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沒擔當的皇帝

松竹散人 發佈 2020-02-13T14:17:12+00:00

讀明史可知,明朝缺乏擔當的皇帝有好幾位,遇到問題躲起來的有嘉靖、萬曆。曾有讓朱棣繼位的念頭,認為他最象自己,剛毅果斷,能征善戰。


讀明史可知,明朝缺乏擔當的皇帝有好幾位,遇到問題躲起來的有嘉靖、萬曆。

他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上朝,居於深宮之中治理天下,只聽匯報,奏章堆積蒙塵。蒼生的生存狀況全然不知,一味地修道服丹藥及纏綿女色,用宦官治國。

按照明朝歷史順序排在第一位的、最缺乏擔當的皇帝,應當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剛登基,皇位還未坐熱就急著削藩,聽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幾個書生的建議,把矛頭對準自己的家族骨肉。

先把沒有多少實力的兩個叔輩辦了,一個囚禁一個自殺。遇到朱棣這位皇叔,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這位皇叔,太祖在世時就很看好他,對太子朱標不滿意,認為太柔弱,朱標,也就是建文帝的父親。曾有讓朱棣繼位的念頭,認為他最象自己,剛毅果斷,能征善戰。只是礙於傳統的繼位潛規則和一些大臣的建議,才沒有變更。

朱棣跟隨太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為朱家天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應當這樣理解,你建文帝的皇位也有他的一份貢獻。

當時的朱棣為燕王,手握重兵,明太祖當時安排他鎮守北方邊疆,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相當於清末的袁世凱。

當時朱允炆在幾個書生的建議下,決定削藩主要就是針對他。

做為皇帝總希望政令統一,一言九鼎,不能政出多門,臥榻之側不讓他人酣睡,這也算是個削藩的理由。

但是你要削藩總要掂量下自身的實力,把握機會。盤點下自己所能利用的資源,能不能和他匹敵,有無必勝的把握,而不是頭腦一熱,就蠻幹。

發動一場戰爭,可不是小事,凡舉大事,既要度德量力,又要審勢擇人,這可是事關千萬蒼生和自家性命的事。

和朱棣一旦開戰,一直是敗多勝少,關鍵時刻又撤換了耿炳文,換上一個只會坐而論道的年輕之輩。敗局自然難免。



朱棣攻入南京,他原來身邊的大臣,包括原來支持他削藩的,轉而開門迎接朱棣,跪拜迎接,俯首稱臣。最後身邊幾個親近的人跟隨他出逃,當然也有個別的以身殉國的忠臣。

史書上評價,建文帝身邊的大臣轉而伺候朱棣,為失節。

失節一說也是不倫不類。官場本來就是名利場,天下是皇帝的,大臣就是打工的,給誰打工不是打,何況當時天下還是朱家的,只是換個內部人而已。

卻說建文帝,當時在戰事連連失利,焦灼不安,計將安出?詢問大臣,身邊的書生建議他「御駕親征」,他又不採納。

御駕親征,其實也算是一個辦法,當時在皇權至上的文化氛圍下,皇帝形象不管再不堪,都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天命所歸,正義的化身。關鍵時刻出征,可以振作士氣,他又怕死不敢去。

朱棣攻入皇宮,他並沒選擇自殺,而是逃跑了。下落不明。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逃跑且下落不明的皇帝。

縱觀歷史上戰敗的皇帝,一般來說都有兩個結局,一個是被俘,如李煜、如劉禪。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稱為亡國之君。

另一種就是自殺,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叫做臣死君,君王死社稷。

就像明末皇帝朱由檢一樣,死在煤山。死之前還要把自己的女兒殺死。

建文帝算是個悲劇式的皇帝,從爺爺手裡繼承過來的江山,守不住。

緣於自身局限,辦事不能度德量力,智不足以辨惑,德不足以服眾,就輕舉妄動削藩。失敗了一逃了之。

抗戰時曾流行過一個段子:身為軍人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守,不能守則降,不能降則死。唯獨沒有不能戰則逃。

士兵可以逃,將軍皇帝不能逃。



《明史》上對建文帝的正面評價是: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

好學習,比較厚道善良。太祖把這樣一個大明帝國交給他,是為難他。他是制度的犧牲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