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疼的皮膚病,50歲以上的人易感!看看名中醫怎麼治!

沂水發佈 發佈 2024-04-29T21:44:36.565641+00:00

得過帶狀皰疹的人,沒有一個人會輕視它。作為最疼的皮膚病之一,帶狀皰疹的發病率並不低。據統計,約1/3的人會患帶狀皰疹,更可怕的是,它痊癒後仍可能復發,對於部分患者而言,即使皮疹癒合,但由本病導致的疼痛症狀也可能遷延不愈,病程甚至可達數年。帶狀皰疹是什麼病?

得過帶狀皰疹的人,沒有一個人會輕視它。


作為最疼的皮膚病之一,帶狀皰疹的發病率並不低。


據統計,約1/3的人會患帶狀皰疹,更可怕的是,它痊癒後仍可能復發,對於部分患者而言,即使皮疹癒合,但由本病導致的疼痛症狀也可能遷延不愈,病程甚至可達數年。



帶狀皰疹是什麼病?





專家介紹,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會侵犯我們神經和皮膚的疾病。


皮膚表現以紅斑、水皰為主,並且伴有疼痛,一般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群和免疫力比較低的人群。


超90%的成人體內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皰疹病毒不能被徹底清除,初次感染消退後,病毒會潛伏於黏膜、血液以及局部感覺神經節和多數器官內「伺機而動」。


所以說,帶狀皰疹雖然症狀在皮膚上,實際上卻是神經系統疾病。


一般情況下,只要免疫力變低就可能發病,以下三類人群最易感:50歲以上人群;有基礎慢性病人群;免疫受損人群。



帶狀皰疹如何預防?





帶狀皰疹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接觸性皮炎、蟲咬性皮炎、膿皰瘡。


預防帶狀皰疹的方法包括:提高基礎抵抗力、均衡飲食、適度鍛鍊以及接種疫苗。





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有優勢!





得了帶狀皰疹怎麼辦?不用怕!中醫有方法!


現分享全國名中醫張炳厚教授分期治療帶狀皰疹的用藥經驗——



01

疹前期以清熱涼血為要


《聖濟總錄》言:「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間,不得外泄,則蓄熱為丹毒。」帶狀皰疹病機與其相似。


疹前期主要以皮膚疼痛為主,張炳厚認為此為風火之邪郁而化熱為毒,毒熱竄絡而發,當以清熱涼血為要,方用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用於熱傷血絡之血證,可清熱解毒涼血、祛除絡中之熱。


但隨著犀角缺乏,臨床常需要使用替代品,常以升麻、玳瑁、水牛角代用。


升麻代替犀角首見於《類證活人書》。升麻為陽明經藥,乃升透之味,相對於犀角之清透,更適合於頭面部的帶狀皰疹。


玳瑁代替犀角首見於《本草綱目》,玳瑁入心、肝經,性味甘寒,清熱解毒、平肝定驚之功尤著,因此使用時主要是針對胸腹部帶狀皰疹,常用於伴有心煩易怒、雙目脹赤等心肝火旺證患者。


水牛角在古代並無替代犀角之說,多用於血證,自民國之後,由於犀角珍貴稀有,方有醫家採用水牛角代替犀角。


張炳厚指出臨床使用水牛角時往往需要大劑量,在犀角地黃湯處方中多用30~50g水牛角代替犀角。



02

出疹期以利濕通絡為先


帶狀皰疹出疹期皰疹飽滿,漿液渾濁,多呈簇團狀分布,為濕濁熱盛,治以利濕祛濁通絡為先,方用五皮五藤飲。


張炳厚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通過辨證靈活運用五皮五藤飲加減(五皮是指粉丹皮,白鮮皮、海桐皮、桑白皮、地骨皮;五藤是指青風藤、海風藤、夜交藤、雙鉤藤、天仙藤)治療帶狀皰疹出疹期,收效頗佳。


皮類藥多入肺經,行水消腫,皮屬肺,能利水消腫,給邪以出路;藤類藥多入肝經,通絡祛風,以藤達絡,通絡祛風而止癢,絡通血行則疹消。


皮類藥、藤類藥合用透風於熱外,滲濕於熱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


全方共奏祛風勝濕、清熱解毒、通絡和血之功。


在臨床中使用五皮五藤飲靈活化裁,或只用 「五皮」,或只用「五藤」,或合用,或加減。


張炳厚指出,治療皮膚疾病,重用「五皮」,諸皮入肺經,利水消腫;治療關節病、肌肉病,重用「五藤」,諸藤入肝經,祛風通絡。


鉤藤、海風藤、牡丹皮、白鮮皮用量相對加大,一般用20~30g;濕熱傷陰時多用夜交藤20g,地骨皮30g;血熱明顯者,加用生地黃30g、赤芍30g涼血活血;邪毒痛甚者,加全蠍3g,蜈蚣3條;氣滯血瘀甚者,加延胡索15~20g,川楝子10g;血瘀甚者,加蒲黃10g,五靈脂10g,三七粉3g。



03

後遺神經痛以活血止痛為重


張炳厚針對痛證自擬經驗方「疼痛三兩三」,臨床效果滿意。


組方如下:川芎30g,當歸30g,雞血藤30g,炮穿山甲10g,三七粉3g。


針對疼痛的不同性質,辨證用藥亦有差異:痛如針刺,多為氣滯血瘀,加延胡索、川楝子;痛如電擊,多為肝風內動,加天麻、鉤藤、全蠍、蜈蚣;痛如燒灼,多為熱毒內盛,加升麻、生地黃;受到風吹或沾衣即痛,多為外風襲擾,加蟬蛻、僵蠶、細辛;連續整日劇痛,多為久病入絡,加穿山甲、小白花蛇;麻木不仁為主者,多為氣機阻塞,合用升降散調暢氣機;升降散中僵蠶與蟬蛻相配,可昇陽中之清陽;薑黃與大黃相伍,可降陰中之濁陰。


四藥相合,一升一降,內外通達而流毒頓失,用其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辛涼宣透,升清降濁,調達氣機,使濕熱之邪無存留之地,氣血和暢而痛除。



04

典型醫案


患者,女,60歲,2018年5月17日初診。訴左側胸脅灼痛3天伴皰疹1天。患者3天前出現左側胸脅灼痛,伴瘙癢,診斷為帶狀皰疹,口服阿昔洛韋片、鹽酸西替利嗪片,外塗阿昔洛韋軟膏,疼痛未緩解。1天前出現紅色粟粒狀皰疹,並伴有針刺樣疼痛,逐漸增多,形成水皰。刻診症見:左脅下可見紅色小皰疹,周圍皮膚腫脹,灼熱,伴刺痛,納眠差,小便黃,大便可。舌紅苔黃,脈數。


診斷:(熱毒熾盛型)蛇串瘡(西醫稱為帶狀皰疹)。


治則:清熱涼血,祛風止痛。


方以五皮五藤飲合用犀角地黃湯加減:牡丹皮30g,白鮮皮15g,海桐皮15g,地骨皮20g,桑白皮20g,青風藤20g,海風藤12g,鉤藤10g,生地黃20g,生石膏20g,赤芍15g,羚羊角粉0.6g(沖服),玳瑁粉6g(沖服),防風15g。7服,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口服。另單包小白花蛇2條,另煎兌服。


5月24日二診:前胸和後背相繼起簇團狀水皰,米粒至綠豆大小,皰壁豐滿,劇烈疼痛,夜不成眠,口乾思冷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患者血熱減輕,濕熱較盛。去玳瑁粉、羚羊角粉,加用澤瀉、海桐皮、白鮮皮、桑白皮,乳香、沒藥、僵蠶。繼服14服,每日1服,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6月7日三診:部分皮疹形成膿皰或顯露出鮮紅色糜爛面,上覆淡黃色結痂,疼痛減輕,未見新生皮損。舌淡紅、苔薄黃,脈弦。二診方去生地黃、石膏,加用血竭粉、瓜蔞皮、荊芥,繼服14服。


6月28日四診:水皰漸干,但疼痛仍不減退,局部有灼熱感,胸背部疼痛劇烈,坐臥不安,大便偏干。舌淡紅、苔白,脈弦數。加用全蠍、蜈蚣、蟬蛻。繼服14服,每日1服,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單包小白花蛇4條,另煎兌服。

7月23日隨訪,局部疼痛消失,左脅部表面留有色素沉著,已無明顯不適。


按 患者初診時風火熱毒積聚於脅絡,表現為皮膚灼熱刺痛,此時當重在清熱涼血,故以犀角地黃湯合用五皮五藤飲加減,方中玳瑁粉、羚羊角粉、牡丹皮、生地黃、生石膏等涼血藥以清熱毒,輔以青風藤、海風藤「以藤達絡」,赤芍活血,鉤藤息風。二診時患者熱毒稍減而濕邪漸盛,表現為皰疹增大、漿液飽滿,故去玳瑁粉、羚羊角粉等涼血之品,加用澤瀉、海桐皮、白鮮皮、桑白皮以利濕祛濁,乳香、沒藥、僵蠶以通絡止痛。三診時患者皰疹漿液減少,部分結痂,表明濕熱得清,故去生地黃、石膏等甘寒之品,加用血竭粉、瓜蔞皮、荊芥以促進瘡面收斂癒合。四診時患者皰疹已消,但仍遺留局部皮膚疼痛,為氣血阻於脅絡,邪毒殘留,「不通則痛」,故加用全蠍、蜈蚣、蟬蛻、小白花蛇等蟲蟻藥,加強調暢氣機、通絡止痛之功。服藥後12天隨訪,局部疼痛消失,已無明顯不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