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社會為何出現了通貨膨脹?——開支過大、貨幣供大於求

君山梵靜 發佈 2020-02-05T23:08:43+00:00

參考文獻1、俞兆鵬,俞暉.北宋中期由過度消費引發的通貨膨脹2、石俊志. 蔡京與當十錢——北宋王朝滅亡前夕的通貨膨脹3、俞暉,俞兆鵬. 北宋前期對通貨膨脹的防止及其效果

宋朝經濟貿易發達是史學家公認的事實,商業貿易的發展致使貨幣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五代十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貨幣種類繁多、鑄幣質量不一等諸多問題給北宋帶來極大的挑戰。同時,銅錢奇缺、劣幣泛濫、紙幣失信的問題也橫亘在宋朝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上。

到了北宋中期,政府用貨幣發行來應對財政開支,以緩解錢荒、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然而,貨幣政策制定不利引起的通貨膨脹,紙幣嚴重貶值,導致財政混亂,陷入惡性循環,終將失信於百姓。通貨膨脹無從克服,宋朝國勢貧弱成為定局。研究北宋中期由過度消費引發的通貨膨脹,在今天無疑具有歷史借鑑的作用。

一、北宋中期引起過度消費的原因

1、財政開支浩大

宋代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農民錢少,基本上用於納稅,所謂"過度消費",主要表現為統治階級奢侈浪費,恣意揮霍錢財,農民的消費對形成通貨膨脹影響不大。冗兵、冗官、冗費占了政府開支的極大部分。早在崇寧年間 , 僅徨州戍兵即費錢一干二十四萬九干多絡。北宋時期軍隊人數之多,導致除禁軍、廂軍之外,還有民兵費用開支巨大。在軍士給養之外,還有武器盔甲裝備、馬匹供應、後勤物資運輸、築城守城等開支。

同時,官僚機構臃腫。宋朝入官太濫現象從宋太宗時就已經開始,至仁宗時冗官人數急劇膨脹。冗官的俸祿僅次於冗兵給養。

大觀三年御史中垂張克公說:"今官較之元佑,已多十倍。國用安得不乏。咐此外, 宋徽宗又在蔡京"豐亨豫大"之說的誘惑下,大興上木,設立應奉局,興辦花石綱,舉行"幹道會",費用以億萬計。官員冗濫不僅耗費了大量國家資財,更導致了官員素質的下降和政治的腐敗,虐民害物的貪官污吏無處不在。

2、奢侈消費膨脹

徽宋時期統治階級生活十分奢侈。如宰相蔡京請客,僅蟹黃饅頭一味即用錢一干三百多絡。 住房建築必須 "度前規而侈後觀"。皇室、貴族、官僚日常享用之物無不價格昂貴。宋朝皇帝搞祭祀活動的名目繁多,主要有祭祖先、祀南郊、饗明堂以及東封泰山、祀汾陰等。這種祭祀活動,費用極大。

另外宮室生活奢華,宮廷開支巨大。又如崇寧年間,河北都轉運使梁子美以緒錢三百萬從遼國買來女真所產北珠上貢,各路轉運使紛紛效尤。此外,貴族、地 主們的服飾經常翻新,"有一領之細,至有千錢之值者"。

二、通貨膨脹的具體表現

1、貨幣供大於求

仁宗時,交子原只限在四川流通,規定三年為一界( 指首尾三年,實為四年兩界) ,每界限印行125.634萬緡為額。徽宗時開始擴大交子流通區域。由於發行太多,致使交子大幅度貶值,形成了嚴重的貨幣膨脹。

由於金屬貨幣減重等變相貶值以及紙幣的超量發行。嚴格地說 ,金屬貨幣確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 ,除非是作為幣材的金屬供大於求時才會發生。人們就急欲把手中的大錢換成有用之物,因此社會上出現了搶購物資的狂潮。尤其在朝廷將下令改當十錢為當五、當三行用的時候,消息靈通的當權大官就事先搶購物資。平民地主也跟著搶購,搶購物資使大量虛值貨幣投入市場,從而推動了通貨膨脹的進一步升級和貨幣的供大於求。

2、戰爭軍需過大

從南北朝出現的"府兵制"到盛唐時期達到成熟。"府兵制"下的軍隊,亦兵亦農,大體上自給自足,央政府所承擔的供給壓力不算太大。但是自唐玄宗天寶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歷經五代至兩宋,"府兵制"徹底被"募兵制"所取代。

宋朝"募兵制"下的軍隊,從各級將領到士兵,均需要中央政府支付薪水,而各種後勤物質,也由中央政府利用各種經濟手段調動商人來匯集和運輸,軍費徹底貨幣化。所以整個兩宋王朝,軍費開支都是國家財政開支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說宋朝滅亡的原因是積貧積弱,"弱"是指對外軍事競爭中力量薄弱,那麼其中的"貧"必然與財政危機有關,戰事繁多導致的軍費需求大是拖垮財政的重要原因。軍人多,戰爭多,所需武器裝備必然也多。崇寧初,宋廷命造 50 將( 每將約 5 000 人) 兵器,且制兵車萬乘。大觀二年八月,御前軍器所竟奏請下諸路買牛角 40 萬隻、牛筋 10 萬斤,這就須殺 20萬頭牛,對農業生產力的破壞巨大。軍隊還需大量馬匹。崇寧元年,繼續實行給地牧馬法,給地3007.33頃,只養馬1829匹,得不償失。

3、天災人禍盛行

北宋中期,天災頻繁。大江南北,黃河兩岸, 南逾兩廣,西至關中,無處無災。頻繁的自然災害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徽宗統治的 26 年中,天災幾乎連年不斷,共發生大水災 14 次,大旱災 6 次,大規模蝗災 3次,大火災 5 次,大地震和較大地震共 4 次,受災地區遍布全國,後果是民窮財盡在各種史書中。

苛重的剝削和頻繁的天災,使人民生活艱苦,被迫起來反抗。據統計在徽宗、欽宗統治的 28 年中,有相當規模的人民起義共有 40 多起,最著名的是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僅方臘起義群眾被犧牲上百萬。勞動力大量死亡、農田荒蕪,耕織停止,物質生產嚴重萎縮。

這是北宋時期通貨膨脹最主要的表現當"耕稼失時,至自相食"。更重要的是的封建剝削破壞了生產,使"農不得之田,牛不得耕墾"。此後,為了應付宋夏戰爭和"三冗"開支,所需經費更多。

儘管官府竭力向民間搜刮,慶曆八年財政有所積余,但次年即所出無餘。

三、通貨膨脹引發的嚴重惡果

北宋中期,為了抑制這種情況,北宋政府投放大錢、劣錢、紙幣等數量過多,超過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違背了貨幣流通規律。而這些大錢、劣錢和紙幣又缺乏貯藏職能,因而引起惡性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

1、私錢泛濫

私錢盛行,這是北宋政府推行通貨膨脹政策引發的。大量私鑄大錢湧入流通領域,更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發展。私錢既鍥薄,且製作粗惡、沙。這就不能不影響錢幣在流通中的信用。因盜鑄者多毀小平錢改鑄當十大銅錢,這又使社會上小平錢幾乎絕跡,增加了做零售生意的困難。

私錢數量極多,流散各地,不利於商品交流,影響極壞。同時,據大觀四年統計, 因造私錢而被投入監獄者十多萬人,不僅削弱了社會生產力,而且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

2、物價暴漲

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具體表現。宋徽宗時物價暴漲的程度超過了北宋其他任何時期,所以我們稱其為惡性通貨膨脹。根據貨幣流通規律,當社會商品總量和貨幣流速不變時,貨幣流通量與商品價格成正比。徽宗時期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便是物價暴漲。

由於官私當十大錢的大量投入流通領域,於是 "濫錢為多,百物增價"。又因物價上漲,又使從事投機買賣的"官倒"乘機哄抬糧價 ,嚴重亂了市場。周行已說:"自行當十以來,錢之利一倍,物之貴兩倍。夾錫錢未有一分之利,而物已三倍之貴"。錢幣貶值使告身、度喋、交子、錢引之類,率皆虧損價值,遂使富商坐邀厚利,乞糧踴貴。

3、社會動盪

私錢泛濫,通貨膨脹,受害的首先是普通百姓。政和元年,徽宗在五月七日的詔書中曾有透露: "物價騰踴,細民艱食,嗷嗷幾至失業。"果然,宣和二年,因米貴如珠,浙東爆發了方臘起義。不僅農民起義,城市商民也起來鬧事。政和初,"長安萬物騰躍,眾貨益輕",。這使全國瀰漫著一種恐怖氣氛,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通貨膨脹激化了階級矛盾,正如監察御史沈畸所說:"錢輕故物重,物重則貧下之民益困,而饑寒之患,此盜賊之所由起也! 又因陝西夾錫錢的貶值,使邊境軍民十分 貧困,士氣低落,國防削弱。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時有發生。它多半出現在政治腐敗、財政開支激增、社會生產萎縮之時。歷史上曾經給我們留下了多次通貨膨脹的經驗教訓,其中北宋中期的通貨膨脹便是最典型的事例。無論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趨勢看,或從貨幣流通的微觀機制來看,其間都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可循。研究和探討這些客觀規律,認真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用來作為當前或今後我們進行貨幣金融決策時的借鑑,無疑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俞兆鵬,俞暉. 北宋中期由過度消費引發的通貨膨脹

2、石俊志. 蔡京與當十錢——北宋王朝滅亡前夕的通貨膨脹

3、俞暉,俞兆鵬. 北宋前期對通貨膨脹的防止及其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