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看文物?快收下這份「雲」逛博物館清單!

煙臺文旅發布 發佈 2020-03-04T04:34:02+00:00

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

疫情防控到了關鍵時刻

小夥伴們對疫情還是不能放鬆警惕噢!

遊玩別著急

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雲」逛博物館的清單!

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精美文物

領略中華歷史文化的魅力

趕緊來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內容吧~

北宋越窯青釉帶托執壺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的青瓷窯,窯址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今天浙江的上虞、餘姚、慈谿、寧波等地,因這些地區在古時屬越州而得名。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讚賞和青睞。越窯青瓷以胎質細膩、造型典雅、釉色瑩潤、質如碧玉著稱於世。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專門作詩讚美越窯的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麵為主,後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藝術風格豐富多彩。其胎質細膩、造型典雅,以青釉瑩瑩、質如碧玉而著稱於世。這種如冰似玉的美麗釉色,深受詩人的讚賞和喜愛。越窯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煙臺市博物館所藏這件北宋越窯青釉帶托執壺,是1973年煙臺蓬萊大柳行村出土,釉色瑩潤入骨,胎質細膩堅硬,造型雅致古樸,是越窯青瓷精品,也是南方青瓷的代表作。

壺小直口,高頸,口上扣塔式蓋,蓋有鈕。廣肩,圓腹,矮圈足,一側長流微曲,另一側曲柄扁寬,曲柄高過口部與壺蓋緊貼,其上有三道弦紋。壺托圈足,壺底及托底各有六個支燒痕。壺內外通體施青釉,壺蓋內澀胎,鑽兩小孔。

執壺的壺身主體一般採取了瓶的形狀。如果把蓋子、柄(把手)、流(壺嘴)都省略去,它便是一隻美麗的花瓶。這隻花瓶口小、頸長、肩削、腹重、足底短小而踡縮,圈足宛然一隻玉壺春式的花瓶,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穩。其他附件則是為了使這個美麗的瓶狀器物具有壺的作用而加上去的。



壺嘴的設計對於線的運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一條向上斜挑起來的弧線,從壺身的一端向空間延伸開去,略呈拋物線形狀。壺嘴的頂端和壺身保持較大的距離,構成大約30°的銳角。同時頂端微細,增加了自然飄灑的感覺,避免了突兀鈍重的缺點。

壺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條彩結一樣,滑膩而婉轉地附在壺身上。有的執壺還在把手的兩端塑造成如意形圖案,表示它不是和壺身生硬接上去的,而是從應用出發,又顧及到審美要求的一種配合。同時還對稱地調整了壺嘴和壺身的關係,使它左右均衡,不偏不倚,重心適宜。


龍山文化 陶鬹

炊煮器,龍山文化,1981年出土於棲霞楊家圈遺址。夾砂褐陶,手制塑形。通高30厘米,高寬流,流覆蓋口部達2/3以上,流緣內卷,形成幾乎封閉的流口。筒形短頸,頸中部施凹弦紋一周,兩側各附一扁寬小橫耳,後部並列兩圓形泥餅飾。羊乳狀袋足深且瘦,圓錐形實足尖,三足系分別製作後拼接而成,後足上設一寬頻形鬹鋬。



鬹腹前部至頸部,前伸突出,恰似鳥的脖頸。流的造型,宛如鳥喙,充滿曲線美和韻律感。同時,這樣的形體結構既方便倒水,又能保持器內潔凈,真是一舉三得!該器製作精細,率意自然,造型獨特,飄逸空靈,極富藝術性,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作品。它顯示了原始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創造力,也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雕花翡翠鼻煙壺


雕花翡翠鼻煙壺。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盛鼻煙的容器。鼻煙是一種菸草製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它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菸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的效果,還有解除疲勞的作用,而吸聞鼻煙更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鼻煙壺便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象徵之一。作為精美工藝品,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等技藝於一身,採用瓷、銅、象牙、玉石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等技法,汲取了多種工藝特點,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成為中外人士珍愛收藏的對象。



而煙臺市博物館的這件雕花翡翠鼻煙壺,卻融合了三大奇特之處。

一奇:傳奇經歷

這件鼻煙壺,原系煙臺歷史名人、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所有。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王懿榮在自家院內投井殉國。王懿榮之子王崇烈得知消息後便赴京料理後事。為還債,他將父親收藏的青銅器、甲骨文片等文物賣給他人,只留下了這件現藏於煙臺市博物館的雕花翡翠鼻煙壺。

1919年,王崇烈去世,其家人將鼻煙壺用布裹著放在王崇烈手中陪葬。1975年,福山古現李家村群眾掘開王崇烈之墓,眾多隨葬品被群眾當成「四舊」砸毀,對於這件珍貴的鼻煙壺,當時在場的群眾說「這是個小破玻璃瓶,快砸了吧」。幸好李家村黨支部書記劉煥一及時趕到,並說服群眾,將其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後來,李煥一同志代表村民將這一稀世珍寶鄭重地獻給了國家。



二奇:工藝神奇

這件鼻煙壺,通高6.4厘米,最大直徑4.7厘米,重50.5克,小口、短頸、扁圓腹,帶粉紅色獸璽蓋。壺體通身翠綠,質地瑩潤,淺浮雕山石、芝、蘭,生機盎然,宛如一幅生動的花卉圖;而且壺型美觀大方,雕刻刀法圓潤,工藝精湛,具有濃郁的清代宮廷風格。



三奇:奇特的藝術價值

翡翠,產於緬甸。硬度為摩氏九級以上,比國產玉石硬度高,所以國際上稱為「硬玉」。明朝末年傳入中國,清朝後期由於慈禧太后的特別喜愛,使翡翠風靡朝野,大臣們爭相進供好翡翠。皇宮造辦處也精選上等翠料,組織能工巧匠雕刻成各種首飾擺件等,供太后等皇家佩帶和把玩欣賞,有時候也賞賜給大臣們。這件雕花翡翠鼻煙壺選料和做工都非常講究,是宮廷製作。

玉器製作在清代發展到頂峰,玉鼻煙壺的製作自然也非常精妙。煙臺市博物館所藏的這件雕花翡翠鼻煙壺,集材質、雕刻、紋飾題材於一體。這件小小的鼻煙壺,以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向世人展示了她獨有的魅力,在眾多的鼻煙壺中獨領風騷。


登萊青道署衙門點


登萊青兵備道署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設,駐萊州,煙臺開埠後,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依照恭親王奕訢(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奏請,「飭調登萊青道移駐煙臺」,將設在萊州管轄3府26縣的道台衙門移駐煙臺,「仿江蘇上海、浙江寧紹台等道之例,專司中外稅務」,1862年2月,為了屈從列強,登萊青兵備道署由萊州移駐煙臺,設道署衙門於四道灣路南(今道恕街小學校址);3月,設監督衙門於煙臺山東坡,道台王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管理整個山東沿海5府16州縣24個沿海港口。煙臺市博物館所藏此物便是當時懸掛在衙門前的衙門點。



點,又叫「雲板」, 通常懸掛在官署或大戶人家的二門,既用來報時,也用於集眾。舊時官署於卯時(今五—七時)開始辦公,屆時擊點,吏役報導,官員查點人數,即叫做「點卯」。

衙門點,懸掛在衙門門前,報事、集眾、點卯時敲打所用。這件文物曾懸於登萊青衙門前,鑄鐵,造型為如意雲頭狀,邊飾花紋,上有一孔以便懸掛。正面鑄文「登萊青道衙門點」,背面鑄文「同治十三年十月吉立」。清同治十三年為公元1874年,也是同治皇帝駕崩、光緒皇帝即位的一年,距今已130多年,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衙門點見證了煙臺近代的歷史,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組織在煙臺建立和發展,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煙臺人民始終在革命的最前列,前赴後繼,流血犧牲,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雲紋大瓦當


瓦當,是古代建築屋檐上的構件,主要起著保護檐椽不受風雨浸蝕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屋頂的重要裝飾,方寸之間融入了更多美的創造。因此,瓦當是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兼具的古代文物,成為我們探討研究古代社會的一份珍貴形象資料。

1983年5月,龍口市廟周家秦漢建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其中一枚形制巨大的瓦當特別引人注意。此枚雲紋大瓦當直徑達39厘米,與一般直徑在13—22厘米的普通瓦當相比,堪稱「鴻篇巨製」。此瓦當為凸面圓瓦當,青灰色,質地堅硬,叩之錚錚作響,當面飾以菱芯捲雲紋,紋飾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大氣磅礴,極富動態之美。這樣大的瓦當,當是安裝在宮殿建築的屋脊兩端,即中國古典建築被稱為「鴟吻」的位置。出土畫像石、模型明器等秦漢建築資料里有很多這樣的例證。漢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巔峰時期,國力強盛,人民富庶,很多創造直到今天仍令我們讚嘆不已。



屋頂正脊的直徑(或曰高度)能夠達到39厘米,在歷朝歷代的建築中可說是絕無僅有,就是在漢代也是十分罕見。如此規格,應該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廟周家秦漢建築遺址位於萊山北麓,是秦皇漢武禮祠齊地八神之萊山月主的地方,可見這座宏偉建築,正是秦皇漢武使用的帝王建築。歷史上來過膠東半島的古代帝王大概也只有這聲名顯赫的兩位,他們東巡海上祭神求仙的行跡也被堂而皇之地記在了正史中。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歷史,膠東半島的八神遺蹟才成為古今中外注目的亮點。雲紋大瓦當,就像一面炫目寶鏡,映照著這段令膠東大地頗感自豪的歷史。


「重慶號」巡洋艦船鐘


船鐘為圓形,直徑18.5厘米,厚7厘米,殘破,鐘身為銅質。正面為玻璃鐘面,並有數處裂紋。圓形大錶盤內有銅質時針和分針,正點時刻由羅馬數字「Ⅰ---Ⅻ」 標記。大錶盤的上方有一小的圓形秒針錶盤,小錶盤分為60個小格,並在15秒、30秒、45秒、60秒處著重標記。大錶盤的最下方有英文「MADE IN ENGLAND」(英國製造)。船鐘背面為素麵,銅質。背面邊緣的上下左右各有一圓形小孔,是為固定船鐘所用。



「重慶號」巡洋艦是當時國民政府海軍中最大的軍艦,該艦由英國製造,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8年2月贈予南京國民黨政府,原名「震旦號」,後改名「重慶號」。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蔣介石集團即將崩潰的時刻,「重慶號」巡洋艦的官兵們因不滿國民黨政府依附帝國主義,推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於1949年2月24日午夜,當「重慶號」巡洋艦船鐘指向24時,艦長鄧兆祥率領全艦547名官兵在上海吳淞口毅然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府統治,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35個小時的航行,26日上午抵達解放區煙臺港。這一事件無疑是對妄想抗拒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蔣介石集團又一次敲響了喪鐘,在當時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震動,國民黨政府派出數架轟炸機到煙臺空襲。為保衛「重慶號」的安全,該艦奉命轉抵遼寧葫蘆島,但終究不敵國民黨的輪番轟炸,最終無奈自沉。1952年被打撈出水。



「重慶號」巡洋艦船鐘是「重慶號」巡洋艦起義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見證者,也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走向勝利的歷史見證者。1986年9月2日在大連海軍第一水面艦艇學院地文航海研究室徵集入藏煙臺市博物館。1999年該船鐘曾參加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國慶50周年文物精品展。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什錦紋地蒜頭口綬帶耳扁壺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什錦紋地蒜頭口綬帶耳扁壺,高24.3厘米,口徑3厘米,底徑7.5厘米。蒜頭形口,扁圓腹,璧形底足,無款識。蒜頭口至肩以綬帶形耳相連,腹兩側各飾乳突。腹部中央飾六角形開光,內繪纏枝花卉紋,以此為中心向四周延展,構成以六角形為主,璜形、罄形為輔的錦地開光,六角形開光內繪纏枝蓮紋、朵花紋、團花紋、海水江崖紋,璜形開光內繪折枝花卉紋,足部飾朵梅紋。胎體細膩潔白,釉面光潤平凈,釉色白中閃青,在積釉處可見淡淡的蝦青色。此器青花色澤幽倩穠麗,色濃處可見沉積而成的黝黑斑點,亮麗而深邃,堪稱明永樂青花「教科書」式的典範。



永樂青花的燒制與鄭和下西洋有密切的聯繫。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含錳量低,在適當火候下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是極為優質的瓷繪原料。又因為其含鐵量較高,往往在筆觸較深的色濃處出現黝黑的斑點,是永宣時代的青花發色迥別於其他朝代的標誌性元素。以後歷朝歷代雖都有模仿,但都再也無法重現永宣時獨屬於蘇泥勃青的那種色調。

另一方面,其紋飾圖案和布局,也具有西亞地區的裝飾元素。受伊斯蘭文化控制的阿拉伯地區,幾何、數學發達,他們崇尚數學的邏輯思維之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幾何裝飾體系。與中國傳統裝飾中講究節奏感、韻律感、注重留白、抒發性情的較為自由和隨意的寫實技法不同,在阿拉伯的幾何裝飾中,充滿了嚴格的「秩序性」,更強調結構、比例和對稱,突出嚴謹與莊重,以此烘托出森嚴的神聖感的氛圍。

在這件明永樂青花什錦紋地蒜頭口綬帶耳扁壺的腹部,我們可以看到嚴格呈放射狀排列的幾何花格裝飾圖形,但在每一個花格內,又可以看到中國傳統裝飾技法中的花卉紋、海水紋等圖案。其蒜頭口繪如意頭開光,開光內繪團花,開光外有「T」字形短瓔珞紋,上下相對,彼此呼應,取「天地交泰」的吉祥之意。腹部的錦紋地成規則的多邊形幾何圖案布局,自腹心的六角星形開光,向外逐層變化出八邊形、六邊形璜形、罄形的花格,又可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荒」「六合」「普天同慶」之寓意。紋飾布局精緻巧妙,繁而不亂,整件器物造型活潑又不失端莊,是阿拉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交匯的產物。


宋景德鎮窯影青釉劃花花口渣斗


渣斗,又稱「奓斗」「唾壺」,用於盛放唾吐物。瓷質渣斗最早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期大為流行。至宋代,在元人筆記中載:「宋季大族設席,几案間必用筋瓶、渣斗」。可見渣斗是古代上流社會宴飲時用於盛放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的器皿,是承具的一種。

宋景德鎮窯影青釉劃花花口渣斗,高14.9厘米,口徑15.2厘米,底徑7.7厘米。細白胎,通體施影青釉。花口外撇,共八瓣,寬沿,高頸,瓜楞鼓腹,圈足外撇,底足澀圈,有臍釉。頸部飾朵花,頸肩連接處飾雙弦紋,腹部暗劃雙鉤花卉紋,以三道弦紋間隔。



宋代許多窯廠都生產渣斗,除景德鎮窯外,越窯、耀州窯和南宋官窯中都可見這種器型。影青釉始創於北宋前期,是宋代景德鎮窯的主要產品,另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生產影青釉瓷器的窯場。《飲流齋說瓷》中對影青的定義是:「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其特點是胎體細薄,釉色晶瑩潤澈,精細透亮,器身多以暗花裝飾,在燈光下內外皆可映見,故稱之為「影青」,又有人將之稱為「印青」或「隱青」,前人也稱其為「假玉器」,足可見影青釉晶瑩如玉、輕薄精緻的特點。



此件渣斗的器型較為特殊,為八瓣花口,端莊典雅,又不失靈動活潑。胎體輕薄細膩,透光性好。在燈光的照射下,暗刻的花紋邊上顯出一點淡青色暗影,而積釉處則可見較為明顯的湖綠色,深深淺淺,影影綽綽,與珍珠般的氣泡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韻致。


理琪皮包


這個小皮包,長23厘米、寬17.5厘米。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使用的皮文件包。包以牛皮製成,棕色,理琪使用時已有修補,今背帶已經缺失,它顏色暗淡、皮質老化龜裂,透露出歷史的滄桑和革命的積澱,是膠東革命領導人的重要紀念物。

理琪(1908—1938),原名游建鐸,河南太康人,膠東早期革命的奠基人。1936年春,理琪來到膠東,主持成立了中共膠東臨時特委並任書記。1937年,任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同年12月,膠東特委在天福山(今文登境內)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樹起了膠東抗日戰爭的大旗。天福山起義後,膠東各級黨組織又相繼發動了掖縣、威海、榮成、黃縣、萊陽等地武裝起義,成立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和軍政委員會,理琪任司令員和軍政委員會主席。



如今,小皮包被收藏在煙臺市博物館,供大家學習瞻仰。小皮包是一名合格共產黨人的見證,是共產黨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見證,是共產黨人鐵的紀律的見證,是一位共產黨人、一位英雄留給世人的唯一的物質遺產,但,英雄的精神遺產卻深深的紮根在人們的心中!


宅在家裡不僅能「長蘑菇」

還可以漲知識!

小夥伴們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

覺得這些文物知識很有趣呢?

接下來小編還會給大家介紹更多文物

一起期待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