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為何認為自私是中國人的病?

文學之新 發佈 2020-01-31T21:41:51+00:00

在《中國人的病》中,沈從文開頭即引述了一句國際上對中國人的評論——「中國人極自私」,接著他又這樣解釋道:看看這個國家做官的,辦事的,拿筆的,開鋪子作生意的,就會明白自私的現象,的確處處可以見到。

沈從文向來給人一種溫和書生的感覺,似乎從不像魯迅那樣犀利地提出批判,在他的筆下也較少出現「國民性」之類的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沈從文作為五四思想的繼承者,他的創作思路跟魯迅一樣是沿著「文學啟蒙——國民性改造——現代國家」這條路線的。

沈從文和魯迅一樣極為關注人性的問題。人性可謂是沈從文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他曾這樣說過:一個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對於當前社會黑暗的否認,以及未來光明的嚮往。於是我們看到,沈從文很多時候都在通過構建理想的世界以呼喚理想的人性。此外,沈從文也不乏直面人性弱點的之文,如1935年寫下的《中國人的病》。

在《中國人的病》中,沈從文開頭即引述了一句國際上對中國人的評論——「中國人極自私」,接著他又這樣解釋道:

看看這個國家做官的,辦事的,拿筆的,開鋪子生意的,就會明白自私的現象,的確處處可以見到。當政大小官僚情形且格外嚴重。它的存在原是事實。它是多數中國人一種共通的毛病。但責任主要應歸當權的

接下來沈從文分析了這種自私現象的原因,並將源頭追溯到了儒家道德思想上面:

支配中國兩千年來的儒家人生哲學,它的理論看起來是建立於「不自私」上面,話皆說得美麗而典雅……表面上它仿佛很高尚,實際上它有問題,對人民不公平。它指明作人的許多義務,卻不大提及他們的權利。一切義務仿佛都是必要的,權利則完全出於帝王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

儒家思想被歷代君王當成君臨天下帝王的法寶,普通民眾在封建社會毫無人權可言。這跟魯迅這段話的意思是相近的: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封建社會只有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被奴役的國人雖然容易被統治,但也容易失去創造性。在未受到外族入侵之時,其危害或許可能還不太明顯。但是一旦內憂外患逼來,其危害則暴露無遺,於是沈從文接著這樣寫道:

國家政治組織不健全,空洞教訓束縛不住人心時,國民道德便自然會墮落起來,亡國以前各人分途努力促成亡國的趨勢,亡國以後又老老實實同作新朝的順民。歷史上作國民的既只有義務,以盡義務引起帝王鬼神注意,藉此獲取天祿人爵。待到那個能夠榮辱人類的偶像權威倒下,鬼神迷信又漸歸消滅的今日,自我意識初次得到抬頭的機會,「不知國家,只顧自己」,豈非必然的結果

最後,針對自私的現象,沈從文提出了以下四點:一,帝王神佛與臣僕信士對立的人生觀,是使國家衰弱民族墮落的直接因素。(這是病因。)二,凡用老辦法開倒車,想使歷史回頭的,這些人皆有意無意在那裡作糊塗事,所作的事皆只能增加國民的愚昧與墮落。三,凡迷戀過去,不知注意將來,或對國事消極悲觀,領導國民從事念佛敬神的,皆是精神身體兩不健康的病人狂人。四,我們應明白一個人的權利,向社會爭取這種權利,且擁護那些有勇氣努力爭取正當權利的國民行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