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專為吞併鄰國而建立,僅存在16年便被取消

文史磚家 發佈 2020-02-27T20:18:00+00:00

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曾在二戰前夕建立過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即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但僅過了16年時間便將它撤銷。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它們在1991年時全都宣布獨立,從而導致聯盟的最終解體。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曾在二戰前夕建立過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即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但僅過了16年時間便將它撤銷。那麼,蘇聯為何要組建這個「短命」的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西北部,北鄰摩爾曼斯克州,東北與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接壤,東部瀕臨白海,南接列寧格勒州、沃洛格達州,西部毗連芬蘭的拉布蘭,面積約17.4萬平方公里。卡累利阿總人口約62萬,其中俄羅斯族占73.6%,卡累利阿族占10%。卡累利阿本是芬蘭的領土,它之所以併入俄羅斯,完全是蘇芬戰爭的結果。

原來,在沙俄帝國崩潰後,曾遭受其殖民統治長達百餘年的芬蘭(1808-1917年),在德國的幫助下獲得獨立。芬蘭重獲獨立後,採取聯德抗蘇的政策,並積極整頓軍隊,時刻防止蘇聯的入侵。鑒於芬蘭對蘇聯採取敵視態度,加之它的南部邊境靠近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由此對後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防止德國經由芬蘭進攻列寧格勒,進而占領莫斯科,從上世紀30年代起,蘇聯多次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期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邊界危機,必要時還計劃通過武力消滅芬蘭,使其重回屬國的地位。對於蘇聯的企圖,芬蘭持續以外交手段來與其周旋,儘量避免戰爭,但同時卻在國內加緊備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形式擊潰波蘭,蘇聯擔心德國不久便會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經由芬蘭進攻蘇聯,遂在當年10月邀請芬蘭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在這次會談中,蘇聯除了建議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護芬蘭灣外,還提出一項互換部分領土的要求。

​按照這項要求,蘇聯建議芬蘭將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並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與此同時,蘇聯還要求租借芬蘭的漢科半島30年,每年租金800萬芬蘭馬克。作為對芬蘭的「補償」,蘇聯表示願意將奧涅加湖西北部的領土割讓給它,面積是芬蘭割讓領土面積的2倍。

從表面上看,這項領土互換要求對芬蘭有利,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因為,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一旦丟失後果難以想像。正因如此,芬蘭一口回絕了蘇聯的要求,堅決不肯割讓一寸土地。芬蘭的強硬態度惹惱了史達林,就在會談破裂後14天(1939年11月26日),蘇聯便一手炮製「曼尼拉炮擊事件」,然後以此為藉口全面進攻芬蘭,「蘇芬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在近4個月的戰事中,蘇聯總共投入120萬兵力進攻芬蘭,而後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傾盡全國兵力20萬進行抵抗。雖然兵力對極為懸殊,但在國防委員會主席曼納海姆元帥的指揮下,芬蘭軍隊化整為零,利用天氣和地形優勢跟蘇軍大打游擊戰,竟然讓後者付出37.5萬人陣亡、傷者無數的慘重代價,而本方傷亡人數僅有2.6萬人,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然而芬蘭雖然擁有頑強的抵抗意志,但終因國小民寡,最終在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情況下,還是輸掉了這場戰事。1940年3月,芬蘭在瑞典的斡旋下,跟蘇聯簽訂和平協定,被迫將整個卡累利阿地區割讓給蘇聯。除此之外,芬蘭還割讓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及部分薩拉地區,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30年。

​早在蘇芬戰爭結束前,蘇聯便組織起以芬共領導人庫西寧為首的偽政權-「芬蘭民主共和國」,準備在吞併芬蘭後將其扶立為傀儡政府,然後讓它按照波羅的海三國的模式併入蘇聯。雖然并吞整個芬蘭的計劃沒有實現,但在戰爭結束後,蘇聯還是以芬蘭割讓的領土為基礎,組建起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

作為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卡累利阿存在的目的,無非是蘇聯最終吞併芬蘭的跳板。然而,不久後發生的蘇德戰爭打亂蘇聯的計劃,而芬蘭則在德國的幫助下,於1941年收復甦芬戰爭中丟失的土地。雖然蘇聯在1944年重新奪回上述地區,但由於它正集中精力解放東歐、進攻德國,再加上新成立的芬蘭政府採取對蘇友好態度,最終使得蘇聯放棄并吞整個芬蘭的計劃。

​由於芬蘭成功地保住獨立地位,因此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大。考慮到這種情況,1956年7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撤消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將其併入俄羅斯聯邦,並改名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由此,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消失。

資料來源:《列國志:芬蘭》、《蘇聯歷史檔案選編》、《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