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則感染,退則「棄療」,肺炎疫情下,被圍困的癌症患者該如何自救

咚咚腫瘤科 發佈 2020-02-06T21:57:51+00:00

就在這人人緊張,全民防控的關鍵時局裡,有一個龐大的群體似乎有意無意被我們忽略了——中國近千萬癌症患者群體,正在這場戰「疫」中面臨兩難抉擇。對癌症患者和他,在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占據了非常大比重。預防炎症與感染,是癌症患者日常病情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但此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恰巧擊

2020年春節,恐怕是中國人有史以來最為冷清的一個春節了。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中華神州大地上疫情染紅了一片又一片地區。隨後,武漢「封城」,全國多地啟動疫情防控一級響應,感染人數與疑似人數層層升高,國家採取有力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可以說,整個庚子鼠年,中國人民都是在疫情發展與加強防控的緊張情緒中度過。

就在這人人緊張,全民防控的關鍵時局裡,有一個龐大的群體似乎有意無意被我們忽略了——中國近千萬癌症患者群體,正在這場戰「疫」中面臨兩難抉擇。

對癌症患者和他(她)的家人們來說,與癌細胞的拉鋸戰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疫情襲來,硬生生將抗癌治療與防疫生活割裂開來。進則感染,退則「棄療」,肺炎疫情下,被圍困的癌症患者究竟面臨怎樣的現狀,又應該如何自救?

炎症及感染,本就是癌症患者的一道「生死符」

未言生,先言死。回顧癌症患者致死原因的統計分析,腫瘤進展並非導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患者自身的炎症及感染(包括病情進展引發及細菌、病毒、免疫性炎症等),在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占據了非常大比重。

預防炎症與感染,是癌症患者日常病情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但此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恰巧擊中了癌症患者的弱點。

(1)免疫力下降,癌症群體成為病毒疫情最易感人群

化療、放療、部分靶向治療、甚至手術後的恢復期……這些用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手段,統統都存在一定副作用(骨髓抑制最為典型),會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造成一過性打擊。

即便是未經上述治療的癌症患者,由於癌細胞對人體的長期消耗,人體免疫系統同樣會表現出受到抑制的狀態。在臨床上而言,患者血常規中,淋巴細胞常常低於正常值;或是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低於正常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低下。

於是,癌症患者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軟柿子」,稍不留神就容易被新冠病毒趁虛而入。

(2)免疫力低下,除了易感外,癌症患者死亡率也遠高於一般患者

不僅僅是感染率遠高於常人,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中,癌症患者同樣屬於「弱勢群體」,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未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

截止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未明確有效的治療藥物。在各大隔離醫院收治的患者治療中,大多採取對症支持治療與經驗性抗病毒藥物治療。

在這樣的治療方案下,患者自身免疫情況就成了對付病情的重要補充。而癌症患者自身低下的免疫力無力控制來勢洶洶的病毒感染,病情更加容易發展為危重情況,死亡率大幅升高。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肺部作為我國第一大癌症高發部位,同時因肺部血管、血液交換豐富,也是癌細胞最容易產生轉移的器官之一。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炎症與肺部腫瘤共同進展,很容易造成疾病爆髮式進展。

甚至連SARS期間「屢立奇功」的激素,在癌症患者面前也要三思而行。激素的作用在於穩定肺部功能,緩解因重症肺炎帶來的相關症狀。然而激素的副作用之一卻是降低人體免疫力,炎症穩定了,癌細胞卻大幅進展,激素的使用同樣可能得不償失。

(3)易感染易死亡,還得總往人堆里跑

所謂的「人艱不拆」,就是疫情肆虐中癌症患者的真實寫照。作為易感染又易死亡的「特殊群體」,癌症患者本該安心呆在家裡,等待疫情控制後再視情況外出。

然而癌症患者面臨的卻是複雜多變的病情變化,對於部分癌症進展期的患者而言,病情的變化很可能是以「周」為單位,甚至以「天」為單位。

這個時候,在家觀察無疑是不現實的選擇,唯有赴醫院就診才是控制病情的唯一選擇。於是,疫情爆發期間,大量患者聚集醫院成了無法避免的矛盾問題。

(4)「癌燒」還是病毒感染?傻傻分不清楚

到目前為止,發燒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重要的表征,也是疫情防控中分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手段。

但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引起發燒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甚至對於處在癌症進展期的患者,由於癌症負荷較大,也可能存在每天定時發燒的情況。這樣的所謂「癌燒」一旦與疫情混淆,對癌症患者來說就成了兩難的選擇題:

出現發燒,貿然去醫院診療,很可能不幸感染,造成病情爆發;如果不去,那麼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風險,可能把病毒傳播給家人。

等等問題,不一而足。一句話來說,癌症患者2020年的春節,太「南」了。

「缺醫少藥」,癌症患者面臨的實際問題遠不止這些

從臨床角度說完癌症患者面臨的疫情問題,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有更多難題等著他們,堪比抗癌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

抗癌明星,同時也是血液腫瘤方面的患者意見領袖「柱子哥」,4號在公眾號上發布了一篇推文,叫做:疫情之下:無血可用的癌症病人

全文用幾個標題描述了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的窘境:無血可用、無處可去、無路可走。誠然,不是每一位癌症患者都會在疫情期間出現急症,但對於那些出現急症的部分患者(這部分患者數量同樣可觀),貽誤的治療很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在咚咚腫瘤科APP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里,我們遇到了非常多這樣的患者。

(1)腫瘤醫院缺少醫生,部分患者病情貽誤

(2)患者發熱問題

(3)受疫情影響,治療時間延後

(4)患者取藥困難,無法獲得及時治療

(5)患者防疫防護措施成問題

當然,我們一一列出這些問題並不是指責腫瘤醫院和腫瘤科醫生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有任何過錯。相反,我們為所有奮戰在疫情第一線和為腫瘤患者謀福利的醫生們報以最大的敬意,你們辛苦了!

這些問題,僅僅是希望相關管理部門能實實在在的考慮到癌症患者們面臨的問題,在疫情控制之餘,給患者們帶來更多的治療保障。

可能有限,但是非常有用的癌症患者「自救」指南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對抗病毒,對癌症患者的醫療造成影響無可避免。

這一點我們充分理解。我們提出「自救」指南的第一點,就是代表癌症患者們向相關管理部門做出呼籲,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恢復正常醫療秩序之後,適當對癌症患者這個特殊群體做出一定傾斜,避免癌症患者治療處於長期無序的狀態,保障癌症患者正常就醫和治療的權利。

除此以外,上文中患者遇到的常見問題應該如何應對?我們引用國內癌症治療頂尖專家,CSCO主席李進教授的觀點[1],對大家進行解答。

(1)腫瘤患者最關心的問題:由於疫情影響,適當推遲治療可行嗎?有什麼注意事項?

受疫情防控影響,城際間的旅行受到限制,癌症患者的就診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旅途中受病毒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最好就近診療,避免長途就醫。

對於擬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若近期內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惡性腫瘤患者(也就是進展速度比較慢的患者)和經綜合治療處於惡性腫瘤緩解期的患者建議暫緩手術治療。

對於近期進展較快的惡性腫瘤患者,應在全面詳細評估患者身體狀態及手術風險後,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開展手術治療。考慮到疫情防控影響,手術儘量選擇在當地進行。

對於惡性腫瘤危重或惡性腫瘤嚴重併發症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應在充分評估患者免疫狀態,排除接觸病毒感染患者的前提下開展手術治療,治療期間建議加強傳染病防護,特別要減少親友探視,確保患者圍手術期安全。

對於擬行放化療的患者,若身體狀態正常則再次詳細評估化療風險後進行系統化療,仍建議在駐地化療,避免長途旅行。

對於年老體弱、多次化療免疫狀態欠佳的患者,建議推遲一段時間,或適度減少化療藥物劑量和/或延長化療周期。對於術後輔助化療或腫瘤緩解期化療患者,建議在確保不影響腫瘤預後的前提下適度延後化療時間,特別是術後病理提示預後較好的患者。

另外,化療強度要較以往適當降低,避免因化療導致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的損害。因為近期醫院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控制新冠肺炎,化療的毒副反應的治療有可能會因防控新冠病毒性肺炎的工作耽誤。

也就是說,排除身體不可承受或不是急需治療的情況,該做的治療還是可以及時做,但需要考慮適當降低治療劑量避免副作用,同時確保不接觸病毒傳染源。

(2)應對疫情,特別是腫瘤患者容易感染的現狀,患者應該如何做好自我保護?

由於應對疫情、醫療支援、物質保障等相關原因,醫院檢查、檢驗以及各種治療等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疫情特殊時期,建議患者減少就診次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對於有相關疫區接觸史的腫瘤患者,建議暫時不要前往腫瘤專科就醫,需要居家隔離14天後再行就診。強烈建議不要隱瞞病史及接觸史,避免給患者本人和家屬以及他人帶來巨大健康風險。

如急需就診,則建議就近就診,儘量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對於複診的患者,建議與原就診科室醫療團隊取得聯繫,經主診醫生評估病情後,酌情安排後續治療。

此外,目前網際網路技術已經非常發達,面對大部分不需要面診的疾病問題,患者都可以通過相關網際網路APP進行就診或隨訪,保持與醫生的溝通。

最後值得提出的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離,目前國家已經採取了重大措施控制其傳播,預計疫情能夠很快地得到緩解。

(3)如何分辨「癌燒」或是感染導致的發燒?如何妥善處理癌症患者發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合併輕度乾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症狀,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狀少見。約50%患者在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

而癌性發熱是惡性腫瘤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出現的直接與癌症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和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癌性發熱以中低度發熱為主,發展慢,病程長。

二者之間的鑑別主要看肺部是否出現炎症(病毒性肺炎特有的表現)和核酸檢測是否為新冠病毒陽性。通常還有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接觸史,這對早期鑑別診斷也很重要。

對於72小時內有發熱的腫瘤患者建議前往當地綜合醫院發熱門診進行就診排查,確診為符合病例定義的疑似病例後,應立即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

因為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比較高,通常發生在起病後的一個月以內。有基礎疾病和體質差的患者治癒的可能性很低。而腫瘤的治療可能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有數年時間。因此,應優先處理新冠病毒性肺炎,腫瘤疾病相關問題待隔離排除後可經腫瘤專科醫生會診後綜合診治。

對於明確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普通發熱患者,建議綜合醫院感染科系統診治,病情平穩後轉入腫瘤專科進行抗腫瘤治療。

對於明確由於腫瘤放化療等抗腫瘤治療後因免疫狀態下降導致發熱感染的患者,建議腫瘤專科聯合感染科、呼吸內科等多學科會診後,由腫瘤科負責系統綜合治療。



參考資料:

[1] 醫脈通腫瘤科 《李進教授:疫情當前,不要讓癌症患者「雪上加霜」》 2020年2月4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