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何不肯寫三國題材的故事?他沒解釋,江南七怪卻說出了答案

耳東文史 發佈 2024-05-08T18:23:16.177213+00:00

相比《三國志》的晦澀,《三國演義》就顯得通俗易懂多了,得益於這部名著,加上改編的電視劇作品,三國時代的歷史故事廣為人知,你未必了解唐宋元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卻多半對三國時期的典故如數家珍。

相比《三國志》的晦澀,《三國演義》就顯得通俗易懂多了,得益於這部名著,加上改編的電視劇作品,三國時代的歷史故事廣為人知,你未必了解唐宋元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卻多半對三國時期的典故如數家珍。

而金庸作為武俠小說界泰斗級的人物,他筆下的故事多半都是有真實的歷史背景的,比如《天龍八部》被設定在北宋哲宗時代,《倚天屠龍記》被設定在元末明初,但說來奇怪,既然三國題材如此受百姓喜愛,他為何沒有以三國時代為背景創作一部作品呢?

答案或許與你想的不太一樣。

一、金庸筆下的三國元素

要問「金庸為何不創作三國題材的故事」,不妨先看看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是否存在「三國」這個時期的人,其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的那幫手下在吹捧他時,就是以幾位三國名人來當陪襯。

原著道:「古往今來的大英雄、大豪傑、大聖賢中,沒一個能及得上聖教主的。孔夫子的武功哪有聖教主高強?關王爺是匹夫之勇,哪有聖教主的智謀?諸葛亮計策雖高,叫他提一把劍來,跟咱們聖教主比比劍法看?」


這裡提到的關王爺指的便是「武聖」關羽,而諸葛亮則無需多言,孔明乃三國最強謀士之一。

書中角色提到了三國時期的人物,也就證明了金庸武俠世界觀里的確是客觀存在「三國時代」的。

而且金庸曾在《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中也提到過有心創作三國題材的故事:「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陸抗,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這裡似乎就已經回答了他沒創作這部作品的理由,但又不全面,他說不方便寫東吳題材,但依舊可以順著《三國演義》原本的視角,以蜀國視角展開故事,只是將它編成偏「武俠」的題材即可,他為何沒這麼做?這事自然還得從「武俠」的角度來解析。

二、金庸筆下的武林傳承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觀里,到底哪個時代才算是武學巔峰時代?若是一個時代是武學末世,只怕那故事也沒什麼值得去寫的,畢竟沒人想看一些三流高手互相較勁,還是「神仙打架」的戲碼更吸引眼球一些。

比如《天龍八部》故事發生的北宋哲宗時代就堪稱武學巔峰時期,別說那本因大師說天龍時代是「武學末世」,他給出的依據僅僅只是覺得這時代沒人能練成六脈神劍而已,但段譽打了他的臉。


而金庸則在原著第十回中提到過這麼一句:「『六脈神劍』、『火焰刀』、少林派指法等將內勁凝聚集中,發出而化為毀物傷人的無形刀劍,僅為小說家誇大之言,並非真有其事,讀者當做『寓言誇張』可也……本書敘事,多有虛妄想像、誇張之處,蓋以『天龍八部』為名,多有象徵抽象,已踏入魔幻之神奇境界矣。」

而在多數人看來,金庸故事存在著「武林退化論」,所以在北宋時代之前的唐朝乃至三國時期,應該是更強的了。

但答案顯然並非如此。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謝遜在提及歷代前輩高人時,也提到了三國時期的高手,你看那人是誰?


原著道:「自華佗創設五禽之戲起,少林派達摩老祖,岳武穆神拳散手,全給他罵得一文不值。

接著他還罵了雙鵰五絕,可見他是盯著歷代頂尖高手去罵,可為何三國時代的代表人物居然是華佗?

其實很簡單,就因為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武將並不等同於武林高手,值得注意的是,武將可以是武林高手,卻不一定是,別曲解了這句話的意思,比如《笑傲江湖》中提到過,大唐名將李靖就在三天之內悟透了《易筋經》,他自然是兼具「武將」與「武林高手」兩重身份的。

不過這樣的設定合理嗎?

金庸已借江南七怪給出了答案。

三、武將與武林高手的區別

《射鵰英雄傳》中,江南七怪登場之時也顯得牛氣哄哄,尤其是那七妹韓小瑩,她的外號可是「越女劍」,如果你讀過《越女劍》這部短篇作品的話,一定見識過越女阿青的厲害,她當年正是憑藉一套越女劍法挫敗了兩千越甲。


書中是這麼說的:「驀地里宮門外響起了一陣吆喝聲,跟著嗆啷啷、嗆啷啷響聲不絕,那是兵刃落地之聲。這聲音從宮門外直響進來,便如一條極長的長蛇,飛快的游來,長廊上也響起了兵刃落地的聲音。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阻擋不了阿青。」

可得了如此神功的韓小瑩為何在書中只能算是三流高手呢?

其實很簡單,當年阿青所用的劍法其實並不能算是武林高手的「武功」,而只是適用於對抗千軍萬馬斬將殺敵的招式,儘管這的確是有些難以理解,但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這二者就是不一樣的。

金庸也解釋了越女劍法為何會變得如此不堪,原著道:「嘉興是當年吳越交兵之處,這套越女劍法就在此流傳下來越國處女當日教給兵卒的劍法旨在上陣決勝,斬將刺馬頗為有用,但以之與江湖上武術名家相鬥,就嫌不夠輕靈翔動。到得唐朝末葉,嘉興出了一位劍術名家,依據古劍法要旨而再加創新,於鋒銳之中另蘊複雜變化。」


你看,即便是阿青活在後來的天龍時代或雙鵰時代,她的劍法也未必好使,因為那劍法壓根不適用於對抗武林高手。

而三國時期的第一位算是「武林高手」的人,其實不是那些武將,而是創出五禽戲的華佗,金庸不寫這個時代的故事也就不難理解,因為這個時代還壓根沒有武林的概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