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香腸,我生命里的慾望之光

暫居人間方方正正 發佈 2020-03-09T01:00:16+00:00

英國美食家扶霞·鄧洛普二十幾年前來到中國成都,一個煙燻火燎、光怪陸離的川菜江湖在她眼前迅速展開,「每道菜都有自己的風格,一百菜有一百種不同的口味」,不用說,她成了川菜的忠實粉絲,還寫了一本關於中國美食的著作《魚翅與花椒》。

有臘腸的地方

就有家鄉


腊味是川人的執念。每個歲末,如果沒有懸掛滿滿幾架的臘肉香腸,似乎就不能邁進新一年。而街頭巷尾人氣第一的美食,香腸當仁不讓。

英國美食家扶霞·鄧洛普二十幾年前來到中國成都,一個煙燻火燎、光怪陸離的川菜江湖在她眼前迅速展開,「每道菜都有自己的風格,一百菜有一百種不同的口味」,不用說,她成了川菜的忠實粉絲,還寫了一本關於中國美食的著作《魚翅與花椒》。


▲「川菜之光」麻婆豆腐,其中最重要的一味材料便是豆瓣醬。 圖/VCG


川菜的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兩個小國安居四川盆地,巴國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種,又增加了不少烹飪原料和調料。


現如今,川菜所用的調味品之複雜多樣,令人嘆為觀止,號稱「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蔥、姜、蒜,以及醋、郫縣豆瓣醬的使用頻率及數量之多,遠非其他菜系能相比。尤其是豆瓣醬,堪稱是川菜「靈魂「,簡簡單單的辣椒和蠶豆的組合,借了時間的魔術——發酵,便產生了無窮變化,不同年份的豆瓣醬對應不同的菜式,香辣利落,口感層次豐富,常有點睛之妙。也正因川菜的「一菜一格」「七滋八味」,讓四川在中國的美食界裡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川菜靈魂豆瓣醬,戳圖帶回家。


川籍美食家石光華認為今天的川菜是近現代川菜,歷史最多150年,古代的川菜文化因為戰爭頻仍早已幾乎斷絕,直到康熙之後,大規模移民使得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不斷碰撞、交流,融合,才重新塑造了新的四川本土文化。而飲食文化則處於最優先級,畢竟民以食為天嘛。最終,麻和辣打通了川菜的七經八脈,構建了近現代川菜自成一派的味道邏輯。


▲ 當臘腸開始霸占陽台的時候,空氣中的腊味四散,是最幸福的年味。攝影/沈志成 圖/《舌尖上的新年》


在這漫長的流變中,任時間長河如何淘洗,只有腊味不曾遺失,始終傳承在民間,甚至成了故土與佳節的代言者。


臘腸是四川的標誌


一個臘字,顧名思義,與臘月相關;而臘,既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又與「獵」相通,臘祭又稱獵祭。古時年終十二月屬於「祭祀之月」,究其所以,無非是,年歲交替,須祭祖祀神;天寒農閒,勞力充裕;最後則是野獸冬眠,狩獵良機,正是給餐桌補充肉類的大好時間。這個月內醃製、熏制風乾的肉製品,自然也以「臘」冠之。在沒有冰箱的年月,鹽和火是保存食物的最佳手段。


▲ 在四川,衡量大戶人家的標準,就看他們家門口晾曬的香腸數量。圖/圖蟲·創意


千百年過去,當空氣中開始瀰漫臘肉和臘腸的香氣,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新年的氣息。而離家在外的川人,給屋頭打電話,十句話里有九句話要問:「香腸灌了嗎?」或者「啥時候給我寄過來?」尤其是成都人,對香腸之愛如此深沉熱烈,看看著名的香腸一條街新開寺街就知道了,據說從十月份就有市民陸續訂做,臨近年關,整條街都掛「悶」了!


▲ 給香腸貼上卡片,防止混淆,每一份都是顧客的「私人定製」。攝影/候智 圖/《舌尖上的新年》


雖然最早的香腸誕生於歐洲,但中國的香腸卻一直獨行其道,北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灌腸法」已見其形。而且,中式香腸與歐式香腸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加澱粉。因為好吃的香腸,必得是手工裝填、日光晾曬、烹煮炒制才能入口的生肉香腸。全國各地的香腸種類大概超過了一千種,以現今物流之發達,各地人民都能嘗個遍,但在四川,川味香腸以決定性、統治性優勢,壓倒了各方香腸勢力。


每年冬至之後,四川人家家戶戶房檐窗下懸掛的香腸早成蔚然大觀,遠望紅通通一片「肉林」,那油潤的紅,既是瘦肉的紅,更是辣椒的紅。如果香腸里沒有花椒、辣椒,即便肉質再好,四川人肯定會兩手一攤,一臉不屑地反詰:「那還能叫香腸?」


藏在臘腸里的「秘密」


在無數四川人的兒時回憶里,每到年末製作香腸無啻於一項浩大的家庭工程


▲ 花椒和辣椒是四川香腸的靈魂。圖/VCG


總是先選好一個陽光和暖的日子,準備好肥瘦相間的前腿肉或者後腿肉,切成二指長的小條,這是個體力活。不可全用瘦肉,太柴,而且一切就散,肥瘦比例大概是一斤瘦肉三兩肥肉,吃起來才既不油膩,又保持柔軟口感。漢源花椒和雙流二荊條也得細細絞碎,連同鹽、糖、酒和肉丁拌勻,一點點放進碎肉機,勻速搖動,機器一頭套上洗凈的腸衣,一人得小心翼翼地把肉糜捋進腸衣,不然爆裂就白費了工夫。這同樣需要經驗,灌太滿易裂,少了又不顯飽滿。灌到20厘米左右用線繫緊,拿的牙籤在腸上扎些小洞,免得發酵後氣體撐破腸衣。


▲ 灌腸可是個技術活兒。圖/網絡


雖然現在多選擇加工坊的一站式服務,但總有人會提供自家的秘制調料,進行半加工;家中有厲害人物的,總會在宴請時擺出一碟,驕傲地說:「自己做的,買都買不到!」自製香腸總是一家一個口味,有的喜歡辣一點,有的喜歡麻一點,有的必須加一點蒜味,以示家族傳統。


▲這就是火筵香腸,有麻辣和川味兩種口味,點擊圖片購買!


但不管怎樣,花椒是必不可少之物


作為本土香料的四川花椒,早在胡椒順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之前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那麻酥酥,略帶刺痛感的滋味,就是它在香料界中最不馴的野性子。四川最好的花椒在西南偏遠小縣漢源,漢源最好的花椒來自小鎮清溪。


▲小小一顆,味道滿滿!圖/網絡


就連清溪鎮,也有等級之分,那踞於金字塔頂端的最完美花椒,只能從清溪鎮外不遠的建黎鄉牛市坡的樹上採到。曾經,它是送進皇宮的貢品,當地人仍然稱它為「清溪貢椒」。正宗的漢源花椒很容易辨識,在每顆花椒和梗相連的地方,一定會有一顆迷你小椒,仿佛是它的孩子一般,所以也叫「娃娃椒」或者「母子椒」。此外,漢源花椒色澤艷紅,且越紅越好。


花椒的麻,是川味香腸最令人難忘的辨識標誌,明亮的煙燻味也加分不少。


從加工工藝上而言,不外乎自然風乾風乾後再加煙燻兩種。自然風乾保持了肉的原汁原味,煙燻則帶來別致風味。從成都往南到自貢、樂山一帶,包括重慶,都屬於煙燻區。


▲香腸風乾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吃了。圖/網絡


「熏」這個詞在川人的西南官話里叫「煍」,有一種暗火細煙的即視感。農家通常會在院子中搭一個簡單的煙燻帳篷,臘腸掛其上,下面鋪一層柏樹枝、杜仲樹枝,用半濕的橘子皮或者柚子皮蓋壓。點燃後,煙氣中自然瀰漫一股清新的果味兒,柏樹特有的脂香漸漸滲入香腸,薰染出一層金黃,最後變成油亮的深棕。這樣的古法熏制使得香腸經過青煙的洗禮後,塑造出新鮮食材難以比擬的醇厚滋味,切成薄片,瘦肉紅潤,肥肉通透,隨便切兩段蒜苗同炒,再輔以川菜獨特的配料,就連爆炒出的油脂都散發出一股神秘的香氣。


宅家?靠臘腸過活!

雖然年已經過完,但揭開蒸鍋蓋子,香氣撲鼻的那一瞬,年味就已經轉化成了故鄉的味道。家的眷戀,那些滿滿而又溫暖的情感,似乎都被封存在這幾串香腸幾塊臘肉里,時時可激活,可回味。即使異鄉獨一人,切一碟臘腸,薄薄一片入口,唇齒留香時,自然也留下了無邊念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