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漢字不滅,中華滅亡」引爭議,如今看來似乎不無道理

歷史文談 發佈 2020-02-28T11:28:59+00:00

1958年,政府才開始推崇漢字簡化文案,從此以後,繁體字開始簡化,當時為了能夠讓漢字更加通俗易懂,還有人提倡直接用拼音來代替漢字,不過這樣的建議是不可取的。

中國近代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屈辱的一段歷史,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很多列強國家對我們進行了侵犯,還簽訂了一些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正是在這個困難的階段出現了很多愛國的文人,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了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可以鼓舞人心、帶動人民參加到愛國行動當中。


其中魯迅就是近代史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名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章中語言比較鋒利,一針見血,寫出了很多人不敢直面面對的大道理。魯迅當時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大家對於他的文章都非常喜愛,但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有人對他進行了採訪,在採訪中他有一句話引起了爭議,這句話就是「漢字不滅,中華滅亡」。漢字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文化,所以這一觀點出現以後,很多原本推崇魯迅的人開始對他進行反駁,確實這句話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很容易引起不滿,但是其實魯迅這句話是頗有深意的。


其實魯迅並不是只有一次發表這樣的觀點,在他之前的文章中就有提及到這個觀點。因為他認為漢字是中華人民腐朽的重要原因,漢字就像是國家的結核病,病毒從內到外。因為當時的漢字並不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當時的漢字是繁體字,非常複雜,而我們現在所運用的漢字都是通過簡化以後的簡體漢字。當時的教學機構也並不像現在這麼多,能夠進入好學校的人非常少,只有那些有錢有勢的家庭才能夠多讀書,而平民百姓幾乎都不能受到太多的教育,所以繁體漢字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非常難學習的。


而魯迅的觀點就是我們不是要完全去拋棄漢字,而是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971年,另一名非常偉大的文學家胡適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需要廢除文言文,用簡單明了的白話文來寫文章,這樣才能夠讓大家共同理解到漢字的文化。


1958年,政府才開始推崇漢字簡化文案,從此以後,繁體字開始簡化,當時為了能夠讓漢字更加通俗易懂,還有人提倡直接用拼音來代替漢字,不過這樣的建議是不可取的。最終簡體漢字開始流行起來,而中國的文盲率也大大下降,很多普通家庭也能夠更容易學習到知識。如今,漢字不僅保留了下來,還推向了世界,而我們生在了好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