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口腔病和吃藥有關

生命時報 發佈 2020-04-05T12:36:17+00:00

具有口乾副作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抗組胺藥、抗抑鬱焦慮藥、抗精神病藥、帕金森病藥物、抗癲癇藥、老年痴呆症藥物、某些降壓藥、異維甲酸、東莨菪鹼等。

藥物與口腔之間的關係,有時候超出想像。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站刊文稱,很多藥物都能對口腔和牙齒產生副作用,其中以8種情況最常見。

1.口乾。研究發現,400多種藥物可導致唾液減少、口腔乾燥,進而增加齲齒和牙齦疾病的風險。具有口乾副作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抗組胺藥、抗抑鬱焦慮藥、抗精神病藥、帕金森病藥物、抗癲癇藥、老年痴呆症藥物、某些降壓藥(如ACE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異維甲酸(痤瘡藥)、東莨菪鹼(防暈車藥)等。患者可通過多喝水或嚼無糖口香糖緩解症狀。

2.真菌感染。某些用於哮喘的氣霧劑可能導致口腔念珠菌病,建議使用吸入器後,最好用水漱口。

3.牙齦腫脹。一些藥物會導致「牙齦過度生長」,進而增加細菌感染及牙齦炎風險。此類藥物包括苯妥英鈉(抗癲癇藥)、環孢素(免疫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包括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和氨氯地平)。男性及有牙菌斑的人發生藥物性牙齦腫脹的風險更大。專家建議,服用這些藥的人,平時應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看牙醫(大約每3個月一次)。

4.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炎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可引起口腔和舌頭疼痛腫脹,並導致出血和口腔潰瘍,影響正常進食。常見的此類藥物有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天冬醯胺酶、博萊黴素、卡培他濱(希羅達)等。戒菸限酒、認真刷牙有助於降低風險或緩解炎症反應。

5.口腔潰瘍。博萊黴素、阿黴素、卡培他濱(希羅達)、甲氨蝶呤等抗癌藥,都可能導致或加重口腔潰瘍。其他與口腔潰瘍有關的藥物還包括阿司匹林、青黴素、苯妥英鈉(抗癲癇藥)、鏈黴素以及磺胺類藥物。

6.味覺變化(包括嘴裡有金屬味)。甲氨蝶呤和阿黴素等化療藥物是引起金屬味、鹹味或苦味等味覺變化的常見原因,此外還有抗組胺藥、抗生素、抗真菌藥(灰黃黴素、甲硝唑)、哮喘藥物(巴米夫林、雙膦酸鹽、依替膦酸鹽)、普利類降壓藥、血液稀釋劑(潘生丁)、降膽固醇藥(氯貝特)、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降糖藥(格列吡嗪)、利尿劑(阿米洛利、乙醯乙酸)、青光眼藥物、痛風藥(別嘌呤醇和秋水仙鹼)、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硝酸甘油貼片、尼古丁皮膚貼片等。多數情況下,藥物導致的味覺變化是暫時的,停用即可恢復正常。

7.齲齒。長期服用含糖藥物會導致齲齒,主要包括維生素、止咳水、抗酸藥和糖漿類藥物等。建議服用這些藥物後及時漱口,或者詢問醫生以無糖藥替代。

8.牙齒變色。上世紀50年代,醫生髮現,女性孕期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會導致兒童牙齒呈褐色,但在牙齒形成後再服用則不會。因此,孕婦或8歲以下兒童不應使用四環素。除了四環素,可導致棕色、黃棕色或灰色牙齒的藥物,還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用於治療多種細菌感染)、氯己定(消毒劑)、強力黴素(抗生素,常用於治療痤瘡)。此外,環丙沙星(喹諾酮類抗生素)、米諾環素(與四環素有關的抗生素)會致使牙齒變綠,口服鐵劑則可能讓牙齒變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