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所在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處於何種水平?

梧桐樹邊羽 發佈 2020-01-01T12:41:59+00:00

首先聲明一下,主問題是可以回答的,但是補充問題裡面因為《慶餘年》我沒有看過,電視劇沒有,小說也沒有。

有朋友提問: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處於何種水平?

電視劇《慶餘年》里所在的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與唐宋時期的詩詞相比,哪個時期水平更高?

前面是主問題,後面引用欄裡面是問題補充。

首先聲明一下,主問題是可以回答的,但是補充問題裡面因為《慶餘年》我沒有看過,電視劇沒有,小說也沒有。只是最近聽說主角用杜甫的《登高》橫掃了詩會,而且看到相關文章評論詩會時其他詩人作的詩有平仄不合的情況。

那麼這個時間段(架空,穿越?)到底是對應的哪個朝代,在下完全沒有概念。如果不論平仄開詩會的話,大概是可以和南北朝時期大致做個比較。再次聲明,對於小說和電視劇我是一丁點相關研究都沒有,所以說錯了請各位劇粉小說粉諒解。

我們只看主問題,主問題講清楚了,各位看過《慶餘年》的朋友自然就能做出對比,不必囉嗦。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處於何種水平?

在研究中國詩詞史的時候,一般是把魏晉南北朝當做一整個時間段來看。而南北朝的歷史時段大概是以劉裕稱帝,東晉滅亡(420年)開始計算。我們只討論南北朝的詩歌話,就會有一些關鍵的人物無法安置。

比如謝靈運(死於433年),陶淵明(死於427年),如果六朝詩歌不談這兩個人,整體來說就只有齊梁體比較重要了。不過要是徹談魏晉南北朝的詩歌走向,估計五萬字也未必能完結。從題主的意思來看,大概是想了解宮廷、和民間的詩歌情況。那我們就忽略掉謝靈運(山水之宗)、陶淵明(隱士之宗),只來看看南北朝期間的齊梁體。

六朝詩以艷詩名世。但是六朝詩,絕非只是艷體這麼簡單。

我們今天說起古詩,皆是抬頭仰望盛唐飛歌。但是唐詩這個頂峰的形成不是憑空而來的,它經過了古詩漫長的發展期和南北朝詩歌突飛猛進的準備期,才得以在盛唐爆發。

而南北朝為唐詩所做的準備,最重要的方面,正是齊梁體的貢獻。

齊梁體,是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在此期間,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艷。

南北朝這個歷史時段,實際上北朝是以少數民族建國為主的朝代更替,而南方則是當年西晉衣冠南渡之後,東晉之後的王朝更替。在這相互對峙的一百多年間,兩個王朝以淮河為界,各自發展,詩歌文化的走向也各不相同。

北方相對較弱

北邊主要是少數民族當政,雖然他們很重視儒學——主要也是為了給自己政權尋找合法性,但是無論怎麼講,詩歌文化相當於一窮二白,平地而起。同時由於北方景色蒼涼、風物豪爽,相對而言,北方的文化氛圍雖然不高,但是卻保持了詩歌本身來自民間、家國情懷的特色。

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當時北方的詩歌文化,大都是在這種特色下進行南北交流的變化,主體來說是沉穩、蒼茫、大氣的,浸潤著儒家文化的濟世情懷。

南方齊梁體

由於當年南下的高層文人眾多,所以人才濟濟,作品豐富。同時南方山美水美人更美,以柔情為主的文風非常流行,這些北方來的文人飛快地適應了南方特色的文化氛圍,參與到大量宴樂、艷情詩歌的創作中來。慢慢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軟弱無力、卻很唯美的詩風,這其中有兩個代表人物。

一個是徐陵,另一個就是庾信。所以這種風格的詩體當時被稱作「徐庾體」,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齊梁體」。

齊梁體的形成有幾個大的原因,首先是漢朝經學的沒落,魏晉玄學的興起,讓文人階層整體失去了言國事的興趣,只關注自身的快樂——肉體上和精神上的。

經學,講究的是經國濟世,玄學講究的是個性解放。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思潮。所以齊梁體就缺乏經國濟世、關注社會的那種情懷了,成為娛樂的工具。

同時由於南北朝政治對抗一段時間後,發現相互之間誰也動不了誰,但是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對方吞併,所以形成了從上到下的偷安心裡。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誰打誰?這種文風在士大夫心中蔓延,導致文風不正。

而對於老百姓來說,雖然皇帝天天換,但是都是屬於高層血拚,其實和下層老百姓關係不大,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皇帝誰來做?所以,這種末世的歡樂是從皇帝到官員再到百姓都在追求的。

連宮廷都在推崇,在社會的流行是必然的。齊梁體因此大為流行,且創作豐富。

齊梁體的貢獻

歷來對齊梁體批判最猛的原因就是缺乏骨力,缺乏內涵,尤其詩的寄興作用基本上喪失。「寄興都絕」——陳子昂。而詩的寄興,是《詩經》的傳統。還有就是主題低俗,題材狹窄,靡麗乏味。不過齊梁體也有其藝術上的貢獻,比如說觀察細微、描寫細膩,技巧純熟,尤其抒發的是真實內心情感。這些,都是詩應有的品質。

另外一點,它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對聲律的嚴格追求。

曹植始發中國漢字音韻研究,到了南朝,周顒、沈約,對漢字的讀音進行了分類,歸納為「四聲」,即平上去入。而且沈約作為詩人,將四聲標註法應用到了詩歌創作中來,從此,中國古詩在音律清朗的路子上有了規律可循。

唐代武則天時期,四聲簡化為「平仄」兩個類別,成為唐詩的「格律體」的重要形式要求。如果沒有齊梁體的四聲入詩,就不會有唐詩的平仄格律。

所以,南北朝詩歌對中國詩詞史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中國古詩也因為音律的發展才最終劃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齊頭並進,各自輝煌。

我們也要看到初唐對齊梁體的批判是最猛烈的,但主要是批判它的內容空洞、沒有向上的詩風。在一個整體昂揚上進的社會中,每一個朝代的興起之時,像這種靡靡之音都是被嚴厲批判的,雖然每到社會風氣低迷的時候又會滋生,這正是詩歌寄託人類感情的象徵。

詩歌雖然是個人情緒的表達,卻無時無刻不連接著社會風尚。

南北朝的詩歌是盛唐詩歌音律格式的基礎和鋪墊,但在思想高度上是無法相比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