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仁」、「禮」,試論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元素

絕世風華夢 發佈 2020-01-06T20:16:48+00:00

日本武士當我們談到日本就不得不提起日本的傳統文化,其中「武士」是構成日本生產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日本的武士這一階層的出現,讓日本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成立了以武士為階級基礎的幕府開始封建統治。武士道精神是伴隨著武士這一階層出現而顯露出的一種倫理道德精神。

當我們談到日本就不得不提起日本的傳統文化,其中「武士」是構成日本生產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日本的武士這一階層的出現,讓日本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成立了以武士為階級基礎的幕府開始封建統治。武士道精神是伴隨著武士這一階層出現而顯露出的一種倫理道德精神。

這種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在時代的發展中都受到過儒家思想的影響,整體呈現的是增長趨勢,不同的時代發展過程中,武士道精神所體現的儒家精神有所不同,這種精神逐漸成為日本人的道德準則。希望能夠通過分析日本的這種精神文化來借鑑其優秀層面,以更好的傳承、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日本武士階層的形成

1、武士階層形成的政治原因

大化元年日本進行大化革新,革新後在制度上確立了天皇進行統治,可在現實中天皇的權利被朝中的重要朝臣進行把控,皇帝猶如傀儡受朝臣外戚控制。皇室軟弱給外戚有機可乘的機會,如同西漢末年,劉氏王朝不斷的被外戚宦官輪流控制。這時日本皇室的軟弱的標誌就是藤原氏攝政,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

藤原氏的做法引起了皇室的不滿,開始採用「上皇院」的方式與其對抗。日本第71代天皇后三條即位後, 聯合被藤原氏打壓過和那些反對藤原氏的政治力量一同反擊。首先從整頓莊園入手,頒布《延久莊園整頓令》,整頓那些官僚中沒有契約的莊園全部歸朝廷所有,這條整頓令讓藤野家族受到很大的打擊。其次後三條天皇讓位於白河天皇,白河天皇讓位於堀河天皇,上一任天皇以「上皇」的身份進行聽政,建立上皇院。上皇院的建立讓皇帝與外戚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這種矛盾的持續造成了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武士政權出現。

2、武士階層形成的經濟原因

大化革新後,日本仿照唐朝均田制,將貴族的一些私有土地和私有民收為國有,政府將這些公有土地每六年一次分給公民。但從八世紀開始,地方長官勢力日益擴大,他們把收為國有的土地占為己有,官吏出現領主化傾向,國家頒布法令承認土地私有制,國有資產成為私有,班田制逐漸崩潰,日本天皇的政權出現財政困難的局面。

國家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局面,要求在這些開墾的荒地和侵占國有土地建立的這些莊園(除寺田等)都要向國家繳納貢錢。這種情況發展的愈演愈烈,主要是由於「知行國制」 造成,這些大貴族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會派人到地方擔任行政長官,但多數都會以委託他人進行處理,不會親自到地方進行管理。

這種莊園制度與中世紀歐洲莊園有相同的地方,莊園受國家法律保護, 領主在土地上享有一定的司法權,有管理關押自己莊園莊民的權利,莊園的財產由自己的子女進行繼承。總而言之這種獨特的特權與土地相結合是當時日本庄園的主要特點,從經濟層面上為武士階層的產生創造了機會

二、武士道精神的出現

武士的出現是由於中央權利的弱化,在民間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武裝力量,組成武士團,再加上各莊園之間的矛盾,每個莊園主都為自己組織了對外鬥爭的武裝力量,這種情況有些類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從十一世紀開始武士團的行為開始超出莊園的範圍,形成區域間的武裝團體,以一種宗族主從關係進行管理。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武士在日常交往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江戶時期,武士道吸收了儒家思想並將其理論化,深入骨髓成為獨有的武士道精神,一直影響著日本人的精神面貌。是一種不成文的法典成為人們內心的約束。在武士的生活中,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

三、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精神元素

儒家思想最初是由孔子所創立,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吸收其他學派的優點豐富自己的理論並在在西漢時期奠定了其正統地位成為顯學。在日本與中國交往過程中,文化是傳播的重要的環節,日本吸收借鑑了大量的優秀文化。當儒家思想和經典傳到日本後,由於當時日本自己的本土思想還未完全形成,所以儒家思想經過學習、吸收、改造成為當時主流思想,並對武士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武士精神的一部分到現在仍是日本人的生活準則。

1、名譽在武士道精神中的體現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名譽是包含著個人的尊嚴,這要求武士要為了名譽能夠付出一切的同時還要保持堅一顆忍耐之心。武士們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名譽,所以許多喪失了名譽的武士立刻選擇剖腹自殺。他們認為人的名譽是一個人不朽的部分,沒有了它人就不配活在這個世上。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中是這樣寫的,武士而選擇剖腹是因為他們認為,靈魂是保存在腹中的,只有剖腹才能將自己的靈魂展示給世人,以此證明他們的靈魂是清是濁

名譽也是武士獲得自己政治經濟利益和尊重的的一個首要條件,人們對於恐懼的這種羞恥是極為巨大的,名譽時刻提醒著他們,就像達摩克利斯劍一樣懸在每一個他們的頭上,不重視名譽的後果會失去一切。

儒家學派中提出過「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一個能夠擁有羞恥之心的人才是實行義的開始。在古代中國,士的名聲與其未來的前途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察舉制、徵辟制,都是根據人的德行為國家選拔官員。新並白石,日本江戶時代研究儒學的代表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污名如同樹的傷痕,它不隨時間而消逝,反而會日益增大。」日本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國民也非常重視名譽,他們知道不能做損害自己名譽的事情。

2、仁在武士道精神中的體現

《論語》:「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人」, 「仁者愛人」,「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武士道精神中的「仁」要求武士不能成為濫用武力的的武夫,他們應該具有寬容、憐憫、愛心的美德。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主張以「仁」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的學說構成儒家治國、做人、思想政治學說方面的理論核心。很多人認為仁愛是一種女性所具有像母親那樣的慈愛溫和,但其實日本人常常認為男性的嚴厲正直加上女性的溫和的說服力,這種才是最能夠讓人信服的能力。

日本京都支那學的開創者狩野直喜認為孔子學說的根本就是「仁」,認為「仁」應該有四種意義一是慈愛,二是誠厚懇摯沒有虛假掩飾,三是利他思想,四是幫助生活有困難的人。武士的仁愛不是盲目衝動的,是一種有效的愛,他們會在平時培養自己的儒雅之風,創作詩歌以體現自己的仁愛。我麼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中的仁與儒家思想之間是有淵源的。

3、禮儀在武士道精神中的體現

注重禮儀是指要嚴格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武士們靠著禮儀來維持上下級之間的秩序,調節武士之間的關係,體現武士集團之間的內部等級關係。無論是對主君、還是對同級之間都非常注重禮儀,這種禮儀不僅體現在平時的禮節禮貌、行為舉止上,還表現在更高的道德修養。

武士之間要「始於禮,終於禮」。從說話眼神的視線,練習時劍道的使用器材的擺放,平時的姿勢都是有講究的。儒家重禮,在儒家經典教義《論語》中記載了一些關於禮的句子,如:「克己復禮為仁」,「不學禮,無以立」,「上好禮,則民莫不敢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立」等,認為「禮」是仁的一種外在表現

這種武士道精神中的「禮」給日本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現在的日本也是世界上比較注重禮儀的國家之一,從青少年開始就他們學習禮儀禮貌的規矩。這種精神伴隨著他們一輩子。

4、忠誠在武士道精神中的體現

「忠誠」是日本武士必須有的精神,這種精神要求武士對主君絕對的忠誠以及徹底服從。武士正式成為官僚後,他們的生活需要依靠自己的主君來保持他們的收入,主君與武士之間的關係又是世代繼承。所以除了基本的利益關係之外,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情分在他們之間。他們需要無條件的效忠君主,這種「忠君」的觀念凌駕於其他理論之上。

無條件的奉獻是武士的最高的信條,到後來發展成為只要君主需要,就可以果斷的放棄生命,毫無顧忌的去死。中國古代「士」這一階層對君主就存在忠這種思想,但帶有一定的相對性。日本吸收改造了這一點,發展為絕對的忠誠。在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記錄了二戰時期這樣一件事實,那些被俘的日本士兵幾乎寧死不屈,不願意投降。而他們也無法理解投降的美國戰俘,認為這是對國家的一種不忠誠。這種忠誠一度被軍國主義利用,致使許多士兵犧牲了性命,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四、總結

日本武士階層登上歷史舞台後,將「名譽」,「仁」,「禮」等許多優秀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武士道精神中,在他們的工作、交往、生活中得以體現,在鎌倉、室町時期根據儒家思想制訂了法律條款和法典,這種深深的植根於國民的精神思想中,成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一種整體思想觀念。儒家思想給予了武士道精神發展的母體,促進這種思想的成熟,成為了日本文化的核心。我們可以根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發展,來反思考慮我們國家在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上的存在的優缺點,更好地發揚本國的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大家的愛國主義信念。

參考文獻:

1、《日本史》

2、《論語》

3、《菊與刀》

4、《武士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