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最強輪式裝甲車,綽號彪馬,中型坦克碰到了都要小心

經理聊兵史 發佈 2019-12-30T17:04:02+00:00

輪式裝甲車大量應用於戰場是在一戰時期,各交戰國因為缺乏裝甲車輛,於是將許多民用汽車裝上鋼板充當裝甲車,但是這種車輛的防彈性能和行駛性能都不怎麼好,只是一種臨時改裝。

輪式裝甲車大量應用於戰場是在一戰時期,各交戰國因為缺乏裝甲車輛,於是將許多民用汽車裝上鋼板充當裝甲車,但是這種車輛的防彈性能和行駛性能都不怎麼好,只是一種臨時改裝。一戰後輪式裝甲車的發展比起坦克來說要低調得多,不過在德國卻沒有發展超輕型履帶車輛,反而是輪式裝甲車越造越強。

早期德國裝甲車還中規中矩,採用當時較為常見的4輪底盤,Sd.Kfz.13型4輪裝甲偵察車就是代表,這一型裝甲車主要在30年代早期,和一號坦克一樣設計之初並不是用於實戰,而是用來訓練,模擬裝甲集團的,其過於薄弱的裝甲和過高的重心都不適合實戰。
30年代中期,德國開發出專業的軍用4輪裝甲車,在車體動力和裝甲防護上提升不少,而且採用防彈輪胎,生存能力增加,主要為Sd.Kfz.221型和 Sd.Kfz.223型4輪驅動裝甲偵察車,在火力上,為車體上的旋轉炮塔內搭載了一門20毫米機炮和一挺7.92毫米機槍,已經和二號坦克相同,在對付沒有重武器的敵軍時戰力很強。

除了四輪形制,德國還開發了4×2的Sd.Kfz.231型6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初期裝甲防護5~8毫米,後期有所增加,火力上和二號坦克一樣,還有一些指揮型,增加天線和遠距離無線電台。
在1936年,德國開啟了8輪裝甲車的研製,這就是Sd.Kfz.231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這也是最早的8輪裝甲車,車重8.3噸,車長5.85米,寬2.2米,高2.35米,裝甲防護5.5~14.5毫米,後期正面增加到30毫米,火力依然是20毫米機炮加7.92毫米機槍,最大行駛速度90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採用4人車組,駕駛員、車長,炮手和無線電員各一名。

除了之外還有一款Sd.Kfz.232型8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他與231型技術相差不大,兩種型號加上之前的4輪裝甲車都投入的入侵波蘭的戰鬥。

有了二戰初期的使用經驗,德軍感受到裝甲車對於師級單位的重要性,既可以遂行偵察任務,又能輔助步兵連執行攻防作戰,是主力坦克之外的重要裝備,更難得的是相比於坦克,它的造價和資源消耗要低得多。1943年,德國開始發展Sd.Kfz.234型八輪式重型裝甲偵察車,將二戰德國裝甲車推上了巔峰。

該車在11月才開始量產,因為優秀的性能,士兵們稱他為「彪馬」,車長6.8米,寬2.33米,高2.38米,全重11.74噸,正面裝甲30毫米厚,主武器為一門50毫米炮,另有一挺7.92毫米輔助機槍,採用氣冷柴油機,最大速度80千米每小時。
彪馬作為重型裝甲車,其火力足夠強勁,具有較高穿甲能力的50毫米炮能夠對當時的M4和T-34等中型坦克造成實質威脅,而對付英軍的巡洋坦克更是不在話下,具備和坦克交戰的能力,不過產量較少,只有101輛,另有一些安裝的是24倍徑75毫米榴彈炮。

1944年,德國退出改進型Sd.Kfz.234/3,該裝甲車明確指出要具備反坦克能力,此時裝甲車的主炮換裝成長身管75毫米炮,相應的小型炮塔已經不再適合,改為半開放式結構,火炮無法360°射擊,但是打擊能力卻提升許多。

​儘管二戰德國的重型裝甲車在戰場上的表現沒有決定性意義,但是作戰能力卻不容忽視,無論是北非戰場還是蘇德戰場都有他們的身影,被認為是坦克之外重要的裝甲補充。戰後輪式裝甲車並沒有消失,反而日益壯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各國的8×8輪式裝甲車已經具備了打擊主戰坦克的威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