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上墳祭掃,又踏青郊遊的習俗,細究其實是源於三個節日

歷史控 發佈 2019-12-22T19:18:39+00:00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可謂獨領風騷,它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而且在歷史上還一度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

文/令史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還能準確地指導農業生產,所以說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一點也不為過。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可謂獨領風騷,它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而且在歷史上還一度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

但令人不解的是清明既上墳祭掃,又踏青郊遊,乍一看很是分裂。而如此分裂的習俗細究之下其實是源於三個節日,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明"這個名稱源於此時天氣物候的特徵,《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所以每年到了清明時節,正是萬物復甦,春光明媚之時,郊遊自然就成了清明的一大習俗。

而清明的另一習俗掃墓祭祖則是跟另一個節日——寒食節有關。​漢朝時,寒食節的日期被定為清明的前三天,主要特徵為"禁火",所以只能吃冷的"寒食"。

學界對於這一習俗的解釋有兩種,一是來源於上古民間信仰,二十八宿中東方青龍宮的角、亢被稱為"龍星",東方在五行中屬木,先秦時人們迷信星象和感應巫術,認為龍星出於東方,容易引發大火,所以應該禁火。



二是來源於上古人們​的取火習俗,季節不同,人們所用的木材也不同,所以換季時要"改火",即更換木材生新的火。而在新火未到時,則須禁火。《周禮​·秋官》中就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的記載。

後來開始附會性的紀念介子推,故而又增添掃墓的習俗。此時的寒食節開始朝著後來的清明節變化。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節日,也是清明節的​重要構成,那就是上巳節。

上巳節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主要活動是到水邊祭祀招魂,併到水中洗浴,祛除過去一年的晦氣,使自己的魂魄甦醒。因此上巳節人們都結伴春遊。



《詩經·鄭風·溱洧》就描述了上巳節人們在水邊郊遊的情景。後來臨水祭祀還漸漸發展出臨水酒會,所謂的"曲水流觴"莫過如此。

由於這三個節日非常接近,後來便合併成了一個節日——清明節。而三個節日的習俗也隨之合併,所以看上去才會顯得如此分裂。

唐初時,民間在清明一邊悲傷祭祖,一邊開心春遊的習俗被朝廷認為是對亡靈和鬼魂的大不敬,唐高宗在龍朔二年時還曾下詔禁止過。

但民間清明習俗不止,官員們也開始附會,朝廷不得不在清明節設立假日。大曆十三年詔令,每逢清明節放假五天;貞元六年更是加到七天,完全趕得上現在的年假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