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被貶損的人物—周瑜,實際卻是智勇雙全、器量廣大

千秋文史 發佈 2020-01-23T09:07:26+00:00

導讀據史料記載,周瑜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智勇雙全,器量廣大的人,在三國歷史上他是一位難得的將才,作為孫權的得力助手,在聯劉抗曹,安定江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導讀

據史料記載,周瑜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智勇雙全,器量廣大的人,在三國歷史上他是一位難得的將才,作為孫權的得力助手,在聯劉抗曹,安定江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卻被描繪成一個氣量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被搖著鵝毛扇的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中,最後還被諸葛亮氣的口吐鮮血,黯然斷魂。



《三國演義》經過藝術加工,通過一些子虛烏有張冠李戴的虛構情節對周瑜形象做了一些改編,比如其中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計、「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這些虛構的情節,進一步醜化了周瑜的形象,這對於歷史真相而言,是不客觀的,也是完全歪曲的,周瑜確實很冤枉。當然我們今天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三國演義》的虛構,作為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以文學性的筆法呈現了漢末晉初近百年的歷史,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但作為其中的重要人物的周瑜卻和史料中記載的周瑜形象有著很大的差異,深入解讀周瑜,有助於我們了解歷史真相,還周瑜以歷史本來面貌。

下面筆者擬以《三國志》等史料為依據,綜合其軍事才能、器量、形象演變等方面來解讀真實的周瑜和其藝術形象被扭曲的原因,幫助廣大讀者朋友認識一個真實的周瑜。

我們這就去看看!


在三國史料中,周瑜在軍事上是一位逢戰必勝的將領,他隨孫策平定江東,赤壁一戰三分天下,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在政治上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在送子入質、赤壁戰降和為江東圖取天下的策略問題上表現的遠見卓識無人能及;他和孫策、孫權情同手足,卻嚴守君臣之義,他為江東招攬人才,在對魯肅的推薦和與程普、蔣乾的關係處理中表現出了其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時一句「曲有誤周郎顧」又將他的才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周瑜的軍事才能:「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一、生逢亂世擇明主



周瑜還沒有出山時,天下割據勢力逐鹿中原,其中勢力比較大的有袁紹、曹操、袁術、劉表等,而此時的孫策還僅僅是袁術手下一個不得志的折衝校尉,管轄的兵馬僅有五六千人,無寸功,更無立足之地。可是就在這樣的形勢下,周瑜選擇了孫策,可見周瑜的眼光。後來周瑜先後被袁術和曹操拉攏,但都初心不改。史書記載,袁術「欲以瑜為將」。周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途東歸」,於是他跑到了孫策身邊,成為孫策集團創業的主要力量。赤壁之戰前,曹操想勸降周瑜,於是派了蔣干,但是周瑜不為所動,也就是在江東,周瑜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遇危險鎮定不亂

1、質子事件

曹操在建安七年滅袁超,他的勢力日漸強大,當時曹操給孫權下書,要孫權送質子。孫權於是召集眾臣商量該怎麼辦,當時作為江東第一謀士的張昭等人猶豫不決,唯周瑜,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打消了孫權送質子的顧慮,讓曹操沒有把柄可抓,消除了曹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企圖。



2、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鞏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統治。九月南下,劉表的兒子劉琮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曹操。

(1)江東集團內部爭論:曹操來犯在東吳集團內部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主張投降曹操,而周瑜和魯肅力主抗曹,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他指出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是他挾持天子,實際卻是漢賊,並不得人心,而且曹操還面臨後方隱患,馬超和韓遂他們還在關西;而我方占據江東六郡廣大的地區,兵精糧足,而且您孫將軍英明神武,人們都願意歸屬於你;還有就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水戰正是我們的強項,而且曹操的八十萬兵馬也只是虛張聲勢,實際並沒有那麼多。周瑜和魯肅以事實分析挫敗了投降派的投降主張,也讓孫權最終下定了與曹操一戰的決心。

(2)劉備集團表現:曹軍大兵壓境,劉備心裡有點慌,據記載,劉備「日遣邏使於水次候望權軍」,劉備望眼欲穿等待江東救兵,而且對周瑜派出的三萬人馬也是多有狐疑。而此時的周瑜鎮定自若,對劉備說「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面對曹軍壓境,東吳主帥還有群臣以及劉備都非常慌亂,只有周瑜和魯肅頭腦清醒,正確分析了形勢,處亂不驚,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此戰鞏固了孫權集團的統治,也讓劉備避免了滅亡的命運。



(3)軍事策略

赤壁對峙,周瑜作為前線總指揮帶兵出戰,此戰中周瑜調度有方,身先士卒而且能夠廣泛聽取意見,前期採用黃蓋詐降,「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願個願挨」便道出戰術的核心。黃蓋詐降,在假投降的途中運用裝滿柴火的船隻,火燒曹軍戰船。後期又帶領部隊追擊,使得曹操大敗,取得了「火燒赤壁」的勝利。

(4)身先士卒

在戰爭中,周瑜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和曹仁在南郡激戰時,周瑜左胸部受傷,臥床不起,但是當曹仁出兵攻打時候,周瑜表現了極高的膽識,周瑜親自激勵將士,這讓曹仁自知不是對手,最後不戰自退。

周瑜的政治才能:經邦濟世

一、宏圖大志

「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策,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乘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

在質子事件的時候,周瑜就準確分析了形勢,他指出楚國在此地,開始時候也是不滿百里之國,卻後來傳業九百多年,是非常好的先例,這為江東割據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依據。同時他指出曹操想用質子來控制江東的意圖,認為受制於曹操,不如割據一方。這表現出了周瑜策略的靈活性和獨具的戰略眼光。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力主抗曹,對敵我雙方的情況做了詳細的分析,打消了孫權的顧慮,至於其中的原因,我們在上面已經敘述過。



二、圖取天下

周瑜對天下大勢時刻保持著一種政治家的敏感。赤壁之戰剛結束,周瑜就開始為東吳圖取天下做積極努力。他有圖取天下之志,同時也制定了具體的計劃。一是挾制劉備,二是進取益州圖北方。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的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周瑜對這個以後的對手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劉備是東吳圖取天下一大障礙。於是打算用計把劉備軟禁起來,來要挾關羽和張飛。這充分顯示出了周瑜政治家的謀略。這應該是《三國演義》中被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杜撰基礎吧。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曹,北方可圖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曹操戰敗,還沒有恢復,不能接連用兵,而使得進取益州有了可能,其次,和奮威將軍進取益州,同時吞併漢中的張魯,留下奮威將軍和馬超呼應,最後周瑜再和孫權占據襄陽進攻曹操。

周瑜以敏銳的洞察力,為孫權制定了謀取天下的路線圖,只是後來因為周瑜病逝,被擱置。周瑜死後,東吳沒有一個將領能有周瑜這樣的能力了。

人格魅力:「器量廣大」「性度恢廓」

周瑜不僅軍事才能傑出,而且獨具氣量,有著非常好的人格魅力。

據三國史籍記載,當時人們對周瑜的贊評中就有「雄烈,膽略兼人」、「器量廣大(孫權評價)」;「雅量高致(蔣干)」;「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陳壽)」;「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的評價。

這些評價周瑜的人中有他的上級、同事、對手,也有同時代的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這些評價應該是公允的,概括了周瑜的氣量、性情和品德以及胸懷。


一、忠誠不渝

《三國演義》中的蔣干盜書,其實歷史記載中並沒有這個情節,而是作者羅貫中先生杜撰的,不過蔣干來勸降周瑜,確是歷史事實,曹操也是個愛惜人才的人,他開始的時候也想勸降周瑜,就派蔣干到江東大營,周瑜對蔣乾的來意心知肚明,不過還是熱情招待了蔣干,並對蔣干表明了對孫氏集團的忠貞不二。蔣干回去後,對曹操說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不是我們幾句話就能離間得了的。從周瑜處理和蔣乾的來訪看,不僅僅表明了周瑜對孫氏集團的忠貞不二,同時也體現了周瑜對蔣乾的真誠、大度和寬厚,以至於蔣干回去以後以雅量高致評價周瑜。


二、心胸豁達

程普資格老,歲數大,據《江表傳》記載,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程普仗著自己的老資格,看不起這個小伙子周瑜,很多次用語言來凌辱周瑜,而周瑜一直對程普採取忍讓的態度。程普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周瑜非常的佩服,對別人說與周公瑾交往「若引醇醪,不覺自醉」,說明周瑜這個人很好相處,能夠寬容對方的錯誤,讓人感覺和他在一起很舒服。

三、舉賢任能

周瑜的雅量不僅體現在處理和朋友、同事的關係上,還能及時的發現人才並舉薦人才。據記載,周瑜「做居巢長」的時候,聽說東城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奇計」,就開始結交魯肅,並向領導推薦了魯肅,這種為江東集團求才的目標也始終貫穿於周瑜的一生。事實證明,魯肅沒有辜負周瑜的重託,穩定了東吳的形勢。陳壽先生評價說:「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不過魯肅先生在《三國演義》中也被黑的夠嗆,從一個智勇雙全的人才被黑成一位無能的平庸之才。



形象演變:歷史人物到藝術形象

為何周瑜的形象會從一個文武全才、器量寬廣變成心胸狹窄的小心眼呢?我們還得從歷史的演變中尋找答案。

對於周瑜形象的貶損,主要來自於封建正統思想的禁錮。作為封建士大夫忠君思想始終貫穿其中,因此劉備集團也就自然而然代表了正統。作為東吳集團的重要成員周瑜也就無法和代表蜀漢正統的諸葛亮相比,人們追求封建正統和保守、謹慎、仁義等思想,就使得這些通俗文學為了適應文化和現實的需要,歪曲誇張,因此在人物的設計上,人物的善惡、美醜,無法合理的定位,就使得為了突出諸葛亮和劉備集團的正統作用而貶低甚至歪曲事實的現象存在。實際上,在赤壁之戰時,周瑜已經34歲,而這時候的諸葛亮是27歲,而在三國的史籍中根本就沒有諸葛亮具體指揮赤壁之戰和與周瑜有交往的記載,更沒有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的事情。

歷史演變中的周瑜形象從歷史形象轉變為藝術想像,是傳統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世俗化和人情化結果。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集民間智慧、正統人格的化身,而為了劇情的需要,褒揚諸葛亮和體現劉備集團的正統性,周瑜被放在貶損的行列里也在所難免。而且《三國演義》中貶損的也不止周瑜一個,魯肅、蔣干、曹操等除了蜀漢集團之外的人,大都在被貶損的行列內。



結語

周瑜通過《三國演義》等藝術形象的傳播,變得家喻戶曉,歷史形象受到了藝術形象的遮掩,歷史上作為一個器量宏大,才能卓越的英雄人物,他是江東集團的中堅力量。而作為藝術形象,基於褒揚諸葛亮,維護劉漢正統與民族矛盾激化時代的需要,被貶低為氣量狹小、才能平庸的負面形象,導致英雄氣短、壯志難酬,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可悲可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