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各位神仙們,放過「烘焙」吧

生活時尚周刊 發佈 2020-03-10T16:07:00+00:00

但這還遠遠不夠,最近一段時間,朋友圈那幫神仙們終於把魔爪伸向了「烘焙」。或許等疫情結束,人人都變身「大廚」,餐廳也無需擔憂,廚子們也不用焦慮,忙碌的工作肯定會讓大家重新聚集在原來的地方,一切依然會回到原來的軌跡上。

來源:地球人研究報告 ,作者:你的外星小姨

疫情期間,所有被迫關在家的人不得不面臨一個重要的生存問題:吃什麼。

第一梯隊的方麵食品在這個時候早就已經被摧枯拉朽般消耗殆盡,進階級的「家常菜」梯隊在重壓下也鍛鍊出來了不少新戰士。

但這還遠遠不夠,最近一段時間,朋友圈那幫神仙們終於把魔爪伸向了「烘焙」。

準備工作

2月中旬,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示自己如何用身邊常見的東西來製作小蛋糕。一時間,何炅的小蛋糕開始被許多網友爭相模仿,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此時,過年期間的「涼皮熱潮」已經退居二線,烘焙熱潮的第一個衝鋒號算是吹響了。

細想來,烘焙能在這個時候神奇的成為了廚房新寵,不是沒有道理。

這段期間想要挑戰廚房的人民群眾主要有兩大核心需求:一是要足夠消耗時間;二是要獲得高於「家常菜」的烹飪品質(最好還能發朋友圈)的東西。如此,工序簡單、難度不大(看起來)的烘焙就成了這個世界線收束的必經之路。

但一切的前提,是要順利進行烘焙過程中最關鍵的準備工作——打蛋——只有將分離出來的蛋清攪拌成奶油狀,這樣做出來的蛋糕才能更加暄軟。2020年,打蛋這種機械的工作如果還要人類抽搐自己的雙手來進行,就未免太不體面了。可是電動打蛋器對於中國廚房而言,又不普及,咋辦?

呵呵,這點難度,在人民群眾的智慧面前,無非是再一次給他們大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

看吧,很快中國各個不知名的角落裡,一個個「迷之打蛋器」如雨後春筍般騰空出世了:

用塑料瓶製成的打蛋器是現在網絡上最常見的,也是一些美食博主推薦的常用方法。不過為了提高效率,有人還想出了更硬核的手段——將電鑽改造成打蛋器。

電鑽這方法聽上去詭異,實際效果很好,相比於其他自製打蛋器,這個辦法在社交媒體上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僅次於塑料瓶。

不過電鑽也不是家家都有,又有人犯難了,難道沒有替代品嗎?哼,咱國產網友有的是辦法,您瞧著:

把電風扇拆了一樣可以做打蛋器

電風扇做打蛋器的成功就像一個科學裡程碑,這意味著,但凡能轉的,能震動的,都有做成打蛋器的潛質。

於是一次機械朋克向的改裝風颳起來了:

晾衣架拉二胡式打蛋器

剃鬚刀,電動牙刷這些都是可以震動的物品,拆解安裝一下都能做打蛋器。

好的上面這些我還是可以理解的了,可是下面這個是什麼玩意?

四驅車打蛋器?!

看見了嗎,只要是能轉的玩具,幾乎沒有一個能脫離苦海,全都拖不過要被充公拿去勞改。

仔細看,這個東西其實是用來轉陀螺的↓

太慘烈了,他們還都是孩子(們玩的玩具)啊!

還有,抬出縫紉機來打蛋清,姐們你是認真的嗎?

儘管不排除其中有人只是藉機作秀,但網友這解決問題的陣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後果恐不堪設想:

想像一下吧,當老外走在大街上,看見中國老百姓從手上掏出這個玩意,會有什麼感嘆——

實操

準備工作解決後,一切準備就緒,下面就要拿出真本事了。

那麼,烹飪神仙們有本事嗎?

可太有了↓

3,

2,

1,美妙的一刻開始了:

「安倍怕了,歐巴馬驚了,川普急了。」

驚悚驚悚在,老外永遠想不到,一個普普通通的廚用電器,在經過中國老百姓的改裝後,可以發揮出多麼大的殺傷力。

能把電飯煲改裝成迫擊炮的匠人

他們同樣想不到的是,一個僅靠「烘焙」製成的食物,能夠在形態上存在著多麼豐富的可能性。

中國的廚房中,似乎蘊藏著比精密化學實驗室的更多更刁鑽的催化物質。

同樣的設備,不同的結果,這就是腰間盤突出的「烘焙匠人」們能探索到的碳水化合物狀態的極限:

看上去很難拔下來

做成功的蛋糕都沒這塊圓吧

那麼,除了在物理形態上做文章,「烘焙匠人」在烘焙產品的視覺感官上有沒有建樹呢?

你好,有的。

比如下面這個。就算是塊電飯煲蛋糕,它也能做出讓人不適的形狀。

本身形狀沒有問題的,也要努力朝著奇怪的方向發展。

一位網友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做面點的經歷,收穫了上千個贊:

與此同時,「烘焙」產物的近親們日子也不算好過。慘烈狀況幾乎不能用成句的語言描述,只能匯聚成一個個代表性的名詞:

「地獄包子」。

這才是反派麵食該有的樣子

「涅槃麵包」。

「實在編不出來詞的油條」。

我仿佛能看到烹飪圈「面點黑暗帝國」的迷霧正從空中浩蕩襲來。

因為時間充足,廣大網友對麵食的研究似乎沒有淺嘗輒止的跡象。根據官方報導,疫情期間麵粉銷量上漲9倍,有媒體甚至打出了「麵粉銷量堪比口罩」的標題。

如今涼皮蛋糕的熱度不減當時,油條剛剛「上位」成功,台下還有雙皮奶、珍珠奶茶、舒芙蕾等等「選手」蓄勢待發。看起來國人對於食物的熱情,伴隨著疫情的發展,一時半會看來還難以散去。

或許等疫情結束,人人都變身「大廚」,餐廳也無需擔憂,廚子們也不用焦慮,忙碌的工作肯定會讓大家重新聚集在原來的地方,一切依然會回到原來的軌跡上。

只是,這一切都要寄希望於,自家廚房能夠撐到那一天的到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