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血液里,流淌著麻辣火鍋的味道

915精彩青島 發佈 2020-01-24T14:59:02+00:00

成都因織造蜀錦而得名「錦官城」,又因城中盡種芙蓉花而有「蓉城」之稱。」把成都比作驕奢的羅馬帝國,似乎有些苛刻,但成都人喜好享樂,崇尚美食,是確有的事。


說火鍋,繞不開四川;說四川,必說成都。


成都因織造蜀錦而得名「錦官城」,又因城中盡種芙蓉花而有「蓉城」之稱。這些稱謂流露出的是這座城市的風雅氣質,而以火鍋為代表的川香美食,則為它增添了幾縷人間煙火氣。



川民以食為天


汪曾祺曾說:「在我到過的城市裡,成都是最安靜最乾淨的。在寬平的街上走走,使人覺得很輕鬆,很自由。成都人的舉止言談都透著悠閒。這種悠閒似乎脫離了時代。


這種安逸之風,在特殊時期難免顯得突兀。抗日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身處成都的何其芳憤然寫了一首詩《成都,讓我把你搖醒》:「這裡有著享樂、懶惰的風氣,和羅馬衰亡時代一樣講究著美食。」



把成都比作驕奢的羅馬帝國,似乎有些苛刻,但成都人喜好享樂,崇尚美食,是確有的事。


生於四川成都的小說家李訪人說:「中國人對於吃,幾乎看得同性命一樣重。這不但洋人不能理解,就是我們自己,亦何嘗了解得許多!」


中國人不僅愛吃,還把無盡的處事待人的哲學融入飲食中。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喜歡以烹飪比擬統治。《呂氏春秋·本味篇》記伊尹以至味說湯,把統治哲學比喻成食譜。



另一個更生動、流傳更廣的表述就是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而在中國,成都人對於「吃」的喜愛恐怕又是各地中人的翹楚。


自古以來,有關四川自然風物、飲食文化的記載很豐富。西晉人左思在《三都賦·蜀都賦》中有「金曇中坐,餚煙四陳。觴以清醵,鮮以紫鱗」的描述,說明川菜在漢晉時期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東晉常瑕撰有《華陽國志·蜀志》,其中記載:「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


《巴志》中記載:「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芙,蔓有辛蔬,園有芳龍、香茗、 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者有桃支、靈壽。」


唐宋時期的《太平廣記》《東京夢華錄》及元、明、清時期的《歲華紀麗譜》《蜀中廣記》《醒園錄》等典籍,裡面都有關於四川食譜、食風、食俗的記錄。


△對於部分成都人來說,鴛鴦鍋是禁忌


川渝餐飲業隨鹽、糖、茶葉等中轉貿易的繁榮而發展,以口味多樣為主要特色。


人們常把川菜的特點歸納為「麻、辣、燙」,認為川菜以麻辣見,這當然不錯。但川菜並非以麻辣壓其他味,而是很重視味的變化。川菜調味多樣,取材廣泛,自成體系,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


據清代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在那時,食椒已經成為川人飲食的重要特色,這一食俗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因素。



據學家考證,早在秦統一六國、攻取蜀國時,花椒一類的辛香調味品已經是巴蜀地區的風味特產。《華陽國志·蜀志》曰:「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這是以八卦方位、陰陽五行之說來來解釋蜀人口味的成因,不免為今人一哂。


從氣候環境上來解釋這種好食辛辣的口味,也許更能被大眾接受。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溫熱潮濕,當地人進食辛辣芳香的食物,得以刺激味覺,攝入對身體有益的養分,滿足人體代謝的需要,抵禦疾病的侵襲。



川渝辣椒、花椒及相關製品繁多。辣椒製品就有泡椒、辣椒麵、紅油辣子、辣椒醬等;花椒製品有花椒油、花椒麵等,各具風味。


川菜文化中,成都火鍋是一大特色。火鍋既是一種美味佳肴,又是一種烹飪方式,表現了中國飲食烹飪之道的包容性與和諧性。


成都火鍋集麻、辣、燙、鮮、脆、嫩於一身,上至高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喜食。


雖然不比其他碟菜精緻講究,但熱氣騰騰的一口鍋,能夠將原料的新鮮和湯料的入味發揮得淋漓盡致。吃火鍋時的那股酣暢爽利的氣質,仿佛也融入了川人的骨血中。


△四川火鍋底料的各式香料,一定要充足才夠霸味


四川火鍋溯源


成都平原,四川話叫作「川西壩子」。這裡有自古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縱橫,農業發達,物產豐饒,素來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因水系發達,這裡的人常年與江河打交,造就了當地人對水的依賴。四川火鍋的出現,就與這樣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關。


當時主要的貨物運輸依靠船運,帶動了沿江流域的飲食文化相互融合、推陳出新。


據《瀘州航道志》記載,宜賓至重慶段長江沿岸有一個叫小米灘的地方,位於瀘州下游,是瀘州與重慶間的枯水險灘,被稱為「咽喉險灘」。



一日之晨,無論從瀘州出發到重慶,還是從重慶出發到瀘州,到達小米灘時都快要天黑了。因此,船工經常在小米灘停船夜宿。


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船工們乘坐小船,日復一日地穿梭在時寬時窄的河道里。月夜停泊時,為了充飢,也為了驅寒,他們在灘壩上以野炊形式生火煮飯。


道具條件簡陋,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投入各種蔬菜,再加上辣椒、花椒祛濕。這便是川渝火鍋的雛形。


船工們發明這種吃食,方便又美味,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風靡至今。


小米灘是火鍋起源地的說法,最早記載於1994年出版的李樂清編著的《四川火鍋》。書中《四川火鍋的起源》一文指出,四川的火鍋出現較晚,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四川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火鍋。


△麻辣鮮香的鍋底


還有一種較為新近出現的說法,提出川渝火鍋起源於自貢鹽場。


自貢因鹽成邑設市,而抽取地下鹽滷的動力,除了人力就是大量的役用牛。汲鹵、輸鹵、短途運輸煤、載鹽都需要用牛,於是牛肉、牛雜供應充足,川菜中的水煮牛肉和煮牛內臟的麻辣火鍋應運而生。


當時條件艱苦,鹽工們在工作之餘用餐環境簡陋,為了補充營養滿足體力勞動需求,選擇以簡單的火鍋烹調食用牛肉。


另外一種說法,則稱川渝火鍋起源在重慶的碼頭。


△一塊牛油為火鍋底料增加了靈魂


總之,初始形態的火鍋屬於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無論是在行船途中的架鍋野炊,還是在鹽場的就地取材,這種飲食方式一開始並不具備太多文化內涵,也未被記錄在方誌典籍中,這也導致現在人們對川渝火鍋起源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是成都火鍋起源時的狀態。這食俗沿襲下來,傳川渝等地,並漸豐富,成為當地特有的美食。



爾來四萬八千歲,歷歷物事被鐫刻在城市的街巷角落、樓房磚瓦,也被記錄在一口小小的火鍋里。


四川火鍋巴適得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