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self格致論道講壇 發佈 2020-01-07T04:33:08+00:00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演講實錄:

很多人問我,邢老師,你們為什麼研究恐龍?你們究竟在研究什麼?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恐龍其實有兩個定義。


第一個指的恐龍包括了已經滅絕的非鳥恐龍及現生鳥類,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5億年之久。


另一個指的是恐龍的種系發生學定義,它是三角龍與現生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為什麼研究恐龍


人是自然演化而來的。我們是從非常小的細胞演化來的,從魚到人,一步一步。人類最近的祖先是靈長類。而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


你可能會想,我不在乎以前怎麼樣,但是以後變成什麼樣子,至少你會有興趣吧。


我們要研究、理解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首先要知道人是怎麼來的。恐龍就是這個大故事裡面的關鍵一環。它是以前陸地的霸主,我們是現在陸地的霸主。這一代的霸主總是想要去了解上一代的霸主。



恐龍繁衍了1.6億年,有成千上萬個物種,還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人類對這個尺度是沒有概念的。比如你覺得一分鐘好久,五分鐘好久。但是,恐龍學的尺度是百萬年。


因此,恐龍對生物力學、大尺度的演變等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大部分人對長度也是沒有概念的。一個人1.9米我們覺得好高,但恐龍身高有45米、60米,我站起來只到它的腳趾甲上面。


恐龍存在的這1.6億年是一個閉環,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我們人類其實不知道生態系統是什麼樣的,因為人對生態系統的干涉太多了。


恐龍學使我們能研究一個長期的、真實的生態系統。沒有人的地球生態系統只能從化石記錄中尋找。



在整個史前時期,恐龍必須面對氣候的重大變化,比如天氣的巨大變化、重大地質災害、巨大的火山噴發、海平面的上升、下降等等,所有這些變化都記錄在化石中。


恐龍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教育工具。幾乎所有小孩都對恐龍感興趣。為什麼小朋友喜歡恐龍?因為恐龍很神秘,但又非常形象。


在三四歲的時候,孩子們可能無法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恐龍是那樣鮮明生動,極為吸引人。


恐龍是非常具體的東西,它可以瞬間拉近親近感。而且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它很安全,可以讓人自由地放飛想像力。它們夠大、夠猛,卻又滅絕了,毫無危險,這是優秀的前輩古爾德說的。


如何用恐龍來引導孩子呢?



我們可以通過恐龍激發小朋友對大自然的興趣,幫助孩子們理解大自然。通過參加田野工作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毅力、專注力。


同時,它也是一個科學思維的訓練過程。比如說,科學需要證據,霸王龍有13米長,證據呢?它的化石有13米長就是證據。


它還有推理的過程。比如說,霸王龍有毛嗎?現在不知道。但是,霸王龍的祖先有毛,它的後代可能會有,或者是局部會有,這都是科學的思維。把恐龍用在思維引導方面,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總之,孩子可以根據恐龍建立知識鏈條,通過推理過程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你們以後的小孩可能也會遇到這個問題,他們可能會特別喜歡一個東西,比如說,特別喜歡恐龍。這時候你可以帶他去博物館,帶他去地質公園,參加夏令營,你一定要提供更多的機會給他。


有時候帶著孩子們充分體會野外工作的艱辛也是必要的,因為真實的恐龍學並不浪漫。


當然,也一定要創造出燃起別的興趣的環境,儘可能讓他接觸不同的領域。你要給小朋友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為越早看到一棵樹,就有可能錯過整個森林。


我們在研究什麼?


我們研究恐龍的什麼呢?我們研究恐龍的骨頭、體色、足跡、習性、叫聲、蛋、體溫、體重。體重最不重要,因為都是編出來的。



先賢查理·歐文,迷戀於權力鬥爭,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好朋友,在學術界大家都不太喜歡這個人,因為他非常強勢。



但是,他卻找到了三隻破破爛爛的恐龍或者說怪物,創造了恐龍這個詞,叫Dinosaur,就是恐怖的蜥蜴的意思。


從那之後,我們這個學科就誕生了。大家只是覺得它可能就是覆蓋了一些鱗片的大爬蟲、大蜥蜴,特別丑,這也是長期以來恐龍在大眾心中的形象。


但是,有一件事的出現,古生物學家也沒有料到,會讓大家對恐龍的觀感產生這麼大的改變。


那就是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的上映。這部電影開啟了我們的恐龍夢想。大概是我高三時,我參與了這部電影第三部中文版的翻譯。


電影裡面男主角格蘭博士的原型就是我在加拿大讀碩士時候的導師。我也是因為這部電影知道了這位學者並進一步追尋到加拿大,找他做我的老師。


2015年,這部電影重啟,在小朋友中間又燃起了對恐龍的喜愛熱潮。


到現在為止,有很多關於恐龍的新知識幫助我們更新概念,比如說,恐龍是長羽毛的。



1995年,中國發現了第一隻帶毛的恐龍,叫中華龍鳥,它為恐龍演化為鳥類中間一環提供了最重要的事實依據。在那之後,發現了大量帶毛的恐龍。



大家可以看,圖中這兩者有沒有相似性?恐龍演化成鳥類是事實。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恐龍是鴕鳥,最小的恐龍是蜂鳥,這麼說都是對的。


恐龍有毛且會飛,它的羽毛是不對稱的,不對稱的羽毛才有空氣動力學。




小盜龍不是只有兩個翅膀,而是有四個翅膀。它腳上還有一對翅膀。它會飛,而且飛得非常好。從那之後,我們知道恐龍跟鳥類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模糊,這對我們的研究來說更糟了。



這是小盜龍科學復原之後的樣子,變得非常像鳥了,很漂亮。這個就是它的羽毛的色素體。


之前有小朋友問我可不可以把恐龍塗成粉紅色。其實是可以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的。

但是有一個原則,侏羅紀時期,地球上沒有草,沒有花,所以不能把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塗成紅色。不過白堊紀時期跟現在差別不是特別大,可以塗成各種顏色。



恐龍是什麼顏色的,我們一直不知道。直到有位先驅研究了墨魚化石。它的墨囊保存下來了,是黑色的。他就想這個黑色是真的以前的黑色,還是在它成岩過程中出現的黑色呢?


他破解了這個問題,發現裡面像甜甜圈一樣的古色素體。通過古色素體,復原出了恐龍的膚色,但並不是所有恐龍都可以,只有那些皮膚印痕——皮膚的膜或者羽毛的膜保存得非常好的恐龍才可以。



按照我們的思維,恐龍在森林裡面生活,保護色應該是棕色。它們的頭冠可能很漂亮,求偶季節可以去炫耀。


但是科學復原出來的顏色,讓我們知道之前的想法錯得特別離譜。它們其實有點像熊貓一樣,黑白兩色,這可能起到一種迷彩的作用。




我們還發現了很多奇怪的恐龍,比如這隻恐龍死的時候在睡覺,可能是沙丘或者泥土崩塌把它蓋住了,它保持了一個非常可愛的睡覺的姿態。


它的頭埋在翅膀下面,尾巴是蜷起來的,特別像鳥,很多鳥類睡覺時就是這個姿態。


所以,從行為學的角度來告訴我們,恐龍跟鳥類的親緣關係不僅在骨骼層面、顏色層面,還擴展到它們的生活習性。



這些龐然大物,你可能會認為它的動作很慢。比如我踩了這隻恐龍的尾巴,它是不是要明天這個時候才感覺到?不會的。


恐龍沒有你想的那麼笨,它生物電的速度非常快,60米的體長也不妨礙它能夠感知到有人在戳它的尾巴末端。


科學家做了一些非常嚴謹的分析,比如看恐龍牙齒同位素裡面C13和C18的含量。溫度越高,同位素的含量越高,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恐龍的體溫。



上圖顯示的是腕龍。《侏羅紀公園》第一部,主角進去之後,下了吉普車,他看到一隻活著的恐龍時特別震撼,他女朋友當時在看別的地方,他又把女朋友的頭掰過來,那瞬間看到的就是腕龍。


腕龍的體溫有38℃,跟人發燒的時候差不多。小型一點的蜥腳類恐龍的體溫是35.7℃,跟人低燒或者沒有發燒時的體溫差不多。


恐龍其實是非常溫血的動物,它的體溫比鱷魚這樣的冷血動物高得多,但是又比鳥類低。這說明恐龍這類動物其實可以支撐它們相對活躍的生活,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笨重,那麼軟綿綿。


我們也非常關心恐龍奔跑的速度。因為跑得快意味著代謝各方面可以支撐得住它這樣的身體。從科學角度來說,它的時速大概18千米,這個速度並不慢,相當於馬拉松比賽的水平。


恐龍的咬合力我們也非常關注。一口下去可以咬成什麼樣子?可以把汽車的頂蓋揭開,咬力非常大。



比如說霸王龍,它是整個生命演化裡面最終極的獵食武器,類似人類的格鬥之王,它身上的每一寸皮膚都是為了更好地殺死對方。



我們現在對恐龍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它的骨頭裡面,到更小的細胞的級別。有科學家復原出來恐龍的蛋白質結構。雖然有爭議,但是這些結構的片段跟現在的雞或者現在的鳥類非常相似。


另外,我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是恐龍的足跡學。我有一位非常好的印度朋友,他研究恐龍的糞便。


恐龍的糞便更有意思,我特別想研究,但是我找不到恐龍的糞便,因為恐龍的糞便非常罕見。



上圖是霸王龍的糞便。把它的糞便做成切片,切一部分觀察它的斷面,可以發現裡面有很多別的恐龍骨頭的碎片,這些骨頭有一部分可以去復原。


霸王龍會吃三角龍、鴨嘴龍,這說明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捕殺活物而不是只食腐的動物。



恐龍的足跡學也很有意思,這是我上個月在《新聞聯播》上給大家介紹我們發現的亞洲首例霸王龍的足跡。


霸王龍的足跡很大,大概有60厘米長。它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肉食恐龍的足跡,但是它的親戚北美洲的霸王龍留下來的一個腳印就有94厘米長。


恐龍的足跡可以帶給我們很多骨頭不能帶來的信息,比如恐龍能跑多快,恐龍在幹什麼。


我這輩子看過最有意思的恐龍足跡是這樣的:三隻恐龍從不同的方向到一個地方去。這個地方我們叫它混亂點,在這個混亂點,恐龍的足跡變得非常亂。


這三隻恐龍從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可能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結果只有兩隻離開了那個地方。


大家可能會說,你有什麼證據能證明它一定是同時發生的呢?是不是有可能一隻恐龍來了,轉個圈走了,另外一隻恐龍來了,轉個圈也走了?


我有證據,在另一個方向,有一隻不同品種的恐龍走過來了,它走到接近這個混亂點的時候掉頭走了。在路上看到別人打架,可以看嗎?不可以,你要走。


這就是我們非常堅實的一個證據。這隻恐龍看到了不好的事情掉頭走了,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恐龍掉頭的行跡。


這個證據可以告訴我們恐龍是怎麼走的。你現在想想看,狗怎麼走,鱷魚怎麼走,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恐龍的足跡告訴我們:大型的恐龍是同手同腳的,它是左左、右右這樣走的,跟你想的交錯走是不一樣的。



2016年,我們發現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龍琥珀。這個琥珀很漂亮。


我們後面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我們發現琥珀里第一隻鳥。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泡椒鳳爪。



這隻鳥的全長大概有6厘米,非常小。它可能出生只有幾天或者一周,是只寶寶鳥,但是它已經非常成熟了,它的羽毛已經基本成形了,意味著它很快就可以飛走了。這是我們用CT掃描得到它裡面的一些細節。



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隻蛇,特別可愛,是一個蛇寶寶。它應該是剛從蛋里出來非常短的時間,很遺憾,我們只發現了它的一半,沒有發現整隻。



這是我們掃描之後的一張圖,收藏琥珀的老師開始以為它是蜈蚣,其實它是蛇。它最小的一個椎體才0.35毫米。


我們發現了這麼多琥珀,大家都說我們是研究史前動物園的。


我們發現的都是一些寶寶,因為太大的動物,琥珀這種樹脂也不能把它抓住。所以,我們只是通過一些非常小的動物來復原當時整個生態。




我們現在發表的文章非常好,因為我們的材料得天獨厚。保守地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占據了全世界琥珀裡面的脊椎動物研究的4/5。我們首次(也是人類首次)在琥珀裡面發現了鳥類、恐龍、蛙類、蛇類,還有大量奇怪的標本。


拿蝸牛來舉例。蝸牛的觸角你一戳,它就會縮回去。我在琥珀裡面發現一個沒有來得及縮回去觸角的蝸牛。


我們還發現了琥珀里的蝦和螃蟹,但是現在還沒有發表。應該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開一個類似「白堊紀的海鮮拼盤」的新聞發布會。



我們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基本重建了距今一億年前緬甸北部或者中國最南部的白堊紀是什麼樣子的。這是我們團隊做的工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