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練太極拳的十八個誤區

武術人 發佈 2020-02-28T19:18:58+00:00

練習太極功夫,各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需要老師根據你的情況告訴你練什麼,這叫做「調」。像調鋼琴一樣。第十七個誤區:不分層次,急於求成的想法。太極拳的道理是分層的,初學者、老學者都要對應自己的情況去學習。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

中國傳統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太極拳術以其高超繁雜、奧妙無窮的技擊技術和深奧的哲學內涵名揚天下,歷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上卻存在著很多的誤區,為了使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免於空耗精力之苦,筆者不揣愚陋,將較為普遍的認識上的誤區綜述如下:

第一個誤區:就是把流行甚廣的「太極操」當作太極拳,致使許多人對太極拳產生了誤會,你看公園裡的許多操練太極操的老年人們,他們能實戰嗎?以此類推:太極拳不能實戰。其實,首先應該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真正的太極拳存在於各個流派的少數傳人當中,太極拳的技術高超,理論上比較深奧,因此得到真傳的是極少數的傳人。

第二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是盤架子和推手,他們想通過盤架子、推手來達到成為太極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傾一生之精力,悉心專注於此道,結果練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傳統太極拳的訓練手段還有推樁守樁、接手、散手、抗擊打等等的實戰功課。套路練習中的對敵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實戰中對手可不會站著不動,讓你隨便打。實戰訓練是在雙方接觸中的針對性訓練,是對本能反應、搶點奪位,以及技擊的角度、距離、時間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擊能力的綜合訓練。太極拳訓練體系的每個環節都有其各自的針對性、各自的訓練要求和功能,各種訓練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種訓練模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效,真正獲得太極拳功夫。


第三個誤區:許多人以為太極拳只能沾著打,因此講「沾」、「粘」、「連」、「隨」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太極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稱「太極拳」為「賴拳」,意思是「耍賴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實戰當中變化萬千,對手豈能和你黏糊?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也講「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見輸贏」的打法。能沾著打,固然好,可以發揮太極拳的長處,不能沾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去沾?難道太極拳的長處就只有沾、粘、連、隨嗎?

第四個誤區:對「積柔成剛」的錯誤理解,積柔成剛的理論本身是不錯的,問題在於對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積了一輩子柔,也沒有見到「剛」為何物,練了好幾十年柔軟的太極拳,愣是沒有積出剛勁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關鍵是在於「柔」的理解上,那麼,什麼是「柔」?其實柔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軟」,張紹堂先生說過「軟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癟,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彈性的,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不是一味的軟。

第五個誤區:對「松」的錯誤理解,有些人練習太極拳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不使勁,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為了什麼,結果練了一輩子,練成了那種「稀鬆太極拳」,根本就不能夠用於實戰,實在是可悲呀!其實練習太極拳放鬆是正確的,放鬆是為了能使身體的氣血流通,氣血流通了就能達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極拳練習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的原理是有哲學基礎的,有「松」則必然有「緊」,有「柔」則必然有「剛」,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還沒有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個誤區:關於呼吸方式的誤區,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採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錯的,練習太極拳就象學生讀書一樣,怎麼可能總是使用同一級教材呢?初練是採取自然呼吸的,練習日久後,動作熟練了,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髮、開合協調起來,改自然呼吸為腹式呼吸。

第七個誤區:有人說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其實不然,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裡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里,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於無形之中。

第八個誤區:由於王宗岳先師在其經典著作《太極拳論》當中提及「雙重之病」的危害,於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甚至把雙重(zhong)解釋為重(chong 音:蟲),殊不知「雙重」(zhong )與「偏沉」是對應關係。還有的當今太極拳名家,在其文章當中解釋的頭頭是道、洋洋洒洒,長篇大論,可是觀其表演的太極拳拳架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架子!其實雙重之病是很簡單的,人的身體部分結構是對稱的,練習太極拳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必然是一邊偏沉另一邊就偏輕,所以說偏輕不是病。「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何也?乃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避免雙重之病是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的。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中,要體現在所練習的太極拳拳架當中。

第九個誤區: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太極拳是內家拳,演練和實戰都是溫文爾雅,練太極拳都是猶如行雲流水,神閒氣定,並不講究氣勢。此大錯矣!內家拳長於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發制人,以動制靜,既有行雲流水的文架,也有猶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傾、動靜相兼、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武架。而武架太極拳是很講究氣勢的,一露眼神,恰欲懾敵魂魄,奪神亂志,過去常說高手比武,雙方目光一對,打個照面,勝負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園裡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軟綿綿地練太極操者,想有氣勢,能嗎?

第十個誤區:某名家著書,竟言某某、某某當年隨楊祿禪先生學拳,各得先生一體,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剛發。其實這無意當中是在貶低某某和某某,太極拳乃剛柔相濟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極拳大師,豈能只得一體?練太極拳只善柔化,無異於尋常人只用一條腿走路,此笑話也。

第十一個誤區:常聽人言「太極十年不出門」,此言大謬也!太極拳技術複雜不假,然絕非十年不出門,如果能有明師教誨,能保證系統訓練,保證練功時間,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話,應該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實乃誤區也!假如有些人跟著某「名師」苦練十年後,身上沒有真功夫的話,那麼「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成了最好的藉口了,所以老熊說此言著實害人非淺!不知耽誤了多少人的大好年華。

第十二個誤區:唯氣。此誤區害處最大,執此說法之人最愛談神談氣,動輒拿出最高境界來嚇唬人,其實毫無實際操作經驗,更不知步驟、方法,萬丈高樓,他從頂層蓋起。凡是太極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談高層東西,並非保守,實是聽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強模仿,畫虎不成,最易導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話:一層功夫一層理,真理也。到什麼程度師傅講什麼程度的東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長,師傅又有什麼好藏?唯氣者:輕者誤人子弟,重者神經錯亂。他說的你練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鏡花水月,非練武人所為,此種人即神棍,凡好為人師蒙人的,其實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沒有主心骨,總有前後矛盾之處,學者明鑑。

第十三個誤區:唯拳。此誤區也是學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學懵懂,不知為何如此這般手舞足蹈。一接觸講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撥雲見月,以為得窺太極精髓,從此動輒講招法,此招擊人何處要害,此招拿人何處反關節。把一套輕鬆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處處使力,則無松。招招用意樹立假想敵,則不靜。鑽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變得處處坑窪,凸凹,斷續,正拳論雲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之病症也。圓轉輕靈喪失殆盡,何能轉換如意,支撐八面?談不上內養,也非內家拳,連外家拳也不如了。這裡尤其奉告執迷拿法末學的拳友,拿法實在不能算太極拳中的正經功夫,經常被人握瘸反關節,日久則關節氣機閉塞而不自知,與內家拳講究氣血通暢之宗旨完全背離,實在是丟西瓜揀芝麻的行為。推手中,拿人反關節握瘸,則是違背太極拳陰陽自然周流的舉動,乃是不讓人走化的行為,違背了引進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門正宗得傳授的師傅,都不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與引進落空。講的是理法與勁路,支持他們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門技藝,初學可淺嘗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真正太極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無用了。拿法最易讓人進入唯招的誤區,扭曲拳架。最終與太極真功失之交臂。學者不可不警醒。

第十四個誤區: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發的遠?不用力難道靠用力吹大氣吹出?受這個問題困擾之人何止千萬?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則不練松,不練松,則拳論如廢紙也。凡這樣練拳的,有哪個能將拳論貫徹始終,以身證之?關鍵還在師傅,學者相信師傅才與之學,學到後又要下功夫練,不信,自然不會去實施。多少細心學者越學越不明白,越學越矛盾,越學越迷糊,最後離師傅而去,為何?拳與拳論背道而馳,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問題越大,矛盾越深,學拳連個確實目標也沒,試問這樣還如何下功夫?這些年裡這樣來了、學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見得多了。奉勸學者,松松松,內氣通!不能放鬆,健體不養其身,技擊渾身不能通透,最後一場空。以養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氣,營衛其身,身體松活通透,節節貫穿,自然練斂力入骨,匯小溪而成江河,放之於外能防身御辱,收之於內能內養其身祛病延年。這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第十五個誤區:唯打。此與唯拳看似一個話題,其實不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範疇,信力氣,信打法,自然松不下來,靜不下來,一個養字便再也休提,更談不上內家拳,這一點上年紀之人猶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養人,又何談功夫?何當個內家?正統內家拳都是簡單規矩自然,由一個「養」字入手,武術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輕體弱,本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學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標也要實際。內家拳學對了路子,能夠調順體內陰陽,達到內在和諧,舒筋活血,沉斂氣質的功效,自然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所謂「武者文相」即是指此。也因此可知,練拳時虎虎生威,臉上做威武雄壯狀的必然未得內家拳真髓,所謂養,即是要斂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內,不讓對手有防備,能讓對手輕敵,處雌守柔,對方挨打時才知道深淺。這才是真正老奸巨猾的中國智慧。也有學了幾天拳便以為自己會兩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橫意,實在是初學人、年輕人愛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許多事端來,別人發現你會兩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見一些年輕體壯之人本力挺大,打架不吃虧,學拳後執迷招法用法,遇到情況一招一式也用不上,處處受制,放不開,成了為拳所困,還不如未學拳時。豈不讓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實效,完全可以學拳擊搏擊,本錢好的當月見效。

第十六個誤區:忽視悟道,埋頭苦練的想法 。一些習練者相信「苦練出真功」,以為只要自己捨得下功夫就能練成真功,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功夫與道理是相連的關係,講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體做出來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體也做不出來,懂了的道理才能練到身上。苦練是需要的但是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練什麼,為什麼這麼練,達到什麼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練習的具體方法,這個辦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傳授的。最後才是苦練。明理、懂法都需要師傅的傳授,很多人以為靠視頻靠看書就能學到真功,這是可笑的。說一個例子,相同的藥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練習太極功夫,各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需要老師根據你的情況告訴你練什麼,這叫做「調」。像調鋼琴一樣。

第十七個誤區:不分層次,急於求成的想法。太極拳的道理是分層的,初學者、老學者都要對應自己的情況去學習。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一定的境界,憑現有的體會去揣摩太極拳理論,必有隔閡。功夫不到,耳食為知,終屬虛妄。有師傅的當然師傅會告訴你練什麼,沒有師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麼程度,分階段練習,穩步前進才能真正進步。超越階段,急於應用,急於練高級功夫,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還會弄出問題,影響身體健康。

第十八個誤區:重拳輕功。現在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只會打套路,他們認為太極拳除了套路,就沒有別的功法了。很多人寧願每天練十幾個套路,卻不肯花點兒時間去進行功法訓練。其實太極拳作為一個大的拳種,它必然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有許多功法的。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打功」。樁功(無極樁功、弓步樁功、馬步樁功、虛步樁功、根勁樁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開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轉胯功)、松肩功、太極步(前進太極步、後退太極步、橫走太極步)、吐納丹田功是傳統太極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這些東西,學練哪種傳統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套路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而已。但現代人卻買櫝還珠,把核心的東西都丟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