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彥| 大疫當前,《傷寒論》的核心方法盡在此篇

雷濤醫師 發佈 2020-02-03T13:15:23+00:00

關於《傷寒論》的臨證心法,簡而言之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 陰陽病位 淤堵 【一】陰陽 先說陰陽問題。 這裡演示的辨證法度,是通過精研《傷寒論》的辨證組方規律,將所有方證條文拆分縷析,探微索隱,從而總結出來的一套儘量忠實於仲景法度的臨證作業系統。

原創 劉希彥


文:劉希彥

在《傷寒雜病論》的原文中,張仲景極少講臨證的心法,零散的涉及過一些,並不系統。方法後面的原理也極少言明。此書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數沒有心法的武林秘籍,歷來但憑習學者各自參悟。加上經歷代傳抄又是一本殘缺和順序錯亂的書,且有後人加上去的很多文字,這就讓習學者更加困難。破解《傷寒論》的臨證原則和具體而微的組方心法,歷來是經方界的難題。若不能破解仲景的臨證心法和組方原理,終不得源頭活水,自然很難如仲景般組方千變萬化,靈活的應之於萬病。

本人不敢說完全還原仲景之法,畢竟有一部分問題書中並未言明。但也絕不敢背離原文的語境,亦不敢涉及原文不涉及的理論,總之不自欺不造作。經典雖難讀難解,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總有線索。只要對經典有基本的誠意,不妄生枝節,不妄立名相,便能以誠通微。

醫學離不開實證,這套理論本人多年實證下來療效更高,且便於學習和操作,方敢拋磚引玉。

關於《傷寒論》的臨證心法,簡而言之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

陰陽 病位 淤堵


【一】陰陽

先說陰陽問題。

《傷寒論》里對於陰陽的判斷,落實到臨證是指人體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說是氣血的多少。

《傷寒論》臨證的第一原則就是陰陽原則,正確判斷人體的能量(氣血)水平,關係到組方用藥的大方向。

陰陽既然是由能量的多少來判斷,就好比油箱裡的油,油充足自然是陽,油少自然是陰。人體的油箱怎麼看?最直觀的就是脈象,也就是用血管里血液的充實度來判斷陰陽是最準確的。既然判斷陰陽最直觀的是看血管裡面血液的充實度,那這個充實度怎麼衡量?

諸如細(形狀細)、弱(弱小或無力,不任按)、虛、空、芤(此三者皆可理解為按之空虛,而程度不同)之類血管里血少的脈是陰證的脈;反之,實(按之比正常態更充實,沉取不虛)、盛(來勢盛大)、滑(來去如走珠、流利且如珠子般有圓鼓態)之類的脈則是陽證的脈。

需要注意的是,脈象沉(位置偏沉)、遲(跳動慢或不流利)、緩(過於緩和),一般來講指的是脈的狀態,並不是反應血液充實度的準確數據,所以哪怕出現這些脈象,只要血管里的血是充實的,也不可斷為陰證;反之,哪怕脈象躁(躁動不安)、數(速度快)、疾(急而偏有力),只要血管里血少,要麼是陰證,最多也就是陰虛陽亢,不可斷為純陽證。所以血管里血的多少是判斷陰陽的直觀標準。

我們在取脈的時候可以把脈當成一根水管來看,水管里水的充實度,通過你的手去感知就可以。脈以不沉不浮、虛實快慢適中,從容有神為貴。脈上偏陽還是偏陰,是以虛擬的居中值來評估的。需要注意的是,越往夏至走,脈象會浮盛一些;越往冬至走,脈會沉實一些。一天中亦然,午時浮盛;子時沉實。飯後、運動後脈偏盛。只要偏差不是太大,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能量貴在居中。能量過於實盛的,為陽證,且熱證的可能性比較大;能量虛少的,為陰證,且寒證的可能性比較大。這個居中值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摸過足夠多的樣本數,才能在心中形成一個參照標準。中醫是一個勢能醫學,不是一個精準的數據醫學。所以,不一定要達到百分之百正確,能夠判斷出脈是偏陰還是偏陽,偏多少,操作當中取一個儘可能準確的估計值就可以,關鍵是在於偏陽偏陰的大方向判斷要準確。

在取脈的操作上,判斷津血之多少,沉取是最重要的。有的脈,浮取的時候感覺很弱,沉取下去會發現是有力的;有的脈是浮取有力,沉取下去就空了。那就以沉取的充實度為準,因為浮取比較偏於假象,有可能只是虛熱和虛亢在頂著。

取脈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左右手,或寸關尺三部脈的狀態不一樣,那怎麼來判斷陰陽?取六部脈的平均值更接近準確。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在心裡打一個分,左脈四分,右脈六分,那平均值是五分,是居中正常脈。比如,寸脈是七分,關脈是三分,也是取平均值。按這個原則來處理,最容易得到準確的陰陽數據。

需要注意的是,在六部脈取平均值的時候,雙手尺脈占的評分比要更高。因為這是血液的來源,如果來源沒有,其餘部脈有可能是假象。另外左手脈也可以比右手脈適當評分比高一點。因為左手更偏向於主血,也就是更主深層有形能量;右手更偏向於主氣,也就是更主淺層動能。但重點還是尺脈,這個是關鍵。我的習慣是,三指整體取脈後,單指再沉取一下尺脈,這樣來獲得尺脈的準確數據。例如在脈的寸和尺偏差較大,六部合參還是大方向判斷不下時,那就以尺脈的狀態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

在取脈時必須要做到左右手的寸關尺、浮中沉都獲得準確數據來綜合打分,否則很容易誤判。

脈上斷陰陽還要注意的是,出現諸如弦(琴弦狀的繃直態)、緊(比弦更緊,緊如轉索)、躁(躁動不安)、大(外大內虛)的象,往往是病氣邪氣頂著,它的亢是一種假象,所以需要依據弦緊躁大的程度對這個脈的充實度適當打一些折扣下去。

對於有亢盛假象的脈,要想知道它的氣血到底有多充足,我們依然是要通過沉取的辦法才能獲得相對準確的數據。沉取下去的時候,表面的亢躁會被壓制住,才能更真實的感知裡面氣血的實際充實度。如果還是判斷不明確,可以參考回彈力,就是用力沉取之後,迅速松一點(手不離開脈搏),回彈快,回彈有力的氣血更充實,反之更虛少。

關於脈象具體形態上的解讀,可參考《瀕湖脈學》。如果《瀕湖脈學》與《傷寒論》上的解讀不一樣,以後者為準。

取脈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斷陰陽,因為斷陰陽在脈上最準確。這幾步嚴格的操作下來,基本上陰陽的大方向就能斷得比較精準了。

《傷寒論》辨證的總原則是脈證相應,單一脈單一證皆不可斷。但單從斷陰陽這一個數據來講,本人實證下來,還是脈上容易準確。尤其在判斷不下的時候,從脈是最不容易出錯的。也有極少數的機率,人體由於淤堵、閉阻、格拒之類的情況,造成脈的假象,這種假象多見假陰證,此時在脈和證的合參上常有矛盾之處,臨證之時只要謹慎仔細亦不難察覺。

表里病位和寒熱虛實的問題從脈上也能獲得信息,但不能單憑脈來判斷。實證下來,表里病位和寒熱虛實還是問證比較直觀準確,脈上也有一些信息量,可以作為問證的參考。

為了更好的把握人體能量狀態的大方向,還可以從脈上獲得兩個方面的信息:

辨人體整體的寒熱。

取能量狀態的大象。

如何辨寒熱?很簡單,寒熱從脈上來辨,就是脈搏每一下跳動的推動力。有熱象的脈,或是有力,或是速度快(現在的人普遍缺少運動,正常來講男子每分鐘脈搏跳動75次,女子80次為居中。上下浮動10次以內不算明顯偏快或偏慢。從事過長期重體力勞動的人脈搏稍偏慢為正常。小兒脈搏偏快為正常。在體溫病理性升高的時候,脈會變快,此時不可憑其適當範圍內的變快而斷為熱。)反之,推動無力或跳動遲緩,可以作為有寒的數據(不限於有寒)。

寒熱和陰陽是兩個概念。陰證的脈也可能跳得很數疾;陽證的脈也可以跳動遲緩。這就意味著,陰證也可以有熱;陽證也可以有寒。

我們從脈象上收集的人體寒熱的信息僅僅作為參考,還需要結合問證來精準判斷,因為人體的寒熱往往是局部的,呈錯綜態分布。比如可以同時有胃熱和腸寒,或里熱和表寒。這就不能單憑脈象來下具體結論,還要通過問證,用脈證相應的原則來確定。

取寒熱不能用平均值的方法。應該先看大方向,大方向是明顯的熱,那就當熱證處理,忽略輕微的局部的寒;大方向是明顯的寒,那就當寒證處理,忽略輕微的局部的熱。如果大方向的偏差不大,則可以分別對待,比如胃寒和表熱同時存在且明顯,可以相應的寒熱藥同用。

何謂取大象?若細辨脈象有很多種形態,《瀕湖脈學》上講解很詳盡。其實按照《傷寒論》的臨證原則,是不講這麼詳盡的,因為是能量思維,而非辨病的思維。既然如此,從脈象上取到能量格局和狀態的大方向就可以了。此謂取大象。

能量會有哪幾種狀態上的失衡?相應的脈象有哪幾種?

第一種是弦脈。偏弦、甚至偏緊的脈,脈是呈收束態、繃緊態。這類人往往是循環不通,或身體有淤阻(各種淤阻都有可能)。弦脈所主的是整體能量呈收縮態。在用藥上就要考慮用到打開閉阻和瘀滯的藥來平衡能量的狀態,比如桂枝、麻黃、香附、陳皮、厚朴、枳實、當歸、川芎、大黃、芒硝。

第二種是散大脈。表現為狀態過於渙散;整體脈或單部脈過於散大而虛;快慢不定或脈失從容。這種脈所主的能量是偏向於渙散、散亂的,與弦脈的收束態相反。用藥上可以考慮用到收斂和建中的藥來平衡能量的狀態。比如收斂的白芍、山萸肉、烏梅、龍骨、牡蠣;建中的炙甘草、大棗、人參、飴糖。

第三種是陰虛陽亢脈。最常見的有細數脈(脈細主津液虛,卻跳動快或疾而有力),以及尺弱寸盛脈。用藥上需要用滋陰藥來平衡能量的狀態,比如地黃、天花粉、麥冬、阿膠。

關於尺弱寸盛脈補充說明一下:尺脈弱,而非弱至陰證的程度,同時尺弱與寸盛反差較大,這樣的脈象才是典型的陰虛陽亢。如果尺脈很陰,沉取極弱,哪怕也有寸盛,可以理解為陰證而有上熱,要當陰證來處理。如尺弱和寸盛的反差不大,可歸入上熱下寒範疇,而非典型的陰虛陽亢。如果尺脈並不弱,脈的上下偏差主要是由於寸關的過於盛、滑、實造成的,可直接視為陽熱脈。這些細微的差別在臨證中很難精準定義,但我們的目的不是下定義,而是感知人體最真實的能量狀態,根據能量狀態配比適當的藥物就好。也就是說,根據具體的陰陽寒熱狀況具體處理就好。臨證上這些問題未必就是以單純的狀況出現,滋陰藥再合清熱藥,滋陰藥再合扶陽建中藥,清熱藥再合建中藥,諸如此類都是有可能的。

取大象,脈可以是主要的依據,但如果單憑脈來斷,還是容易有誤差。需要結合問證,用脈證相應的總原則,互相參看後再來定案比較準確。

《傷寒論》在脈上講得最多的是脈斷陰陽,其餘的東西很少言及。後面兩個步驟是本人根據《傷寒論》的基本組方用藥精神,結合大量臨證實踐出來的。陰陽是治病最重要的原則,是前提。而後兩步關於能量格局上的問題,偏差如果不大的,不需要去管,也就是不需要再加減針對性的藥物;如果偏差較大才需要去顧及。

《傷寒論》是能量和勢能的醫學。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來認識一個脈象,就能把握住能量格局大的方面。有些醫學體系會用脈象來斷人體很細微的東西,根據《傷寒論》的原則,建議在臨證的時候先不要去關注那麼多,小處著眼,終將受大處所制;大處著眼,小處也會隨之得以解決。所以,我們取脈的時候主要是要訓練自己取方向取大局的能力。

《傷寒論》里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的總原則是脈證相應,不以單一現象論病,因為單一數據常常指向多種可能性,只有在全面的脈和證的數據當中來分析人體,且脈證之間,證證之間互相佐證,互相勘誤,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客觀準確。所以《傷寒論》並沒有把單一法門發展得很複雜。因為過於發展某個方法或依賴於某個方法,容易帶來認知上的偏執和誤判。《傷寒論》發展的是辨證思想,就是在全面的現象當中來尋證來推導,不執不著不偏不倚中正公允。在思辨精神和心性上站住腳跟才是學醫上最難的東西,比學方法難。


點擊圖片可放大

【二】病位

《傷寒論》里論述最多的是關於排病層面和位置的問題,簡稱病位問題。《傷寒論》這套醫學不立病名,不是以藥治病的醫學,而是治理人體排病渠道的醫學。何以見得?假如用一句話來證明你讀過《傷寒論》,應該是這一句:「此為表」,「此為里」,「此為津液虛」。這就是《傷寒論》里幾乎無限循環模式在講的內容,大部分篇幅都在重複的表里、津液問題。通俗的說就是往表排病,往裡排病,還有能量的問題。研究《傷寒論》不立足於此,臨證不把相關的方法和系統弄明白,反而著眼於書中很少提甚至不提的理論,無異於南轅北轍。

六經是人體排除病邪的六個渠道,分為表、里、半表半里三個層面,三個層面各有一組陰陽,統稱六經。


【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膚為主的軀殼區域。里:胃腸消化道區域。半表半里:可以理解為表里之間的廣大的中間區域,《傷寒論》只言及表里之間,現在習慣稱半表半里。】

(一)三陽病證及其對應方劑

太陽病

太陽病,簡而言之有兩個關鍵含義:表(排病層面);陽(能量)。

太陽病分為傷寒,中風,溫病三種證型。

這三種類型實質上主要是根據能量狀態的不同來區分的。

中風:能量有損耗。典型證:汗出、惡風。適用方劑:桂枝湯(桂枝、白芍、生薑、炙甘草、大棗)。

傷寒:能量未損耗。典型證:不汗、喘。適用方劑: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溫病:能量富餘而生熱。典型證:汗出、喘、怕熱、心煩。適用方劑:麻杏石甘湯(麻黃、生石膏、杏仁、炙甘草)。

先列舉一些太陽病的主要證狀:

發熱(體溫升高)、汗出、不汗、鼻塞、頭痛、體痛、惡風、惡寒、怕熱(自感燥熱,非體溫升高)、心煩、喘。

這些證狀當中,如發熱、鼻塞、頭痛、體痛、惡寒這幾項是三種類型的太陽病都有可能出現的證。餘下的證,為相對指向較明確的典型證。

辨證的原則一:取大象

找到最典型的現象。

例:病人出現發熱、鼻塞、頭疼、體痛、不汗、喘。其中有傷寒的典型證「不汗」、「喘」。是否可以斷為傷寒。在現有條件下是可以的。

如果再加上一個證——「怕熱」。

這就是「不汗」和「怕熱」兩個典型證在一起了。怎麼辦?溫病有沒有可能不出汗?是有可能的。那傷寒有沒有可能怕熱?不會。怕熱一定是身體裡面有富餘能量而生熱。這樣來看,怕熱這個情況更典型,更能說明問題,那就要斷成溫病。這就是取大象的用法,就是取其中最典型最能說明問題的現象來綜合分析而斷病,才能做到更高的準確率。

臨證之難在於錯綜複雜,似是而非。為了達到更高的準確率,辨證原則二:單一證不可斷

比如說單一典型證「汗出」,有多種可能性;單一典型證「喘」,也有多種可能性;單一典型證「怕熱」,也有多種可能性,比如後面會講到,陽明病也會怕熱。單一證一般來講都具有多重可能性。所以,只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證來合參指向同一個結果,準確度才高。比如說,不汗而喘定傷寒,汗出而喘定溫病,準確率就高了。

辨證原則三:脈證相應

脈象主要是定陰陽大方向的,所以必須要脈證合參。

比如:汗出、惡風兩個證,如果合上大方向為陽的脈,才能是太陽病,才能指向太陽病裡面的中風類型。如果汗出、惡風兩個證合上大方向為陰的脈,那就是表病和陰病組合,為少陰病。

《傷寒論》的理法就是這樣通過證據,層層比對推導而得出結論,就像法院審案。從整部《傷寒論》的基本條文可以看出,皆是客觀證據的推論,無絲毫之主觀。這才是《傷寒論》在臨證上的偉大之處——律法精神。這也是《傷寒論》之所以能達到極高療效,在臨證方法上與其它醫學最重要的區別。

這種精神的核心是客觀,而非主觀。主觀的醫學容易錯誤率高,而且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大量的經驗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療效,而且很難複製。而客觀的,有嚴格推論方法的醫學則可以短時間學會,而且能達到很高的治癒率,而且好複製。這就解決了中醫界的兩大難題:可言明可操作的清晰理法和複製傳承問題。在今天的中醫學現狀下,經方中醫的這種客觀和理法精神,尤為難能可貴。


點擊圖片可放大

少陽病

關鍵含義:半表半里;陽。

少陽病是中焦脾胃功能弱,而造成的上下表里不交通,邪結於半表半里區域。適用方劑為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生薑、炙甘草、大棗、參),以建中和疏通半表半里區域為主旨。


點擊圖片可放大

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滿脅痛、嘿嘿(牽連情志的不適感)不欲飲食這四個主證只要具備一條就可以斷為少陽病,因為此四證為二證合一,不違背單一證不可斷的原則。

在臨床上往往會出現駁雜的局面,比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存在,那怎麼辦?這裡再講一個原則。

辨證原則四:合方原則

就是同時存在兩個明顯的證型,那就兩個方劑合而用之。

例:脈為陽,證見胸滿脅痛,同時還有汗出、惡風。這就是既有少陽病,又有太陽中風,那麼就將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合為一方,即是柴胡桂枝湯。

例:脈為陽,證見頭痛、體痛、發熱、惡風、惡寒、煩躁、不汗出,脈浮緊。我們知道,除了「頭痛」、「體痛」、「發熱」等太陽病的共有證之外,「惡風」為津液虛,中風的典型證,指向桂枝湯;「不汗出」是表不解,傷寒的典型證,指向麻黃湯;「煩躁」是溫病的典型證,指向麻杏石甘湯。將三個方向合方,組出就是大青龍湯(組方為:麻黃、桂枝、生薑、杏仁、大棗、炙甘草、生石膏。考慮發汗和溫病用白芍皆不宜,去掉了桂枝湯里的白芍)

陽明病

關鍵含義:里;陽。

陽明病主要是指腸胃有淤堵,往裡排病不暢通的情況;泛指胃腸道的能量狀態為陽的所有情況。根據淤堵的程度和能量狀態,有以下幾個主要方劑:

調胃承氣湯(炙甘草、大黃、芒硝):腸實胃弱,即腸道有淤堵,而略有胃弱及津液的不足。故有大黃芒硝瀉實,還有炙甘草建中補津液。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里有淤堵,未至硬結,故有大黃而無芒硝;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里有嚴重淤堵,有硬結,大黃芒硝同下。

還有一種情況,胃及胃以上的區域有熱且津液虛,我們一般也將其歸入陽明病,適用方劑為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陽病有三經(太陽、少陽、陽明)。

如果同時具有兩經或三經的證,將如何處理?

原則上人體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大可能同時支持解表又同時支持攻里。所以,如果是表里同病,因戰線太長,需要先表后里。如果是太陽和少陽的合病,或少陽和陽明的合病則可以合方。


點擊圖片可放大

辨證原則五:表里合病,先表后里

例:脈為陽,證見發熱、不汗出、便秘、脈緊。在這裡「發熱」、「不汗出」、為表不解,「便秘」為里證。為表里同病。先表后里,處麻黃湯。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就好理解了。茶壺的蓋子上的小孔如果堵住了,壺裡的水是倒不出來的,我們只要把那個小孔疏通了,水自然就下來了。這裡用麻黃湯就相當於去疏通那個孔,打開表氣,表氣一通,大便也就下來了。

先表后里的準確理解,是不可以同時用汗法(發汗)和下法(致瀉)。

如果以桂枝湯為主,略加少量大黃輔助,而成桂枝加大黃湯,不造成病人明顯腹瀉,且桂枝湯也不是典型發汗劑,這樣處理是不違背理法的。

如果三陽證同時具備,辨證原則六:三陽合病治從少陽

萬變取其中。人體的能量有限,半表半里是中間區域,是表里的樞紐,樞紐疏通了,其它層面也隨之而解了。

例:證見發熱、頭痛、惡風、口苦、胸滿、便秘。這裡有表證「惡風」,「發熱」、「頭痛」;也有里證的「便秘」;同時還有半表半里證的「口苦」、「胸滿」。三個層面皆有,處小柴胡湯。

辨證原則七:取大局原則

如果同時見兩經及兩經以上的證,其中一經證明顯,其餘經證不明顯,那就直接取明顯的一經來治療。

比如:表證和里證同時具備,里證明顯程度重,表證輕微,可治里。

比如:三陽合病,而太陽證明顯,其餘兩經證輕微,可治表。

取大局原則和前面的原則不矛盾,在臨證的時候非常重要,嚴格意義上,合方施治是在大局不明顯的時候才用的。

(二)三陰病證及其對應方劑

三陰病一言以蔽之:能量(津血)少,人體排解病邪呈現出消極衰退的反應。三陰的對治方法是建立能量為先。

少陰病

關鍵含義:表、陰。典型證:但欲寐、汗出多、身體拘攣;脈微細。主方:麻黃附子甘草湯(炮附子、麻黃、炙甘草)

太陰病

關鍵含義:里、陰。典型證:腹瀉不止、四肢厥逆(冷過肘膝);脈沉弱。主方:四逆湯(生附子、乾薑、炙甘草)

厥陰病

關鍵含義:陰極陽生。典型證:陰證的上熱下寒類證。主方: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生附子、乾薑、炙甘草、豬膽汁)

辨證原則八:能量永遠是第一位的

三陰病以能量為先,所以附子和乾薑是最重要的藥。


點擊圖片可放大

(三)陰陽之辨

在臨證上,陰陽指的是人體能量的多少。

理論上不會有陰陽的合病,因為人體能量的總量是一定的,不可能又多又少。但是,結合上六經層面,陰陽合病的情況是有的。這種合病,其原理是能量分配在人體不同區域的不均衡,與人體能量的總量不是一回事,人體的能量總量還是一定的。

比如說,證見便秘、心煩,這是陽明證;同時又見汗出多,惡風、四肢拘攣不伸,這是少陰證。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陰陽憑脈斷,脈象是關鍵。如果脈象偏陽,那就以陽明為主方向;如果脈象偏陰,那就以少陰為主方向;如果脈象的陰陽偏差不大,那就陰陽同治,可以陰陽病的方子合用。

【三】淤堵

在治病過程中除了辨明陰陽和排病層面之外,還要考慮人體內存在的各種淤堵。

淤堵的問題不是一定要兼顧的,用前面兩個原則組成的常規經方,其中的排病藥往往也能祛除淤堵。如果淤堵較重,或者在不常規的位置,才需要另外增加祛除淤堵的藥。

何為淤堵?就是結實之邪,如:氣、濕、飲、痰、癰膿、淤血……

偏氣態之結是氣結;如霧之水液為濕;有形之水液為飲;頑結之水液為痰為癰膿;血之鬱結為瘀血;結而堅則為燥屎為瘤為癌。


點擊圖片可放大

陰陽、排病層面、淤堵。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傷寒論》的經方辨證系統的大方向。在臨證時,都是看當下證,隨當下證治之。

辨證原則九:隨當下證治之

何為當下證。如發燒之類的急性證,以當下為準,燒退了就是退了;一些慢性證狀,以發作周期為準,過了常規發作周期而未發作,就是當下已經沒有此證了,常規來講是以一到三天為周期。

有時證情複雜,三個方面的問題兼有多種,比如同時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水飲、淤血、食淤皆具。那就以抓大局為原則,不可面面俱到。力量分散,大局不明往往療效不佳。

原則上大局可以不止一個,但也不可過多,過多則說明辨證不明確,而且兵力分散,重點不明,問題是解決不好的,療效勢必掣肘。何謂多,常規來講,大局問題在三個以內為宜。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抓大局的原則都是適用的。但也有極少數的情況,多個方面的問題都有,都勢均力敵,難分主次,如果強行去分主次,便犯了主觀之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同時處理三個以上的主要問題;或者模糊就當模糊治;實在局面過於混亂,萬變取其中,從中論治(常用四逆散和小建中湯)。

因為在辨證原則上,客觀是真正的前提——辨證原則十。

如果從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只要還在六經辨證的框框裡,就談不上真正的客觀。真正的客觀是真實的辨識人體能量和排病勢能的運作,與人體實實在在的覺知和合力。如果執著在某個辨證系統,或某個醫學流派上,那就還是在工具上著眼。六經辨證再高明,也是有限的,只是一個用六個層面來分析的相對粗糙的定法而已。而人體的運行就像河水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定法。在自然法面前一切定法皆非正法。所以我們最終要將人體看成流動的,看成一團能量,與這團能量發生真實的互動,人體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順勢而為,合著人體的想法去拿捏處理的層次和分寸。醫家最忌諱的就是有我,要無我,要破掉執著和主觀才能入道。沒有定法容易走入主觀和臆斷,執著於定法又容易走入著相和僵化。

《易》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才是中醫里最重要的「易」的精神。

【四】臨證演示

(本醫案為模擬醫案)

病:外感。

證:脈弦;小便多,渴不欲飲,咽干,胸悶,頭暈,胃口差。

步驟一:釋證(按照陰陽、排病層面、淤堵三個方面來讀解證狀。)

脈弦:按照《傷寒論》的原則,脈象主要用來讀解能量狀況。脈的狀態為弦,但沒有充實度的明顯偏差,說明能量無明顯偏差。按照《傷寒論》的原則,哪怕津液虛,只要不到陰證的程度,也該劃歸陽證範疇,比如桂枝湯證之太陽中風,所以此處可劃歸為陽證範疇。

小便多:表(病位)。

【註:按《傷寒論》的原則,小便主要關聯的是表和水液代謝這兩個問題。小便多說明表是通暢的,且水液代謝通暢。】

渴不欲飲:水飲證(淤堵)。

咽干:半表半里證。

胸悶:半表半里證。

頭暈:不典型的表證(雖然病位接近表,實則較多種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頭暈)。

胃口差:不典型的里證(雖然是里的反應,實則較多種的情況都有可能引起胃口差)。

步驟二:辨證(在證和證的比對互參之中,去偽存真,歸納出最終的確證,然後依脈證處方。)

渴不欲飲指向水飲,但合上小便多,水飲存疑。再合參胃口差,胃弱有時候也會不太想喝水。可考慮排除水飲。

小便多說明表是通暢的,頭暈也不是典型的表證,所以表證不明顯。

咽干、胸悶二證同時指向半表半里少陽病,可確定。

里證為不典型證,且為單一證,單一證不可斷。

脈象指向陽證。

結論:能量:陽。病位:少陽病明顯,太陽病不明顯,淤堵問題不明確。治從少陽,處小柴胡湯。

接下來,我們試著改變某個條件,再來演示辨證過程。

變化一:將脈象改為弦數脈,余證不變。

證:脈弦數;小便多,渴不欲飲,咽干,胸悶,頭暈,胃口差。

脈象兼有數,也就是快的現象,這是有熱。能量的指向變了,偏溫熱。

脈象偏熱,合參渴與咽干,上熱的證據充分,可歸入太陽溫病。

脈象並不是典型的實盛、滑數的陽熱脈,只是偏一點熱。咽干、胸悶合參胃口差,少陽病的實質是胃弱而有上熱,少陽證還是可以確定的。

結論:能量為陽的範疇,且略偏熱;病位為少陽和太陽溫病的合病,其中少陽病和太陽溫病都明顯,可以合治。處小柴胡湯加生石膏(若熱象顯著,可以去掉生薑;若胃弱顯著,不必去掉生薑)。

變化二:將「小便多」改為「小便不利」,余證不變。

證:脈弦;小便不利,渴不欲飲,咽干,胸悶,頭暈,胃口差。

「小便不利」合上「渴不欲飲」,兩證鎖定水飲證。余證同前。

結論:能量為陽;病位為少陽;淤堵為有水飲。處方為小柴胡湯加白朮、茯苓。

這裡演示的辨證法度,是通過精研《傷寒論》的辨證組方規律,將所有方證條文拆分縷析,探微索隱,從而總結出來的一套儘量忠實於仲景法度的臨證作業系統。以期讓初學者在操作時有清晰的法度可模擬和因循。僅供參考。

節選自《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第二版)》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