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什麼顏色鑄成的?

舌尖上的美食攻略 發佈 2021-09-18T00:42:28+00:00

湖北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家園稱為「荊楚大地」,短短四個字,仿佛凝聚了千秋的浪漫與驕傲。她是火神祝融與青銅的旋舞,是寫在竹木之上的楚辭,是逶迤如江漢奔流的玉器,是雲夢魚躍,是鳳凰涅槃。

▲ 「曾侯乙」青銅連禁大壺,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風物君語-

荊楚大地的顏色

是楚辭在流淌


湖北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家園稱為「荊楚大地」,短短四個字,仿佛凝聚了千秋的浪漫與驕傲。


▲ 曾侯乙編鐘,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什麼是荊楚?


她是火神祝融與青銅的旋舞,是寫在竹木之上的楚辭,是逶迤如江漢奔流的玉器,是雲夢魚躍,是鳳凰涅槃。


▲ 青花四愛圖梅瓶,元,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青銅器、漆器、絲綢織物、瓷器……一件件楚地文物,造就了中國文物發現史上一個又一個高峰,也組成了光輝燦爛的——荊楚文化。


黯金生綠:青銅時代巔峰看湖北


「盤龍雄築長江邊,一睡三千五百年」,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商代盤龍城,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城市遺址。這個名字源自考古發現地黃陂區盤龍湖畔。這座幾乎和鄭州商城(商代早中期都城)同時期的城邑,被視為「武漢之根」,是武漢地區城市文明的奠基。


▲ 曾侯乙尊盤,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失蠟法是用融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敷上泥漿預留孔洞後製成外范,乾燥後,高溫燒制,蜂蠟融化後由孔洞排出成為空腔,後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即成。 攝影/動脈影


青銅,是當時的「國之重器」。盤龍城則是商朝向南方推進的軍事重鎮。湖北青銅從何來?早在4000年前,先民就開始在長江中游南岸的大冶銅綠山露天採礦。商周時期,這裡已有深達百米的礦井。源源不斷的青銅被發掘出來,再送到盤龍城冶煉鑄造。遠至安陽殷墟、寶雞的西周墓地、近到著名的曾侯乙墓,都用到來自盤龍的青銅。這裡,是曠古青銅時代的有力支柱。


▲ 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提梁卣(yǒu),商代,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盤龍城時期的青銅器,並不多見後來楚地青銅器的繁複多姿,而是頗具中原地區的恢弘大氣。


如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提梁卣,鑄造精緻、紋飾細密,是早商時期目前所知最早的銅卣,也是我國已知最早使用分鑄法鑄成的青銅禮器;李家嘴2號墓出土青銅鉞(yuè),是軍事權力的象徵,通高41.4厘米、刃寬26.7厘米,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鉞。這兩件瑰寶,正應了那句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

▲ 李家嘴2號墓出土青銅鉞,商代,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盤龍城只是楚地青銅時代的開端,這之後,楚人攻取江漢平原,以大冶銅綠山所產青銅為根基,逐步崛起。楚人的浪漫精神,也讓青銅的厚重隨之起舞。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再加以楚人銳意進取的精神,就意味著超越。一個青銅時代的巔峰,自此而始。


▲ 曾侯乙銅建鼓座,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來自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青銅器,是湖北青銅器的代表。曾國雖然是周天子的封國,卻處於楚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其青銅器也兼具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兩者之美,日用器具的精美考究和禮器的繁複精美,都做到了極致,因此,也很難用一兩個詞去概括形容。


國寶曾侯乙編鐘之外,有巧妙的古代「冰箱」曾侯乙銅鑒缶;有一鼓作聲,群龍齊舞的曾侯乙建鼓底座;有用失蠟法、焊接等高級工藝製成的曾侯乙尊盤,其玲瓏展卷,婉轉曲折,實在難以用語言描摹。


▲ 青銅鹿角立鶴,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曾侯乙墓青銅器,也不乏簡約沉凝的力量。青銅鹿角立鶴,是否曾撐起過當時曾候座下的懸鼓,已不得而知,卻以同款雕塑的身份,在兩千多年後的隨州火車站前沉默肅立,成為一座新生古城的象徵。

向左滑動

▲ 越王勾踐劍,春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這個青銅時代的巔峰,同樣見證了楚人發展的巔峰。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這一對老冤家,也不免「身處異鄉」,都在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出土,相距不過兩公里,展廳更是近在咫尺,為楚人刻下一段「篳路藍縷以處草莽」,開拓江漢平原,進而一統長江流域的千秋史詩。


紅黑間彩:顏色在漆器上跳舞


荊楚大地的青銅器,融合了中原文化的肅正與荊楚文化的飛揚。而匯聚了陶器、雕刻、書畫等諸多藝術的後來者漆器,更能完整地代表楚文化的高峰。


▲ 漆方盒局部,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所謂「朱畫其內,墨染其外」,製作漆器,要用割取自漆樹的生漆,和木質、竹質等不同材質的胎器。湖北位於我國漆樹分布核心區內,也生長著繁茂的竹木,製作漆器的傳統,可上溯至四千多年前的石家河時代。這種藝術在戰國至西漢年間達到巔峰,其後一直綿延不絕。即便是今日,恩施的毛垻漆和十堰竹溪的生漆,依然是馳名全球的中國特產。


▲ 彩繪對鳳紋漆圓耳杯,戰國,荊州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漆器這一曲明快沉凝交織的紅黑二重奏,不同於青銅器的博大嚴肅,真正把藝術寫進了楚地人的生活:居家生活里的盒、盤、奩、梳;用於起居的幾、案、臥床、枕;供宴飲的壺杯碗筷、琴瑟笙簫;乃至文具盒、毛筆、削刀鞘等文書工具……楚國人,什麼都能拿來做成漆具。

向左滑動

▲ 彩繪龍鳳紋漆盾,戰國,荊州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楚人把浪漫書寫在生活的每一處,如圓奩上彩繪的《車馬出行圖》上,便可見極為尋常卻有趣的生活。就連楚人的死後世界裡,也有姿態神異的鎮墓獸、羽人、飛鳥、臥鹿相伴,讓我們得以一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獨特生死觀念。


▲ 《車馬出行圖》局部,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善於奇思妙想,在不可能間得窺玄妙的楚文化,尤在一件全長不過五十多厘米,通高僅十五厘米的木雕座屏里得以呈現。座屏周邊蟒蛇青蛙懷繞,屏面則鏤空透雕出鳳、鳥、鹿、蛇互相穿插,彼此爭鬥的姿態,形象飛動,跳躍宛轉,猶如一曲迴響的舞蹈,真可以說是大千世界濃縮於一方寸之間了。


▲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局部,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脂白青碧:玉器串起荊楚歲月


溫潤的玉器,是一條貫穿荊楚文化的線,從新石器時代久遠的圖騰,到春秋戰國的浪漫舒展,再到明代梁莊王墓里的「金玉滿堂」。這條線如同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環環相扣,綿延不斷,時刻映照著荊楚文物的文脈。


▲ 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戰國,湖北省博物館藏。它打破了商周時期「一坯一器」的工藝傳統,將玉的各部分單獨雕琢,再串連成一件,堪稱鬼斧神工。 攝影/動脈影


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家河文化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遠古南方文化的看法。什麼是石家河?這得從雲夢澤說起。霧靄蒼茫的雲夢澤,存續時間約為7000餘年,鼎盛時面積約有6.6萬平方公里,東至蘄春,南抵洞庭湖,西起枝江,北達荊門、天門一帶。石家河古城便是雲夢澤西北側的港口城邦,是最深入雲夢澤的台地,擁有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


▲ 玉人頭像,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芝加哥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玉器大都屬於祭祀用品,說明石家河可能不僅僅是工商業中心港口,而是雲夢澤區域乃至整個長江中游平原的宗教、文化、權力中心。玉器里特別有一件新石器時代鳳形佩與其他精美的鳳形玉器,可能便是楚文化里鳳圖騰的源頭。


▲ 鳳形佩,石家河文化,新石器時代,國家博物館藏。 攝影/動脈影

玉器同樣象徵權力,在中原與楚文化交織的盤龍城遺址,便有李家嘴2號墓、3號墓分別出土的兩件大玉戈。其中3號墓的玉戈長94厘米,寬11厘米,厚僅0.5厘米,是目前所見中國歷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與青銅鉞一樣,是軍事統率權的象徵,而另一件綠松石鑲金片龍形飾,則是中原文化系統所見最早的成型金器。


▲ 綠松石鑲金片龍形飾,商代,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攝影/動脈影


春秋時期,孔子說君子比德如玉,將玉石的美感推崇到極致。玉自此被賦予新的意義,從祭祀與神權中跳脫出來,為人的精神畫龍點睛。春秋戰國時期,在湖北多地出土的玉器,多有雲紋舒展,龍鳳起舞的特徵。藝術和時間的力量,凝結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