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吳的戰將而言,強大的對手不可怕,可怕的是孫權決定要親征

咘咘愛三國 發佈 2019-12-23T08:23:02+00:00

不過這個情況,在東吳卻截然不同,對於東吳的戰將而言,他們不畏懼強者如曹操、劉備,他們所擔心的是孫權決定要親征。

領導親臨一線,往往能起到激勵和監督的作用,屬下將會展現出更高效的工作能力。在戰場上,君主御駕親征,同將士身處一線,將會極大鼓舞士氣,激發部隊的戰鬥潛能。

於是乎,官渡之戰時,曹操親征,打贏了袁紹;

平定馬超、張魯時,曹操親征,皆大破敵手;

關羽圍攻襄樊,導致曹魏形勢嚴峻時,曹操決定親征救場。

為了奪取益州,劉備親自率軍入蜀,拿下成都;

為了奪取漢中,劉備親自率軍同曹操對峙,拿下漢中。

由此都可見,君主親征對於部隊作戰能力的影響。不過這個情況,在東吳卻截然不同,對於東吳的戰將而言,他們不畏懼強者如曹操、劉備,他們所擔心的是孫權決定要親征。

孫權在世時,東吳遭遇過3場戰事,這3場戰役對於東吳都是莫大的危機,一旦戰敗,東吳將蒙受巨大損失乃至顛覆。這3場戰役分別是:

  • ①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周瑜與程普率領江東諸軍與劉備的部隊,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拯救了東吳;
  • ②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東吳以陸遜為統帥,在夷陵以火計大敗劉備,再次保住江東故土;
  • ③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結束的同年,曹丕先後分洞口、濡須、江陵三路大舉伐吳,企圖一舉平定江東。東吳剛經歷夷陵之戰,曹丕集結名將、攻勢兇猛,戰線跨度大,對於東吳十分危險。後來在呂范、朱然、朱桓等人的堅守下,擊退了曹魏大軍,保住了江東。

這三次戰役,東吳的敵手都非常強大,結局也都以東吳取得勝利而收場。在這三次戰役有一個共同點,孫權都沒有親征,而是坐鎮後方,前線統帥具有高度決策權,體現了東吳將領強大了守城能力,他們不畏懼強敵。

孫策是孫權的哥哥,有「江東小霸王」的美名,用6年時間平定了江東。孫權有孫策一般的志向,也曾同哥哥一樣征戰沙場,不過戰果卻頗有差距。

孫權親征的戰果

公元215年發生的第二次合肥之戰,應當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戰役。孫權親率10萬大軍攻打合肥,手下有呂蒙、甘寧、凌統、蔣欽、陳武、徐盛這些名將,而合肥只有樂進、張遼、李典以及守城的7000來人。結果是孫權被張遼突襲兩次,險些被抓,10萬大軍成就了張遼的威名。

在此前後的公元209年、公元233年、公元234年,孫權都曾攻打合肥,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孫策在世時,孫權還曾親自率兵攻打陳登鎮守的廣陵郡,結果依然是被擊敗。

孫權雖然有如同孫策一般的戰鬥意願和頑強的戰鬥意志,但是其屢戰屢敗的戰果與孫策相去甚遠。就孫權親征與否,而形成的不同戰果,讓人有這樣的感覺:但凡孫權親征,東吳作戰的勝率將會降低,而孫權不親征,東吳有著同任何強敵一戰的能力。在東吳戰將的心裡,大抵是想著孫權還是坐鎮後來來得好,作戰勝率才能提升。

這種差異性的情況產生,在我看來,究其根源,是由2個因素導致的。

①孫權的軍事才能確實有限,一來不能像他的哥哥或者父親一般上陣廝殺,二來是難以做出正確的決斷和合適的謀略攻伐敵手。導致雖然坐擁大軍,帳下不乏良將,卻難以發揮他們的實力,部隊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②東吳的兵制是部曲世襲制,將領手下有自己的私兵,這些將領與孫權之間有著一層合作關係。上戰場的時候,將領率領自己的私兵上陣,這些私人部隊可以理解為他們的私人財產。孫權親征的戰役,全都是主動北上攻打曹魏的戰役;而上文所說的東吳3大重要戰役,都是防守戰。

進攻戰時,東吳將領用自己的私兵幫助孫權開疆拓土,勝利後,最大的受益者是孫權。戰役有失敗的可能性,會導致他們私兵折損,這會妨害他們的利益。而防守戰時,如果戰敗,作為大多已經紮根江東的將領而言,他們的利益與江東是一個共同體,江東本土受損,他們的利益也會直接受損。從利益角度看,江東的將領在防守時將會比進攻時更加賣力,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江東部隊善守不善攻。這是基於東吳兵制下,孫權與擁有私兵的將領之間的矛盾。

​孫權不是一個軍事才能出眾的君主,他在軍中可能依然會有激勵士氣的作用,但是無法充分挖掘部隊的戰鬥潛能。加上東吳的兵制與士族的利益關係,導致東吳在進攻時,部隊的戰鬥力無法全部發揮;而在防守時,將會迸發強大的戰鬥力。故而,江東戰將並不懼怕強敵來襲,他們所擔心的是,孫權決定親征,帶領大家主動進攻其他勢力。東吳內部無法統一戰線,難以決意北伐,這也是東吳始終只能偏安一隅,難以外部擴張的一個原因。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