賞水平吹的什麼風。在以前,有政府把關,就有雷鋒、賴寧這些精神偶像,現如今相對自由了,就出現了余秀華、沈巍、于丹之類的大眾選擇文化偶像。

歸根結底一句話,中國人有偶像病。

總得找些人供著,用今天的話來說,自然就是所謂「紅人」了。其實敲敲自己腦袋想想,是不是和當年一樣的味道?

追捧的對象從原來的高大上到了如今不知所謂,正是大眾文化方向的迷失。

還是書讀少了。

可是這個社會,好像人人都在讀書啊?

​碎片文化、知識付費是無法讓人真正成長的。

就好像你看了我這裡的回答,不認同的還是不會認同。人要在知識領域真正地成長,唯有系統地、沉靜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不是在網上買了幾節課就能變成講課的專家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