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基本達成了戰略目的,那為何白登之圍仍被視為劉邦的污點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1-10-13T12:58:48+00:00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擊潰匈奴,報漢高祖劉邦當年被冒頓單于圍困之仇。許多人以劉邦在白登之事後選擇向匈奴和親獻款為由,將白登之圍解釋為漢軍對匈奴的一場慘敗。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擊潰匈奴,報漢高祖劉邦當年被冒頓單于圍困之仇。許多人以劉邦在白登之事後選擇向匈奴和親獻款為由,將白登之圍解釋為漢軍對匈奴的一場慘敗。那麼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 第一次漢匈之戰是劉邦主動發起的

綜合第一次漢匈之戰的始末,我們應該明確一個事實:本次戰爭劉邦一直是主動出擊的一方。

這次主動出擊,並不是劉邦沒事找事要去打人家,而是源於一個導火索:韓王韓信。韓王韓信是劉邦分封在北方邊境的一個諸侯王,由於與大將韓信同名,所以史上也被叫做韓王信。當時北方的匈奴單于冒頓趁著楚漢戰爭中原動盪默默發育,到了漢初組建了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匈奴人屢次南下入侵韓王信的地盤,韓王信被打得夠嗆,連忙向朝廷請求支援,並且多次派遣使者向冒頓單于求和。

上圖_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劉邦了解到此事後,懷疑韓王信暗中勾結匈奴造反,於是下詔書責備他。韓王信成了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乾脆坐實劉邦的懷疑,直接叛逃到匈奴陣營,將馬邑城交給匈奴,並與冒頓單于約定一起進攻太原郡。

這下劉邦怒氣上來了,你擋不住匈奴人也就算了,咋還投敵了?那就把你收拾了再干匈奴人。於是他延續多年親征的傳統,組織32萬大軍北上。劉邦隨行還帶了陳平,婁敬,樊噲,周勃等文臣武將。

上圖_ 周勃(?—前169年),西漢開國將領

漢軍進入太原郡,在銅鞮(今山西沁縣)一戰中大獲全勝,將韓王信的主力部隊擊潰,韓王信逃奔匈奴。韓王信的將領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擁立戰國時趙國後代趙利為王,聚集韓王信的殘兵敗將,準備捲土重來。

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韓王信軍駐紮在廣武(山西代縣陽明堡鎮)以南至晉陽一帶。漢軍絲毫不虛發動攻擊,在晉陽擊潰匈韓聯軍,並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呂梁離石區),對將匈韓聯軍再次擊潰。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結果被灌嬰率領的漢軍騎兵部隊拿下三殺,重奪馬邑。

由此可見,前幾年打贏秦軍和項羽的漢軍,戰鬥力絕對是可靠的。劉邦之所以被圍,純粹是自己的決策失誤所致。

上圖_ 漢高祖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 劉邦屬於「孤身犯險」

匈奴對漢軍連戰連敗,一退再退。冒頓見正面剛不過漢軍,便動起了誘敵深入的心思。他在代谷(今山西繁峙至原平一帶)駐兵,故意將一些老病兵卒和瘦弱牲畜放在平原上,向漢軍表露自己山窮水盡的假象,卻暗地裡將精銳士兵藏起來準備出擊。

劉邦在當時已經是東亞地區名列前茅的軍事家了,但是對匈奴連戰連勝,加上以往匈奴人從來沒有在中原人手中占到便宜,讓他非常輕視匈奴人,這樣的心態就容易犯錯了。他派出的多路偵查員都報導說匈奴師老兵疲,可以進攻。而最後派的婁敬卻一語道破天機:匈奴人這是在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引誘我們前去進攻,再冒進會有危險!

上圖_ 孝堂山畫像石,左側的匈奴戰士被右側的漢軍碾壓(胡漢戰爭拓片)

此時漢軍主力部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離前沿越來越近了。志得意驕的劉邦這時候二流子毛病又犯了:「你個齊國的孬貨,靠嘴巴謀得官位,現在在這裡胡說八道擾亂軍心!」不過他並沒有像歷史上很多統帥那樣直接處死對方,而是下令將他拘禁在廣武縣,準備等勝利歸來再行處置。

劉邦求勝心切,不等後續的30萬大軍趕過來,就親率騎兵部隊數千人出發,一路趕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這時候冒頓埋伏在周圍地區的40萬匈奴騎兵突然出現,直接將劉邦一行圍困在白登山上。

劉邦率領部隊左衝右突,怎奈匈奴人多勢眾,實在難以突圍。他這下後悔沒有等主力部隊一起過來而貿然出擊,糧草也快耗盡了。而漢軍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依舊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縱然匈奴數倍於對方,也攻不破漢軍的包圍圈。雙方形成了對峙狀態。

上圖_ 陳平(?-前178年) 曲逆侯

後續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情節了:陳平用金銀珠寶賄賂冒頓心愛的閼氏,閼氏向冒頓勸說到:「漢、匈兩國君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太甚,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後續還有三十多萬部隊正在趕來,一定會拼命相救,到時候內外夾攻就沒我們好果汁吃了。就算你攻城奪地了,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而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依然穩定,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你和神靈作對有那個實力嗎?」

冒頓作為一個殺父殺老婆不眨眼的狠人,自然不只是因為疼愛閼氏而聽她的話,而是覺得她說的確實有道理。40萬匈奴人滅不了區區幾千劉邦禁衛軍,要是後續三十多萬部隊趕過來,自己還真怕打不過,畢竟前幾場仗自己都打輸了。而且韓王信那幾個部將還沒有按約定時間前來會和,是不是又重回漢軍陣營了?繼續圍困下去風險太大了,還是不要急著和漢朝撕破臉才好。反正我們全是騎兵來去如風,漢軍主力來了也追不到我們。

冒頓想通了這些,就下令打開包圍圈一角,放劉邦一行人出去。自始至終,劉邦只是身邊的禁衛軍傷亡較大,主力並沒有多大損失,所以從戰爭來說自然談不上慘敗。

上圖_ 冒頓(mò dú)(前234年-前174年),攣鞮氏

  • 漢軍基本達成了戰略目的

從戰略目的來說,劉邦這次更算不得慘敗。劉邦此次出征戰略目的有二:消滅韓王信叛亂勢力;擊退匈奴入侵,收復被占領的州縣。

在白登之圍前,劉邦對匈韓聯軍連戰連勝,將韓王信的軍隊越打越少,將匈奴軍隊不斷向北驅趕。在白登之圍後,劉邦又派夏侯嬰率軍擊敗句注山以北和平城以南的匈奴騎兵,收復了被占領的地區,將韓王信的一幹部將驅趕到了匈奴境內,匈奴的主力部隊也退出了漢境。可惜的是沒有逮到韓王信本人。

既然漢軍基本達成了戰略目的,那麼為什麼白登之圍仍舊被看成是劉邦乃至大漢朝的污點呢?雖然劉邦之前也多次被項羽攆著逃跑,但是那可是「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啊,而且當時劉邦也不是皇帝,逃他幾場也不是很丟人。但是劉邦以九五之尊被以往一直看不起的蠻夷圍困,最後靠賄賂單于老婆才得以脫身,這實在不是件光彩的事情,說是漢朝國恥也並不為過。

在戰爭結束後,劉邦下令赦免婁敬,封其為關內侯,給予很多封賞,而斬殺了當初那十幾個認為可以出擊的偵查官。這就是劉邦比後輩袁紹的高明之處:知錯就改,不顧面子。

上圖_ 婁敬(生卒年不詳),後因劉邦賜姓改名劉敬,西漢初齊國盧(今濟南長清)人

  • 為什麼還要和親?

可能有朋友會問了,既然這一次戰爭漢軍勝了,那為什麼還要和匈奴和親呢?這當然與西漢初年面臨的險惡形勢直接相關。

其一,國力不支。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消耗,西漢初年的華夏已經是一副爛攤子了。人口大量減少,遍地殘垣廢墟。史料記載,劉邦的皇帝車隊都找不到四匹同顏色的馬。可見國力空虛到了什麼程度。打仗就是打錢打人力,沒有這些資源自然無法維持對外戰爭而傾向和平。

上圖_ 楚漢之爭

其二,異姓諸侯王蠢蠢欲動。漢朝雖然建立了,但是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們擁有強大的勢力,不少都在蠢蠢欲動。這其中雖然有被劉邦猜忌逼反的韓王信、燕王盧綰等,但也有主動造反的代王陳豨、淮南王英布之流。劉邦即位後一直在為平定諸侯王叛亂奔波,特別是在與英布的叛軍戰鬥中中了一箭。後來他可以說是間接死於這次箭傷,君王死社稷了。劉邦用了一世才將國內的諸侯王基本換成劉姓的,攘外必先安內嘛。

漢朝這邊國力不支,國內不穩,匈奴那邊疆域還在繼續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朝別說主動出擊了,就是維持北部防線壓力都很大。因此以和親這種低成本的方式換來匈奴較少的進犯,進而積蓄國力,以待再戰便是一種較為明智且無奈的策略。至於和親之策是劉邦在白登山簽的城下之盟,還是回國之後與匈奴商談的結果就不得而知了。

上圖_ 西漢 匈奴版圖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漢朝在窮困潦倒的情況下也從未向匈奴屈膝稱臣。相比之下,當年的的宋朝比漢朝不知道富庶多少倍,卻常常傾向求和避戰,南宋時期更是當了多年臣屬,最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作者:鐵騎如風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

〔2〕 王進先《從史料文獻記載看白登之圍與漢匈政策的轉變》 2015 青海社會科學

〔3〕 楊燕《「白登之圍」與漢匈合約》2012 經濟與社會發展

〔4〕 孫鍵《關於「白登之圍」若干問題之探究》2008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