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技法之熬:操作簡易,原湯原菜,酥爛不膩,味道鮮香

萌蒂美食說 發佈 2020-01-11T08:13:45+00:00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先輩們總結了幾十種不同的烹飪技法,例如:煎、炒、烹、炸、燜、溜、熬、燉等正是這些不同的烹飪技法才形成了以八大菜係為首的中華美食王國。

歡迎關注" 萌蒂美食 ",我們每日為您分享食材、美食做法、烹飪技巧、店面經營等關於美食的那些事。上千個美食菜譜,極具競爭力的餐飲創業方案,等你私信給我們哦!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先輩們總結了幾十種不同的烹飪技法,例如:煎、炒、烹、炸、燜、溜、熬、燉等正是這些不同的烹飪技法才形成了以八大菜係為首的中華美食王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種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烹飪方式之一"熬",幾乎每個做飯的人都會使用,但是你真的了解嗎?

烹飪技法"熬"

熬菜是先在鍋內加底油,燒熱後用蔥、姜熗鍋,投進經過炸、煎或燙過的食材,再加湯汁(也有用清水的)和調味品,用小火烹製的一種烹調方法。

熬菜的特點是操作簡易,原湯原菜,酥爛不膩,味道鮮香。熬比燉的湯汁要略多一點,而且不勾芡。熬這種烹飪技法多用在湯菜、粥類中。熬制時,加湯汁要適量,以淹沒原料為度。特別是以水分較多的蔬菜為主料時,更應注意,以免菜餚湯汁過多,而不符合熬菜半湯半菜的特點要求。

熬菜舉例:爐肉丸子熬白菜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道爐肉丸子熬白菜。爐肉,又稱"烤方"、"掛爐肉"、"響皮肉",老北京傳統名菜。爐肉切片,大丸子四個,大的切四塊,小的對半切開即可;炒鍋倒入食用油,油溫熱後放入蔥姜熗鍋;大白菜用手撕成大塊兒,下入炒鍋中,翻炒;炒到白菜塌央兒了,加入沒過白菜的開水,煮開後挪如砂鍋,如果沒有砂鍋,燉鍋就可以;加鹽和生抽調味兒,然後放入丸子,並且用白菜把丸子蓋住;然後加入切好片的爐肉,鍋里的湯開鍋以後,加蓋小火燉二十分鐘。

熬粥

粥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食物,關於粥的記載,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除食用外,粥還可用於藥用,民間也流傳了許多"養生粥"的配方,因此如何熬出一碗好粥也是一門技術活。

熬粥技巧

浸泡熬粥前先將米用冷水浸泡半個小時,讓米粒膨脹開。攪動時會順著一個方向轉,熬出的粥酥軟,口感好。同樣的,如果加入一些比較硬的食材熬粥比如黑米、薏米、蓮子等,可以在早上,把所有食材淘洗乾淨放進鍋里加水,先打開火加熱,只要水熱了就關火。到了晚上所有食材都已經泡的的很軟了,這時候開火熬粥,水開後點幾次涼水,也會比平時省時間。

開水下鍋不會糊鍋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熬粥是冷水下鍋最好。實際上開水下鍋的話,米表面的澱粉就會快速被燙熟,米就沒那麼容易粘連在一起。而且通過開水下鍋的那一瞬間,米粒內外的溫度就會有巨大的懸殊,米熟的速度就會得到快速提升。如果在開水裡滴幾滴玉米油或者香油等之類的油脂,稀飯的黏密程度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大家的普遍共識都是冷水熬粥,而真正的行家裡手卻是用開水熬粥,為什麼呢?你肯定有過冷水熬粥糊底的情況吧?開水下鍋就不會有此現象,而他比冷水熬粥更省時間。

攪拌

原來我們熬粥之所以間或攪拌是怕粥糊底,現在沒了冷水熬粥糊底的擔憂,為什麼還要攪拌呢?原因是為了"出稠",也就是讓米粒顆顆飽滿,粒粒酥稠。攪拌的技巧是:開水下鍋攪幾下,蓋上鍋蓋,用小火熬熬20分鐘,再開始不停的攪動,一直持續約10分鐘,直到粥呈酥稠狀為止。

火候

先用大火熬開,再轉文火即小火熬熬約30分鐘。別小看火的大小轉換,粥的香味由此而出。其實最好的火候是介於文武之間,標準是"粥已沸而湯不溢",鍋蓋只要露出一個出氣口即可。這樣米與米之間、米與水之間、米與鍋壁之間,要產生均勻的、溫柔的,但卻是有足夠力度的碰撞與磨擦。這時米粒會一點一點糊化起來,粥湯會一點一點濃稠起來,米香也會一點一點滲透出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