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模式已經落後,我們怎麼在現實與信仰之間生活?

感知主義者 發佈 2020-02-01T10:11:55+00:00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宗教信仰的始與終》幾乎從人類有精神活動開始就產生了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一開始就超越了現實生活,人們需要用這種同一出發點的另一種方式來看待生活,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開端。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100)

《宗教信仰的始與終》

幾乎從人類有精神活動開始就產生了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一開始就超越了現實生活,人們需要用這種同一出發點的另一種方式來看待生活,宗教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開端。在人類最初的簡單而低級的生活狀態中,宗教信仰為人類開創了高級的精神活動模式,這對人類創造高級的社會生活形態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宗教信仰曾經一直引領著人們改造低級原始的生活形態,也是人們為自己的精神存在尋找的歸依與居所,可以說,宗教信仰促進了人類早期文明的發生與發展,為開拓人類的精神空間以及精神情感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各種神已經誕生了數千年,在此期間,人類文明經歷了各個時期的發展,人類繁衍進化已經歷了若干代人,人世間的生活早也是今非昔比,人類的形態已經改變得面目全非。人類世界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神卻沒有變,宗教的教義和信條沒有變,宗教的運行程序以及其具體的禮儀都沒有改變。信徒們變了嗎?信徒們的信仰目的和行為動機變了嗎?與最原始的對天地自然以及不可知事物的尊崇、對神的篤信、對命運的無條件依順,到今天的求神保佑、求財求福,燒香磕頭、有求必應……的宗教活動,或者是尋求強身健體、心定神閒、消災去病、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個人修煉,更高層次的懺悔贖罪、提升自我、貫通真理、逃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行為,人們對宗教的要求變化了,需要得更多、更複雜也更具體。各路神明的負擔更重,各家廟門裡厚厚的香灰以及熙攘的人流就是證明,神沒變,人卻變了。


宗教信仰的作用和意義在當今已經發生了意料不到的改變,它在人們的日常運用中成了升官發財、消病去災、求福乞運、往生天堂的超級工具,原有的精神歸依和精神寄託的目的喪失,宗教精神早已變異,宗教反而起到了弱化精神、強化私慾、異化情感的作用。出現這種狀態,並非僅僅是信眾的原因,宗教思想與觀念數千年不變,早已不適應大眾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宗教古老的概念化石般的存在,與現代化文明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顯得格格不入,那些農耕時代和蒙昧年代的思想觀念怎麼適用於信息爆炸、人們無所不能的今天?人類古老的精神情感與當今人們以金錢物質為中心、娛樂至死的精神狀態相去甚遠,所以,人們願意將青燈古佛改變為煙火熾盛、萬頭攢動的廟堂盛景就絕非無緣無故。「神為今用、佛為我用」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風景,古老的宗教在現代人們慾望的舞台上顯得既尷尬又滑稽,讓那些高僧大德們情何以堪?


宗教場地的熱鬧意味著宗教精神的衰竭,人們不再需要那樣古老的精神情懷是宗教日漸式微的真正原因,而宗教既古老又落後的精神理念並不能有效運用於文明高度發達階段的人類需求是其走向終結的必然原因。人類早已不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時代,宗教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的變革中逐漸喪失,只有少數人還在恪守舊觀,做面壁之人。在人們思想進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宗教的衰落和終結已經成為定局,因為人類再也不是過去的人類,人們的願望已經做了不可逆的改變,追求幸福和愉悅是人類的剛性需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改變了。(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二部已在京東、淘寶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京東、淘寶搜索書名即可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