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的初學者怎樣學習中醫呢?

雷濤醫師 發佈 2020-03-23T16:43:17+00:00

零基礎的初學者怎樣學習中醫呢???孫曼之論學醫轉載自天下中醫論壇:孫老師專版 經常收到詢問怎眼學習方劑、怎樣學習藥物或怎樣學習診斷學等等問題的簡訊,可見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在這裡我談一下我學習中醫的經驗和看法。

零基礎的初學者怎樣學習中醫呢???

孫曼之論學醫

轉載自天下中醫論壇:孫老師專版

經常收到詢問怎眼學習方劑、怎樣學習藥物或怎樣學習診斷學等等問題的簡訊,可見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在這裡我談一下我學習中醫的經驗和看法。

的確,怎樣學習中醫是一個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小問題,我們只要想一下,從來的中醫大師,夙慧而青年時期就成名的人幾乎沒有,而「老中醫」的吃香關鍵恐怕就在於這一個「老」字。在人們通常的印象里,頭髮斑白才是一個中醫師獲得有效的臨床操作能力的必然標誌,在當今時代,中醫學院畢業以後,落落無聞的坐冷板凳十幾年,才能夠在當地小有名氣的中醫師是很常見的。這個問題不解決,不搞清楚,那麼在學習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後還是不能成功,因而造成「悔不當初」、「就怕選錯行」的感嘆,就有可能成為事實。中醫學習既然這樣不容易,那麼,這個問題確實不能不進行一番討論了。

首先,完全沒有中醫理論基礎的初學者怎樣學習中醫呢?

我的意見,既然沒有基礎,那麼,了解中醫基本理論內容,如陰陽五行、臟腑生理病理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機、經絡學說等基本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否則,要進行臨床實踐,就會發生困難。有的人不相信系統學習中醫基本理論的重要性,他們以為只要學會一種簡單易學的方法,照樣可以開方治病,何必學習哪些繁難的理論呢?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臨床見習的緣故,其實,只要一上臨床實踐,他們很快就可以知道,哪些簡單的方法絕對應付不了五花八門的各色各樣病症,此事空談容易實踐難,否則就會神州大地遍地神醫,哪會有我們這些初學者學習中醫成為名醫的機會啊!


那麼怎樣進行中醫基本理論學習呢?我的看法,從中醫統編教材入手,可以比較系統、比較快的掌握中醫基本知識。學習順序是中基、中診、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在學習傷寒論的同時,同步進行中藥學、方劑學的閱讀,這樣就可以初步打下一個中醫理論基礎了。這些教材的重點是中醫經典,對於內經講義,不只是要求了解基本概念,還要熟悉其主要論點的依據、原理,要求自己能夠應用這些基本理論,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解釋。對於傷寒論的學習,要求熟悉各篇所有的條文,熟悉全書的基本結構。

其次,是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中醫愛好者與剛畢業的中醫院校畢業生,他們應該怎樣進一步學習中醫,而能夠把他們已經熟悉了的中醫理論,轉變為實踐操作能力呢?

這個問題是學習中醫究竟能不能達到目的的關鍵,也是中醫在21世紀究竟還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因為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局面下,如果一個中醫師要在十幾年二十年才能夠在當地小有名氣從而過上小康生活,那麼,一個普通的農民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也許要不了這麼長時間,也會同樣過上擁有一座小樓房、彩電、冰箱的小康日子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怪乎當下很多中醫院校已經生源缺乏,日子難以為繼,行將關門大吉了。

那麼,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人究竟應該怎樣學習中醫?

我的意見是精讀古代可以作為典範的幾種醫案。我在《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學習中醫》一文中曾經提出精讀《寓意草》、《朱丹溪醫案》、《謝映廬醫案》、《葉天士醫案》以及《古今醫案按》五本書。

為什麼要讀這幾種醫案而不讀其他人包括現代中醫的醫案?

這是因為《寓意草》是清初名醫喻嘉言特地為當時不知道辨證論治重要意義的當代醫生們寫的一本具有啟發意義的醫案集。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先議病,後議藥」的口號已經廣為人知並且後世續作迭出,其中《謝映廬醫案》尤其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只讀喻嘉言不讀謝映廬就會缺乏很多的診斷辯證與方劑運用的許多具體知識。

朱丹溪是把辨證論治的方法理論化的第一人,也是廣泛授徒進行中醫教育的第一人。由於他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授他人以辨證論治的具體操作方法,所以他的醫案幾乎都是有目的的進行篩選,為說明一個問題而舉例說明之,如此看來,這樣的醫案當然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

葉天士則是清代著名醫家,由於他創立了溫病學說,盛名之下,掩蓋了他在治療其他疾病方面的成就。事實上,葉氏在雜病辨治方面,幾乎集合了在他以前中醫史上所有醫家的辯證方法,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學習葉氏醫案而接觸到這些大家的特點。即使在經方的運用方面,葉氏也是具有極高的診斷運用水平的,我們萬不可以忽視。至於《古今醫案按》則是清代江蘇名醫俞震根據《古今醫案》選編的一本醫案選集。這本書的最大優點是收集了俞震以前的幾乎所有的名家醫案,缺點收集的醫案水平良莠不齊,很多不值得一讀的醫案也一併收入。

不過從總體上來說,這本書收集了古今主要醫學大家如金元四大家諸人以及羅天益、許叔微、王肯堂、張石頑、汪石山、孫一奎、慎柔等人的精彩醫案,一冊在手,可以使我們多聞博識,知道古今醫家臨床的大概情況,因此還是值得一讀的一本好書。以上所說的是對於中醫的理論學習,至於臨床實際能力的學習,則要依賴於個人的具體條件而定,如果在醫療單位上班,那麼經過反覆的臨床實踐,就會比較快的取得進步,從而逐漸成熟起來。如果沒有這樣的經常接觸大量病患的條件,就會給進一步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困難,這些人最好是跟師學習一段時間,以便儘快地熟悉、掌握臨床技能。


-------------------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學習中醫

——就《「我的中醫能力是靠自己拚命啃出來的」 一文讀後感》答網友

孫曼之

拙作《「我的中醫能力是啃出來的」一文讀後感》,是有感於目前的自學、師授熱而發。其中,關於究竟應該怎樣學習中醫的具體問題,語焉不詳。承蒙網友厚愛,提出一些質疑,今一倂答覆並闡述己見,希望大家指正。

一、中醫教育改革是挽救中醫危亡的根本保證

首先應該聲明的是,本人絕對沒有否認自學、師授的意思。相反,本人也是自學出身,因而深知自學之「在黑暗中摸索」的艱辛。本人也授徒,因而也深知跟師學習的偏狹。本人所憂鬱的,正是這種學習方法所造成的「頭髮白了才能成功」的現象。

本文的標題為什麼要強調「今天」?因為,「今天」與「昨天」,是大不一樣的。在信息閉塞的古代社會,父子相傳、師徒私授,是保存學問的必經之途,甚至是唯一途徑。事實上,不僅醫學,大凡各種學問、藝術、工藝乃至各種實用技術,在古代都是這樣保存下來的。即使貴為「國學」的儒家經典,也同樣是如此才能流傳於今。因而才有「守家法」、「尊師重道」、「侍師如父」等說法。這種教授方法,既然產生於信息閉塞的農業社會,因而其知識面的狹窄、局限,便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其學習效率的低下。畢竟能夠跟隨名師學習,只是少數人不多的機會,而名師的一生,又不可能教大量的高徒。顯然,在今天知識爆炸、信息交流暢通無阻的現代社會,盲目的提倡拜師學習,實在是無異於叫現代人返回穴居。

目前,中醫事業後繼無人,特別是具有臨床經驗的學者日益減少,中醫的滅亡已在眼前。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改革中醫教育,使更多的人在較短的時間內成才,確是中醫界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在這裡,我呼籲:中醫界一切有臨床經驗的有識之士,大家立即行動起來,為這一項工作獻計獻策,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培養大量的中醫人才,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事業能夠永續發展!

二、中醫教育失敗的原因及其對策

我認為,中醫教育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沒有設立醫案課程。本來,中醫基本理論只是入門知識,教學不必花費過多學時。理論學習結束後,就應及時轉入醫案學習。包括病機分析、診斷、處方等各種紙上推演作業,都應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大部分階段。而由於近代中醫教育照搬西醫模式,忽視了中醫學科本身的要求和特點,結果造成了中醫臨床能力的闕如。


其次,是教材編寫過於淺顯,不能滿足指導臨床實踐的需要。在歷次統編教材中,最不成功的,恐怕要算是傷寒教材了。傷寒教材在編寫伊始,便採用柯琴《來蘇集》作為藍本。柯氏借「錯簡"說否認全書各條文之間的有機聯繫,又以所謂」六經提綱「說概括各篇內容。由於這兩個預設前提阻斷了全書內在規律的探索空間,又由於該教材客觀上」獨尊天下「的作為晉級、評職、考試標準的特殊地位,因而扼殺了學者獨立思考的精神,造成了半個世紀以來《傷寒論》研究停滯不前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歷次各版傷寒教材,都有與臨床聯繫不夠緊密的缺點,致使傷寒學成為脫離臨床實踐、只是為晉級評職服務的霧裡看花、中看不中用的「顯學」。

目前的統編教材,忽於辨證論治基本知識的學習,而是照搬西醫課程設置方法,把教學與學習的重點放在分科分病型上面,結果造成了「按圖索驥」式的臨床指導原則。實質上使辨證論治這個中醫學的靈魂,被束之高閣。這一點,也是中醫院校畢業生臨床實踐能力不過關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這裡,我建議在大學設立「辨證論治」課,作為臨床實踐階段的主要課程。「辨證論治」和「醫案選讀」兩門重點課程的設置,將會使五十餘年以來,從理論到理論的中醫教學模式,轉變為由理論到實踐並以臨床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

-----------------

目前中醫事業面臨著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醫教育失敗的原因及其對策。第二個問題是中醫院校畢業生,怎樣儘快的掌握臨床操作技能?前一篇文章,談了我對第一個問題的看法。現在,再談一下我對第二個問題的設想。

我們不能等到中醫教育改革大功告成,然後再培育出大量人才。如果目前幾十萬中醫院校畢業生中的、哪怕是其中的少數人,能夠掌握中醫臨床技術,那麼中醫事業就會大有希望。怎樣使他們在儘量短的時間內,達到這個目的?這是我近年來,經常苦苦思索,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其解決方法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在,介紹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方案,供同道參考:

第一步,重新研讀《傷寒論》。如果每天精講2—3條條文,約半年可進行完這門課程。

第二步,研讀以下五種醫案:

1.朱丹溪醫案

2.《寓意草》

3.《謝映樓醫案》

4.《古今醫案按》

5.葉氏醫案選讀

以上進度以每種3-5個月計,約需兩年可進行完。


第三步,各種類型的醫案練習,集中進行1-2年。另外尚可選編一部分醫案練習作為課外作業,與以上課程同時或交叉進行。

以上學習過程共需3-4年。應達到以下目標:

1.熟悉《傷寒論》全書結構及其內容,尤其是辨證論治方法。

2.熟悉並掌握中醫發展史上主要流派的辨證論治特點並能夠運用於臨床實踐。

以上方案從時間來看是可行的。從教學質量來講,主要取決於以上六門課程的選編及講解、評析水平。

對於《傷寒論》的研讀,必須遵守三個原則:

第一,要用歷史的觀點研究《傷寒論》,即:要把原書放到一定的歷史環境下來理解,而不是盲目的把它看成脫離客觀條件的「先聖遺訓」。

第二,對於原書的理解,要遵從「讀白文」的原則,獨立思考並得出結論。在沒有得出可信的結論之前,不盲從前人的注釋。

第三,對於原書理論體系的解讀,還要堅持「以經解經」和「孤證不立」的原則,即最可信的證據要從原書條文之間互證取得。對於確實無法根據條文進行互證並得出結論的疑點,可以從同時代或接近於該時代的醫學及其它文獻引證,作為第二證據。除這兩種引證方法外,其他說法均不能作為證據立論。對於引用的證據,至少要求兩個以上證據,否則不予採信。「以經解經」與「孤證不立」是清代乾嘉學派在整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時,提出的基本原則。在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這也應該是我們研究中醫古典文獻時,所應遵循的最低原則。

其所以把《傷寒論》特別提出來作為一門重點研讀課程,是因為該書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通過這樣深入細緻地學習,就能夠為今後的臨床實踐,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至於選用以上五種醫案的理由,擬另文闡述。

----------------

論醫案學習

醫案素為古人所重,自《史記·倉公傳》載倉公醫案十九例至今,歷代醫案可謂汗牛充棟。那麼,究竟哪些醫案值得我們作為學習的基本教材。我認為,以下三點可以作為選擇標準:

第一,醫案學習應以研究前人的辨證施治的基本功夫包括四診和辨證思路為目的。換句話說,「看名醫怎樣處理日常門診業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所在。凡符合這個條件即反映辨證施治基本功的古代醫案,應為首選。至於那些奇治險症之類醫案,原則上概不入選。我們學習前人醫案,須知「平淡處方見真功夫」的道理,而不應以獵奇為目的,才能打好臨床操作基礎功。

第二,以技術全面、不偏於一隅者為首選。以技術雖然偏頗但確有特色並在中醫史上形成一定門派的醫家為次選,以便於熟悉、掌握中醫史上主要流派的實踐經驗。

第三,有些醫案是專為後學示範實踐技能而寫,其成功者也應列為首選。

根據以上原則,選擇了前述五種醫案作為基本讀本。

----------------

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概括地說,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醫療技術全面。

丹溪師從羅知悌。羅系劉完素再傳弟子,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二家之學。因而授丹溪「以劉、張、李諸書,為之敷揚三家之旨而一斷於經」(戴良:《丹溪翁傳》)。以傳世丹溪醫案及醫論觀之,丹溪於劉之寒涼,張之汗、吐、下法以及東垣之溫陽升補,均能運用自如而並不偏倚於一法並於內、外、兒、婦以至於喉、目、皮膚各科均有涉獵。這裡應澄清一種誤解:丹溪的「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說法,重點在「陽常有餘」。實為劉完素觀點的衍義與發揮,並且金元時代醫家所說的「陰」,只是相當於後世說法的「血」,而不同於溫病學派所說的「陰」,丹溪有「血屬陰難成易虧」說。戴元禮所說「陽即言氣,陰即言血」(《脈因證治》),均說明了「陰」之古今含義的不同。因而其醫案用二冬、二地、玄參、石斛者絕少。今人有指丹溪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者,其實是毫無根據的、想當然的說法。


第二個特點為廣泛授徒,教學有方。

丹溪授徒眾多,「一時學者聲隨影響,翁教之亹亹忘疲」(《丹溪翁傳》)。今存於各家著作中的丹溪論述各科病症辨治方法,文本約十餘種。其文字均大同小異,而內容幾乎完全相同。所傳醫案大多與其正文相對應而附於其後,有「舉例為證」的意味。這兩部分可視為當年的講課內容。這些文本內容簡明易學,提綱攜領。可以說,朱丹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廣泛授徒而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的醫家。

丹溪比較全面的醫術,是廣泛授徒的基本條件。早於丹溪的劉、張、李雖然也授徒,但傳之未能久,醫術的偏頗與病症門類較少是其重要的原因。

第三,朱丹溪在中醫史上影響所及,「源遠流長」四字足以當之。

自金元至明清,在溫病學派興起之前,除丹溪傳授的戴元禮、王履、劉純及私淑於朱門的虞摶、王綸、陳無咎、徐彥純等人,在醫界幾乎占統治地位的影響外,新安地區醫家,如汪機、程充、方廣、徐春圃、孫一奎、程國彭、吳澄等人,均與丹溪學派有直接或間接的學術傳承關係。即使在溫病學派形成並蔚然成風后的清代中後期,丹溪學派仍有相當大的影響。作為一代巨擘的葉天士,其學術思想及遣方用藥,與丹溪亦有密切的、學術上的繼承關係。

幾乎與葉氏同期的、《古今醫案按》的作者俞震說:「觀丹溪諸案,思深而法備,真有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之妙。較之劉、李,誠出其右。後人猶欲詆毀之,何異蚍蜉撼樹、斥鷃笑鯤鵬哉!」這代表了清代醫家對於丹溪的普遍看法。總之,可以毫不誇大地說,自金元以後的中醫發展史上,丹溪學派盈天下。丹溪學說尤其醫案,是中醫臨床操作技能的源頭。因此,學習中醫傳統的臨床技術,首先就要學習傳世的丹溪醫案。

丹溪四十歲始棄文學醫,而後拜羅知悌為師,從而接觸到劉、張、李書稿,其時已是四十四歲。自此以後,醫術大進,終成大器。無論如何,僅就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也足以激勵我們今天努力繼續學習,永不止步。


--------------

喻嘉言的《寓意草》一書,以其「先議病,後議藥」的口號,而為後世醫家所熟知。這個口號,是針對當時醫者不知辨證,只知依據方書按圖索驥、投方治病而提出的。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自古而然並且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事實上,常見的情況,並非是「不知」,而是「不會」辨證治病。俞震曰:」治病之難,難於識病也「。《醫門棒喝》曰:「治病不難於用藥,最難於辨證。」吳評:「治病不難於用藥,最難於辨證一語,真閱歷已深、艱辛備嘗之心得語也。」可見,辨證而後論治,從來都是醫家的最大難題。喻氏於全書的三十餘篇治案中,示範了必須「先議病」之理,其案例均可稱為精華。但作者以時醫不知辨證為前提,因而反覆勸誡必須「先議病」,而非如何議病,甚至為此而故意略去方藥,故在具體的辨證方法上,常語焉不詳,因此,本書只能算是提倡辨證論治的開山之作。

《寓意草》「先議病,後議藥」的說法,實質上,是提出了治病必須把辨證論治放在首位這一重要原則,因而在後世引起了久遠的影響。該書的不足之處,是缺乏辨治的具體內容。針對《寓意草》的這個缺憾,後來便有了多種仿《寓意草》之作,試圖充實辨證方面的內容。這些著作中,最成功者,當數謝映廬的《得心集》醫案。該書特點有三:

首先,是謝氏作為一個臨床醫家,不拘泥於當時門派的影響,不偏倚於一端,而能融會各家之長,為我所用。

其次,作者平生不喜臨時組方,而是堅持儘量使用成方。這一特點,對於初學者認識、掌握常用方劑,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凡學醫者都有這樣得體會:對於從書本上學習過並熟悉的方劑,在臨床實踐中,卻感到不知如何使用。謝氏醫案對於成方的使用,提供了一個感性認識的情景場合,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需要。

第三,是行文簡潔,描述生動,易於閱讀,幾乎不用導讀,便可眀瞭其辨證要點,並使讀者有一種興趣盎然、百讀不厭的感覺。

葉氏亦精於使用前人成方,但善於大刀闊斧式的化裁使用。這是對於方藥及其症候群深刻理解的結果,體現了葉氏「出神入化」的高度境界。謝氏嚴守原方,體現了對於方劑證候的嫻熟於心及辨證論治的慎密與邏輯性,二者風格雖異而均有至理,難分軒輊,均應為我們用心學習並領會之。事實上,醫案的學習,本質上就是一種模仿能力的學習,這一點正與美術、書法的學習過程相同。臨摹是美術、書法學習的初期階段,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臨摹功夫到家之時,自能輕車熟駕,運用自如。中醫實踐操作能力的取得,亦是同理。

以上這三個特點,使謝氏醫案成為我們學習《寓意草》時,不可多得的補充讀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