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真是魯迅所說?專家表示:魯迅說得對

三國逐鹿 發佈 2020-03-18T20:59:39+00:00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各方面的實力就一直都處於不斷變強的狀態。他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在各方面的實力就一直都處於不斷變強的狀態。正因為如此,很多外國人才想到我們國家來發展。不過,他們若想在我國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就得先努力掌握漢語這門語言才行。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又必須從學習漢字開始努力。

很多外國人在學習現代漢字的時候,都覺得漢字無論是讀起來、寫起來還是理解起來,難度都非常大。但是實際上,現代漢字已經屬於被簡化後的漢字了。若是讓他們去學習以前中國人使用的漢字的話,那他們只可能會比現在更感到崩潰。

而說到以前中國人使用的漢字時,就不得不提及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民主戰士魯迅先生。對魯迅先生較為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是一位很偉大的愛國人士。

早在新中國還未成立以前,他就立志要為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形勢貢獻一份力量。不過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在這裡提及他,主要是跟他說過的一句關於漢字的話有關。他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相關的資料也有記載。

魯迅先生的確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他的「與[救亡情報]訪員談話」被收入《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

可漢字明明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瑰寶,我們也沿用了那麼長時間,怎麼能說滅就滅,還跟國運聯繫起來了呢?於是很快,很多人在得知魯迅說出的這句話後,都開始抨擊起他來。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那麼,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究竟有什麼道理存在呢?

一、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口號的真正原因。

魯迅先生一開始一直致力於學習醫學方面的知識,後來在看清楚舊中國存在的真正弊病後,這才棄醫從文,想用筆桿子來實現改變舊中國情況的目的。這樣一來,他平時就將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寫帶有批判性質的文章上。

正因為如此,他平時與漢字之間的聯繫就變得比較密切起來。而一旦這種聯繫變得密切起來後,魯迅先生就越容易發現漢字在書寫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病。比如說,他認為若是讓學生把當時所用的漢字「薑(姜)」和「鸞(鸞)」工工整整、不偏不倚地寫進方格內,那就需要耗費掉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明顯存在浪費學生去干更有意義的事情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所以他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滅掉」漢字,然後去學習那些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文字呢!說白了,魯迅先生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口號,並不是想否定漢字存在的一切意義,而只是想告訴大家,漢字的書寫形式實在過於繁瑣。若是改變不了這種現狀,倒不如直接捨棄掉它。

因為他也曾為此做過這樣的解釋:「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二、支持魯迅所提口號的大有人在。

從上述內容中來看,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一件事,那就是魯迅先生提出這樣的口號,是從當時中國所處的具體歷史背景出發的,所以是存在一定道理的。那時中國之所以會出現積貧積弱的情況,跟國民知識素養低存在脫不了的關係。若在這種情況下,還讓他們學習書寫起來如此繁瑣且理解起來也如此難懂的漢字的話,就真的是很難達到提升他們自身的知識素養的目的了。

所以,雖然在魯迅先生提出這樣的口號後,他遭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但是支持他所提的這一口號的人,卻也大有人在。比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在當時頗有身份、地位和名氣的專家,基本上都對此持有堅定的支持態度。專家們表示:魯迅說的對!

三、魯迅提出的這一口號所具有的意義。

自從魯迅先生提出這樣一個口號之後,在相關領域內便掀起了一場探討中國傳統文字文化存在意義的熱潮。多數真正有學識的人都較為支持魯迅先生的看法,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魯迅先生提出的這一口號實則是忘本的一種表現。

其實,魯迅先生提出的這一口號在當時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確實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也的確存在過於激進的情況。所幸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開始倡導以簡體漢字代替傳統漢字。這才既沒有讓漢字被「滅」,也讓傳統漢字存在的弊端得以被革除。

所以說,魯迅先生提出的這一口號多少對傳統漢字朝簡體漢字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只不過他當時的想法有些急功近利了,這就容易導致漢字存在的意義有被完全忽視的可能發生。也就是說,他的初衷無疑是好的,只是確定的改革力度似乎有些過於大了。

要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簡化漢字的推廣和認同也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可見,傳統的事物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的意義不同,所以我們既不能輕易全面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也不該輕易全面否定它們存在的意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