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專為習武大忌

武術人 發佈 2020-02-12T12:52:32+00:00

但有不少武林朋友苦未少吃,汗未少流,師沒少投,忙碌奔波數年、數十年甚至終生,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成。人的生命有限,而且當今習武者多屬愛好,究竟能有多少時間可投入到練習上可想而知。

習武者無不渴望學有所成,練有所果。但有不少武林朋友苦未少吃,汗未少流,師沒少投,忙碌奔波數年、數十年甚至終生,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成。究其因,無志乎?否!非恆乎?否!何以如此?多由學而不專所致。

人的生命有限,而且當今習武者多屬愛好,究竟能有多少時間可投入到練習上可想而知。面對這種情況,倘若再學而不專,如何能有所成?

因此,為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時間,練出點真功夫來,一個有志於探究真諦者,當切實做到「五專」。

一是心要專,莫喜新厭舊

常言道:心不專則意不靜,意不靜則事難成。喜新厭舊、貪多求快、好高騖遠,可謂心不專的突出表現,也是青少年習武者易犯的通病。欲求真才實學成大器,就應先克服此病。那就是:收心斂志,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勿急勿燥。無論是拳械還是功理功法,既學之,一招一式均須學得清清楚楚,式式分明;既練之,就要練得規規矩矩,扎紮實實。否則,貪多求快,拖泥帶水,會得再多也沒有用處。教人經不住問,遇事經不住打,如此練到白頭也是枉費時間。


二是師要專,莫亂投門子

俗話說:一個師父一個傳授,在教學方法上,即使同出一個師門的人,也往往是各不相同。習者若朝秦暮楚,同期受業於幾個師父,在功法要領上難免無所適從,及至行功走架之時,心不定則意不堅,意不堅則影響功效。當然,莫亂投門子並非讓人從一而終,在較好掌握了某一拳種體系後,為了博採眾長,兼收並蓄,豐富自身武學,另投高人深造,乃常有之,也是必要的,但非到一定程度不宜如此。一個時期最好從師專一,亂跳槽於學者不利。名師出高徒固然有理,但也莫忘了尚有「沒有狀元老師確有狀元學生」之說。

三是功要專,莫為求全失精

藝不在多,貴精。內外兼修、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樣樣通誤人,一手精成人。一個酷愛武術者,年輕時大都學過不少好東西,但到了精研深習的時候,倘若這也捨不得丟那也捨不得棄,應強化的得不到強化,定會反被其所累。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個人專長,練至一定程度就應拿出一種「捨棄」的精神來,從眾多技術中選擇最適合自身條件的,集中精力,深研苦習,其他則不妨統統棄之,如同部隊輕裝長途奔襲。習武多年,收穫豐與欠,乃至成與不成,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此。

四是志要專,莫見異思遷

不少習者,練上幾天不見成果,便懷疑拳種欠佳。也有人偶遇強手落敗,便生出「棄暗投明」之念,均屬於習武志不專的表現。習武求功好比打井,假設挖到二十米見水,有人挖了幾米不見水就換地方,再不見水又換,結果挖來挖去始終不見水,如果把挖這幾處的精力集中於一點,早就成功了。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吃過這個虧,但現在走這條老路的仍大有人在。


五是時要專,莫忽長忽短

古人云,欲速則不達。習武練功心急不行,即使不吃不睡、通宵達旦練上三五個月,也成不了武術家,反倒毀了身體。早年吾師常說:習武要有耐性,得功夫如煮牛肉,須用細火方好,火再急,火候不到同樣不熟。如今有了高壓鍋,煮牛肉倒是快了,不到十分鐘即爛,但不中吃,失卻了細火熟出的那種味道。故而習武之人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切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定時、按時下苦功,並以此形成個人練功規律,終生守之。

總之,學而不專為習武大忌,專注一方則為成功之道。

如何訓練

中國武術自古就是從自然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規律,人體規律,運動規律的。


傳統功夫很多是要從小練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少,各種輔助練力的古老方式也不能去掉,不過一定要加入現代的訓練方法,這個過程是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摸索的。要去掉各種神神道道,不能妄自菲薄,什麼應該保留,學過的人都清楚。以前的宗師和高手真的是打出來的,像我的父親,梅花樁拳一代宗師韓其昌老先生那樣,那種注重內在神韻、品格和外在形貌、功業、節操及生命意蘊的心靈智慧;那種赴擂場而操絕技的本色風骨,那種憾人魂魄奪人心弦真功夫啊!我想,恐怕再過一萬年,都會讓人永遠留念。

傳統功夫不是比誰誰誰力量大,誰誰誰速度快,誰誰誰身體更好的,而是靠技擊的各種複雜技術來彌補這個劣勢,力量和速度當然是決定因素,技術同樣也是,練傳統功夫的人就是保家衛國,就是克敵制勝。如果僅僅說是強身健體的體育競賽,難道敵人比你身體強壯,速度快,力量大,就不上了?正是因為傳統功夫能夠讓一個身體處於劣勢的人取得勝利,所以才以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來,傳統武術真正具備著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的含金量啊。


關鍵字: