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好中醫的魂?

芸豆健康 發佈 2020-01-20T03:23:37+00:00

只要能守好中醫的魂,那麼,中醫有就生命力,而且,長盛不衰。我認為,一則需立大志,有仁心,願意以傳承中醫、濟危扶困為己任,並且朝夕不怠,不畏辛勞;二則找位明師,按傳統師帶徒的方式學習,白天臨證,晚上讀書,徒弟則尊師重教,勤勉不懈,師傅則耳提面命,誨人不倦;三則中醫三要:讀書、臨證與

一、中醫有魂。

中醫的魂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那麼,中醫的魂是什麼?我認為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稟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二是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思維模式。可以說,中醫的魂,就是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只要能守好中醫的魂,那麼,中醫有就生命力,而且,長盛不衰。相反,若丟棄了中醫的魂,中醫就失去了生命力,中醫也將走向末路。

守好中醫的魂,即是守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作為中醫人,我們今時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臨床多看幾個病人,不是寫多少著述,而是真正守住中醫的魂。常有人講,中醫要創新,要與時俱進,在我看來,這些都不必著急。試問,我們已經守住中醫的魂了嗎?既然魂都守不住,還談什麼創新,談什麼與時俱進?

二、中醫院,姓中還是姓西?

我們知道,中國有大量的中醫院。顧名思義,中醫院應該是集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為一體的機構,應該是中醫藥服務人民大眾的排頭兵。可是事實上,中醫院裡還有中醫的魂嗎?中國傳統文化理念還在嗎?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純中醫思維模式還有人用嗎?中醫院還姓「中」嗎?

中醫院往往掛著中醫的招牌,賣著西醫的藥水,且美其名曰中西醫結合,其實是沒有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是拋棄了中醫的魂。



導致的結果是,中醫院找不到真中醫,全部「以西律中」,大開西藥,輸液橫行,開點中藥成了襯托!

中醫人應該反省,應該堅持以中醫服務為主的臨床模式。如果每個中醫人都能堅持純中醫理念,如果每家中醫院都能堅持以中醫服務為主,我相信,中醫之道必然大行於天下,中醫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三、中醫的科室設置應該有自己的特色。

醫院要設置科室,西醫院當然按西醫理念去設置,中醫院就應該按中醫所特有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來設置科室。而且,每個科室要有特色,從而可以更好地從中醫角度為患者做好服務。

真正的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整體,因為人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關聯的。怎麼還是頭痛看頭,腳痛看腳?——西醫分科,每個科室各對著一個器官,把人體當成機器。中醫也這樣搞,我想不明白!

中醫應該如何設置科室呢?一個器官一個科室的作法肯定不行,這是把人體當成機器來修理了。可以考慮傳統的分法,唐代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元代擴大為十三科,即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和禁咒科。

今時我們可以學習古代中醫分科的經驗,也可以有新的科室設置方法。比如,可以按歷代中醫大家的傳承來分科。醫家各有傳承,各有所長,比如,張仲景科、張景岳科、葉天士科等等,每個科室皆是全科;或者,以臨床工作的各位中醫的名字分科,每位中醫擅長的方向不同,讓病人自由選擇。當然,在醫院大廳設一個中醫分號台,根據病情需要幫助病人選擇合適的科室。

四、把針灸科室做大做強。

為什麼要做大做強針灸科?因為《內經》是中醫的經典,而《內經》中的半的內容是談針灸。可以說,針灸是最正宗的中醫。



針灸能幹什麼?針灸能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暢和氣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可以這樣說,凡病都不離不開陰陽、臟腑、經絡、氣血,那麼,針灸可以通治幾乎臨床上的所有病症。

平時若遇到只要不是槍傷、骨折、大失血、大失液或腫瘤壓迫等等病症,一般都可首選針灸療法。尤其是在急性病的搶救方面,針灸最能速效,《內經》中談到的針灸,多數是治療急症重病。當前則多以針灸治療慢性病為主,一樣有效。

若能充分發揮針灸的作用,我相信針灸科將是全醫院最忙的科室。不少人認為,學中醫內科最有出息,因為內科是中醫的核心科室,內科大夫是最忙碌的。他們不知道,針灸能治的病種更多,從內科、兒科、婦科至五官科、傷科、皮膚科,幾乎每個科室的病症都可用針灸治療。而且,針灸擅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病;針灸取效最快,往往針入即效。由此說,針灸科才是中醫的主要科室。

針灸以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優異的臨床療效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若每個針灸人都有精湛的醫術,我相信,針灸科將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科室。若醫院能充分重視並發揮針灸的所長,那麼,針灸科將是全醫院最為忙碌的科室。隨著文明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病人了解針灸,並願意選擇針灸,針灸也必將成為主流醫學。​​​​



為什麼要做強做大針灸科?因為《內經》是中醫的經典,而針灸占了《內經》近一半的內容,可以說,針灸是正統的中醫

如何把針灸科室做大做強呢?

我認為,一則,當堅持純針灸,儘量少地結合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我並不排斥這些新技術,但我體會到,若能堅持純針灸,更可以提高臨床療效;二則,建議擴大針灸治療的病種,可以說,整個醫院的所有病人幾乎都適合於針灸治療,包括急症和重病。

五、遵循中醫特點培訓中醫人才。

中醫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要培訓中醫人才,就要遵循中醫的特點。若按西醫理念去培養中醫人才,培養出來的,要麼不信中醫,要麼成了中醫的「掘墓人」。

年輕人報考中醫藥大學,其目的是想學會臨床治病的本事。也就是說,中醫應該源於臨床,紮根臨床,在臨床上得到檢驗和發展。今時我們的中醫藥大學教育,真的是以臨床為本嗎?我主張用傳統的師帶徒的模式學習中醫,學生白天跟診,晚上讀書兼聽課、答疑。



建議中醫藥大學能否嘗試搞個師帶徒班,老師必需是臨床經驗豐富的純中醫,年富力強,心憂中醫,願意培養接班人,且絕不藏私,視學生如家人。學生可自願報名,學生挑老師,老師也要挑學生,雙方皆得滿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不學外語,但要學點西醫基礎。

十年前我已嘗試著遵循中醫特點來培養純中醫人才,我所招收的學生多是非中醫專業的,我採取傳統師帶徒的模式:學生白天與我一起工作,或在藥房抓藥識藥,或跟我問診,或臨床拔針,或與病人交流,晚上則讀書。學生們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各有短期學習目標,互相激勵,互相促進;每周都有傳統文化講座和中醫專業講座,平時亦有相關的讀書要求,還有作業;我儘量安排學生處於平和、淡然,遠離勾心鬥角的學習環境之中。以三年為期。我發現三年期滿時,學生多能學得我的用藥用針風格,能用湯藥及針灸診治病人,且療效甚高。​​​​



六、中醫並不排斥西醫。

中醫姓「中」,但並不是排斥西醫。中醫有天地人合一理念,有整體觀念,有辨證論治,以正為本,以邪為標,中醫最能把握人體生命的整體。西醫重視局部,重視祛邪,重視補液。

中醫臨床中,可以讓西醫配合。比如,除了四診合參,我們也可以藉助西醫的知識、方法和手段來精確辨證;或者,當中醫臨床療效不明顯時,亦可借用西醫手段來幫助病人取效。

而且,有些病是西醫的所長,如休克、槍傷、大失血、大失液、外傷縫合、骨折、急腹症、猝死、心衰、牙病、臟器置換等等,不如讓西醫配合中醫,更有療效。

有人認為,中醫要發展,就一定要搞中西醫結合。我卻認為,純中醫才是中醫發展的關鍵。並不是不要西醫,但不搞中西醫結合,不用西醫來證明中醫,而是以中醫為主,讓西醫來輔助中醫——姑且稱之為「衷中參西」。今時我所見,凡是搞中西醫結合的,都是丟了純中醫思維,按西醫理論用中藥。如此結合,其實是丟了中醫的魂,如此不要也罷。

中醫治病,就是要以中醫為主,以中醫的思維模式為本,必要時用西醫配合中醫。

在這種臨床模式之下,病人求診,先用中醫整體把握正氣與邪氣的平衡程度,中醫決定是只用中醫治療,還是採用西醫手段。病人治療一個階段後,還要再回到中醫這邊,用中醫來判斷病情是否好轉,或是否需要下一步的治療。

七、文化自信與中醫自信

要守好中醫的魂,中醫人要自強不息。一方面,中醫人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中醫人要有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只有這樣,中醫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我是一名中醫人,我熱愛中醫,我願意為中醫而此生不離不棄。並且,我有著堅定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我願意去肩負著挺起中醫脊樑的責任。我相信,中醫是真正高明的醫學,中醫內涵天地之道,中醫是真理,曾經是,現在是,將來還是。

現在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最好的時代,而中醫正好是突破口。作為中醫人,我們的責任很大。一方面,我們當有傳統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不盲目跟風西醫,堅持走純中醫之路;另一方面,緊緊抓住臨床,認認真真看病,在臨床上站住腳。試想,若中醫人沒有傳統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且不會臨床,中醫還能復興嗎?!

近十年來,我致力於創作中醫文章,傳播中醫正能量。我願意幫助每一位年輕的中醫人,我也積極支持每一位願意學習中醫的朋友。

如何學習中醫呢?一則,心懷慈悲,不計名利得失,願意低下身段來服務老百姓;二則,發憤努力,傳承絕學,多讀書,多思考,對中醫不離不棄;三則,心定而靜,定於中醫,然後坐上十年冷板凳,不好高騖遠,不急於成名;四則,有中醫自信和中國傳統文化自信,不受西醫影響,堅定地走純中醫的道路。

八、紮根中醫

中醫的根在哪裡?在教室嗎?在實驗室嗎?在書上嗎?都不在。中醫的根在基層,在臨床。

中醫要擴大影響力,就要從臨床努力,從基層下功夫,讓每一位病人都能取得療效,讓中醫深入到千家萬戶,傳播到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如何紮根基層?我認為,療效為王。要以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為導向,這是中醫紮根基層的根本保證。若沒有臨床療效,一切都是空談。

要紮根基層,人才是關鍵。我們需要千千萬萬的純中醫人才,包括能用中藥和針灸產生滿意療效的純中醫人才;能用純中醫理念幫助病人的純中醫人才;能傳播中醫正能量的純中醫人才。

純中醫人才的水平決定著基層中醫發展的規模。純中醫人才的水平越高,影響力越大,基層中醫就越有活力。

由此說,各地中醫藥大學要著力營造有利於純中醫人才成長的沃土,要著力培養出一批批的有著純中醫思維模式的中醫人才。

如何判斷中醫人才的質量,我的觀點是,關注其臨床水平,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只要能治病的,就是人才。

作為年輕中醫人,也要自強不息,不懈努力,早日成長為一個好中醫。我認為,一則需立大志,有仁心,願意以傳承中醫、濟危扶困為己任,並且朝夕不怠,不畏辛勞;二則找位明師,按傳統師帶徒的方式學習,白天臨證,晚上讀書,徒弟則尊師重教,勤勉不懈,師傅則耳提面命,誨人不倦;三則中醫三要:讀書、臨證與思考,以此三要為樂,年愈久而樂愈深。(董洪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