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壽命:考古發現改寫認知,中醫果然功不可沒

歷史評談 發佈 2024-05-04T23:09:15.367725+00:00

關於中國古人壽命,學者林萬孝研究指出,商朝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此後周秦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 、宋代30歲、清代33歲 、民國35歲,因此平均年齡上看,「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非常隨機」。

關於中國古人壽命,學者林萬孝研究指出,商朝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此後周秦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 、宋代30歲、清代33歲 、民國35歲,因此平均年齡上看,「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非常隨機」。

由於古代嬰兒夭折率較高,兼之戰亂等因素,導致非正常死亡較多,必然會拉低人均壽命,因此平均年齡並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歲,也就不能得出「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非常隨機」的結論。

更為重要的是,考古發現正常古人的壽命超出想像。考古揭示,漢代存在大量80歲以上的老人,宋明存在大量60歲以上的老人,比例不比現代低。因此,只有中醫、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並不隨機。

尹灣漢墓簡牘:80歲以上占比3.26%

1993年,在江蘇連雲港東海縣,考古發現「尹灣漢墓群」,出土了不少簡牘,其中一份是西漢晚期的人口資料——《集簿》。

《集簿》第十五行:男子七十萬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萬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萬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歲以下二十六萬兩千八十八......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萬一千六百七十人。

也就是說,漢代該地區人口140餘萬,80歲以上的有33871人,90歲以上的有11670人。其中,80以上的老人,在該地區占比3.26%,第六次普查時全國為1.57%;90以上的老人,在該地區占比0.84%,第六次普查時全國為0.15%,可見承平時代的漢代正常人壽命不比現代人低。

除此之外,《集簿》也揭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男女比例失調,男比女多了將近2萬人。僅僅一地就相差2萬,那麼放眼西漢全國,差距無疑極其驚人,或許這也是西漢末年出現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從《集簿》記錄的情況來看,漢代平均年齡是不是如林萬孝所說的那般低,其實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唐宋明古人壽命:普遍能活到60歲

在我們的印象中,唐宋明名人享年鮮有不足40歲的,比如李白61歲、杜甫58歲、白居易74歲、王安石65歲、歐陽修65歲、蘇軾64歲、陸游85歲、楊慎72歲、王陽明58歲等,那麼這是個別現象,還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呢?

李燕捷的《唐人年壽分析》,對正史與墓志銘上記載了生卒的2944個唐人,作了統計分析,最終計算出樣本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7.55歲。

根據《宋詞鑑賞辭典》,生卒齊全的有137位,平均壽命高達64歲,其中很多都活過了70歲。

鄭麗萍的《宋代婦女婚姻生活研究》中,研究者根據4802篇宋代墓志銘的記載,考證了宋人壽命情況:享年51—60歲的宋人占比20.81%,61—70歲占比24.44%,71—80歲占比19.80%。最終,經過計算的平均享年,男性死亡年齡平均為60.69歲,女性死亡年齡平均為62.31歲。

學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壽命調查(見上圖),樣本接近2000人,可以看到平均壽命在65歲左右。

與宋朝大致相同,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詳見下圖,源於葛劍雄、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第四卷)》。

尤為重要的是,上述統計人群的享年,主要是較為富裕的一群人,他們不僅擁有較好的營養、衛生條件,而且還擁有更好的醫療條件,更有條件看中醫。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無疑是上述人群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國中世紀古人壽命:80歲以上占比0.8%

奇波拉的《歐洲經濟史》記載,1276—1300年英國1歲以上1000人存活情況,其中40歲之前剩下436人,50歲之前剩下311人,60歲剩下194人,70歲之前剩下81人,80歲之前剩下8人(詳見下圖)。

也就是說,針對1歲以上的人群,英國能活到60歲的只有19.4%,能活到80歲的只有0.8%,明顯不如尹灣漢墓簡牘記載的情況,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壽命情況。

中世紀的英國,生卒能被記錄在歷史資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同時通過英國也可以管中窺豹古代歐洲人的壽命,與英國相差不會太大,但他們壽命卻遠不如中國,背後無疑凸顯了中醫的作用與價值。

顯然,中國古人壽命超出想像,而且明顯比西方要高,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中醫管用,並非安慰劑,因此「只有中醫、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的並不隨機」。

如今,中醫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有人卻打著「科學」的旗號完全否定中醫,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壽命的客觀存在的東西,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