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學做不同麵食,和面時想起教育孩子!原來是要準備的

天天陪伴 發佈 2020-03-03T03:32:55+00:00

家長學習家庭教育,從知道,到做到,知行合一,直到真正能夠教子有方,在大機率上,把教育孩子的事做對,那麼孩子的學習也就不用愁了。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你都get了哪些新技能呢?

題外話,說說我家。

我嘗試給老李理了個發,很清爽的板寸,自我感覺不錯,畢竟理完頭髮都是三天丑的。

老李照著美食視頻學做飯,也算是有模有樣了。

某小孩挑戰得最多,居家學習,各種網課,還要忍受我這個臨時老師時常咆哮……

朋友圈曬照最多的就是各種面點製作,像饅頭、包子、油條、麵筋等這些。我是個面點小白,沒做過,但過程大概知道。

做面點的原料,均為麵粉和水。如果加了酵母上鍋蒸,便成了饅頭;如果加了泡打粉和小蘇打下油鍋,便成了油條;如果多遍沖洗,便成了麵筋;如果沖洗的水經過時間沉澱上鍋蒸,便成了涼皮。

以上製作都要經過醒面的過程,要反覆揉面,但不同的是醒面的時間、配料以及烹飪方式,所以做出來的成品也大不一樣。

家庭教育學習群里的奚姐將這個過程聯想到教育孩子,讓我耳目一新。她說,其實孩子就是原料,家長加了什麼,孩子就將成為什麼。

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是愛,還是恐懼?是接納允許,還是批評指責?是尊重理解,還是強迫代替?這些配方的注入,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走向。

「製作」孩子之前,準備工作是不能少的。

尹建莉在她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最好的教育是準備好你自己。

孩子自己選擇不了出身,但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準備好你自己。

這個準備包括:

1、孩子年齡特徵和心理需要的了解。

不同年齡的孩子,0-3歲、3-6歲、6-12歲……都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徵。

小嬰孩不同的哭聲,大一點的孩子每個不同的言行舉止,其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要如何相處,他們真正需要什麼,什麼會傷害到他們……家長要提前了解掌握,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劈頭蓋臉的指責、抱怨,數落孩子的不是,只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2、原生家庭的仿效對現在家庭教育的影響。

最早武志紅老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在網上引起過熱議。凡事沒有絕對,原生家庭只是外因,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但這不意味著原生家庭全是坑。有好的影響,要傳承,發揚發大;有不好的,要及時改正,不要一錯再錯。因為今天的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3、夫妻和睦,營造健康輕鬆的家庭環境。

幸福家庭定律是,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

媽媽們不要因為孩子的降臨,而忽略對爸爸的關照;爸爸們不要因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和媽媽爭吵,夫妻之間可以有意見相左,但要相互尊重,一家人有話好好說,勁往一處使,經營好婚姻家庭生活,對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至關重要。

4、注重言傳身教,家長做好自己。

常有家長諮詢,說起叛逆孩子都是一把辛酸淚:

我對他那麼好,他一點都不知道感恩!

我給他買好吃好穿好用的,什麼都給他最好的,他對我們一臉冷漠!

說話一點不曉得好歹,不懂得尊重我們,說話沖得不得了,竟然還動手!

我真的好話說盡了,他就是不搭理……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挺好的孩子,怎麼突然就不聽話了?突然就叛逆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如果你曾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那就不要怨怪長大的他們對你大吼大叫;如果你不曾耐心地聽孩子說話,那就不要怨怪長大的他們對你不理不睬;如果你整天沉迷手機刷屏、不求上進,那就沒資格對孩子要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成長中出現問題雖然正常,但都是有根可尋的。

問題出現了,不要總盯著孩子焦慮,因為你改變不了孩子,還很容易鑽進死胡同。用抱怨、恐懼、無奈、無助等這些情緒對付孩子,於事無補,可能還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跳出思維的框架,多從可以改變的自身找原因,尋求方法,去成長自己。

調正關係,是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前提。

當你和孩子沒有一個好的溝通狀態,那麼想解決問題,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如何開啟一個好狀態?

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和愛。

尊重是前提,理解在之後,最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懂得愛孩子。

如果你能放下指責抱怨,如果你能接納孩子的現狀,如果你能耐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如果你能反躬自問:我做的對嗎?我有沒有真正接納孩子?我有沒有無條件地愛他?

把這些問題釐清了,大概也就知道了方向。

我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來源於未知,而非恐懼本身。

心理諮詢專家李靜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暴躁情緒的時候,我時常想起。

大意是說,每個孩子的成長就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這很正常;而成長,就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

人生是一趟單程列車,我們第一次做父母,孩子第一次當孩子,難免出錯。出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錯誤的認知里,一直錯下去。

持續學習,能夠減少錯誤的發生,說刻意練習也可以。

家長學習家庭教育,從知道,到做到,知行合一,直到真正能夠教子有方,在大機率上,把教育孩子的事做對,那麼孩子的學習也就不用愁了。

怎樣才叫把事情做對呢?如果你能耐心陪伴,淡定地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狀況,接受千錘百鍊,那麼,孩子自然會收穫成長內醒的力量,教育的緩發性,終將呈現如他所是的模樣。

而彼時,你已然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作者:雨燕

關注@天天陪伴,每天分享家庭教育相關知識,陪伴孩子,天天向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