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相聲里 竟能唱出北京幾十種糕點

天津百澤旅行 發佈 2020-02-09T19:59:07+00:00

攝影/DC zhang從前,北京人的「時序食單」極為嚴格,天子腳下,吃塊自來紅也要有形式感,做個藤蘿餅也有一番說辭。

疫情期間請減少出行,跟著百澤醬雲旅遊、看美食、漲知識吧!

百澤全域旅遊 天津專業地接社

北平,沒餑餑不過日子


說相聲的天津人郭德綱,唱過一首老北京的太平歌詞,叫《餑餑陣》:


花糕、蜂糕、千層餅

請來了大八件兒的餑餑要動刀兵。

核桃酥、到口酥親哥兒倆,

薄鬆餅、厚鬆餅二位英雄。

雞油餅、棗花兒餅親姐兒倆,

桃酥餅、油糕二位弟兄……


▲龍大嬸家的桃酥餅(上)與牛街的龍福餅。 攝影/何嶸


一首太平歌詞,數了幾十種老北京點心,有甜有咸,有葷有素,唱得人滿嘴流哈喇子,聽完就得直奔餑餑鋪。


老北京所謂的餑餑,即糕點,是老北京離不開的社交神器。舊時北京人崇尚禮儀, 走親訪友、婚喪嫁娶,都靠餑餑交際。去四姑姑家聊點閒話,裝個餑餑匣子;去二大爺家借點東西,裝倆餑餑匣子;多少年不來往的遠房親戚突然造訪,甭管好事壞事,臨走之前,務必讓帶走幾袋子零食白酒——再提倆餑餑匣子。

不帶餑餑就出門,顯得不懂事兒。親朋好友會在背後議論:沒里兒沒表兒的。


▲老一輩講究,餑餑都拿匣子裝;年輕人就比較簡單,打包盒就行。 攝影/盧文

北京人好排場,講規矩,吃東西時尤甚。餑餑不能亂買,要跟著時令吃:

二月吃碎蜜供;三月吃紫蘿餅、玫瑰餅;四、五月的粽子、五毒餅不能錯過;六月的綠豆糕亦不可缺席;七、八月買自來白、自來紅;九月花糕、十月芙蓉糕;十一月的薩其馬很重要;臘月里,梆硬的糖瓜要上供;正月里,元宵不吃不吉利。


▲粗糧餑餑。 攝影/何嶸


▲老北京名點自來紅與自來白。這是多少北京孩子的童年記(噩)憶(夢)啊。 攝影/DC zhang

從前,北京人的「時序食單」極為嚴格,天子腳下,吃塊自來紅也要有形式感,做個藤蘿餅也有一番說辭。很多「窮講究」沒意思,唯有藤蘿餅值得一提。


藤蘿餅這種點心,如今極少見了,非常可惜。它是北平人與夏天溫柔的約定。


美食家唐魯孫在文章中寫過,夏天時的丁香藤蘿,引得狂蜂醉蝶回舞,餑餑鋪門口就貼起「新添鮮藤蘿餅上市」的紅紙條。藤蘿餅和鮮花餅有些相似,只是把玫瑰換成了藤蘿花,氣味更加清新,口感酥鬆香甜,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花瓣在口腔中零落成泥。夏日午後,一塊餅、一口茶,優雅吃完,吐氣如蘭,一場下午茶几乎變成一種修行。


▲北京的鮮花玫瑰餅,餡兒換成藤蘿花,就是藤蘿餅。攝影/何嶸

家境好的人家親手做藤蘿餅,最有樂趣。他們往往有一個乾淨的小院,院裡支了爬架,種了一株紫藤。夏天的傍晚,坐在爬架下賞月看花,一日一日看著紫藤逐漸含苞,歲月靜好。待到似開未開,便摘花,洗凈,和油脂丁、白糖、松子拌勻,包上油皮,放到鍋里蒸。點心蒸好,像包子,但是味道比烘烤的細膩、噴香,還多了浪漫的味道。

如今的藤蘿餅,大董烤鴨做得不錯,只在夏天供應。大董價貴,普通人可選桂香春——一家開了二十多年的連鎖點心店。味道也還不錯,只是不如大董的細膩。


▲稻香村的糕點。其實現在很多胡同里的老北京,也常去稻香村買點心。 圖/圖蟲·創意

其實說來說去,稻香村實在是個不錯的品牌,最大的優點就是便民、點心全,《餑餑陣》里提到的點心,稻香村多一半有售。它還兼賣主食和熟食,蒜腸、素什錦甩超市的品牌貨八條街。

最近幾十年,各地同胞對北京點心有兩個誤會:一是認為北京沒有好點心——這是當年周作人寫文章說的,好多人就真信了;二是外地朋友對北京點心的認知,完全被「稻香村」一葉障目,不認別家,這讓北京點心有點尷尬。

外地朋友認稻香村,其實北京人也認。逢年過節,本地人互送稻香村,沒毛病。只是老北京人不甘心

百澤全域旅遊,專業天津地接旅行社

優惠的景區門票、演出門票

關注我們!隨機送粉絲福利哦~

咱們明天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